台灣農業產銷環境失衡、遭遇天災的風險又大,辛苦耕種的農民,投入龐大成本和心血,卻常常得不到應有回報,一個從台北跑到苗栗三灣種梨的年輕人許智雄,今年推出了三灣梨樹認養計畫,希望能幫梨農分攤風險,消費者也能共同參與水梨的生長過程,重新建立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信任,而農產品也能回歸到應有價格,進一步推動台灣農業,能往正向的循環去發展。
像這樣接上了以後對不對,我們就會用膠帶把它捆起來,然後大概在21天左右的時候,它就可以開花了。
這邊,不用那麼快,這水梨要套,套進去。
這天果園很熱鬧,認養梨樹的大小朋友,都來當一日農夫。
[梨樹認養人
姚家姐妹]
在包水梨的時候,那個需要超多的耐心,我一下包一包,就沒耐心了,就不想再包了,(為什麼,太累了),對啊,而且手還要伸上去,手還會很痠。
[梨樹認養人
鄧景文(客籍)]
他們不見得自己務農,可是什麼,可是我覺得,他們要對這個世界上其他角落的人在做些什麼事情,然後為我們做了什麼貢獻,要有,至少對著食物,對著這些他要心有感激的心。
[三灣梨農
許智雄]
我們在生產的過程中,我們同時也在銷售,消費者在體驗的過程中,他同時也在學到一些新的東西。
[三灣梨果樹認養計畫 導覽經理
林月蘋]
是用鐵絲的顏色來分水梨的品種,所以剪下來我們會盡可能分類的時候,我們就會把它,不同的品種的水梨,我們就已經會分開放了。
三灣高接梨產銷班第二班,今年首次推出梨樹認養計畫,而發起人就是他,72年次,從台北跑到三灣種梨子的許智雄,他認為台灣農業受大環境限制太多,小農必須團結起來。
[三灣梨農
許智雄]
如果只是把自己顧好而已的話,那在大環境限制的前提之下,再好也有限,所以還不如,我們乾脆改變整個大環境,如果能夠藉由一個計畫,能夠團結我們周遭的小農,以產銷班為單位,那甚至是我們在整個社會上,我們可以找到更多的,支持我們理念的消費者。
[梨樹認養人
鄧景文(客籍)]
可以直接從產地到消費者,少了中間的一些,對,然後再來就是自己也覺得安心,你可以知道,種這個的是誰。
[梨樹認養人
葉鴻美]
他的收成好或不好,農民都會被剝削嘛,所以我就想,這個活動我看那個創辦人滿有理念,那我們就是盡量盡自己棉薄之力。
[梨樹認養人
宋尤昱]
直接透過這樣的認養,就可以讓農民有一個穩定的收入,那我們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這個我覺得去比去市場買,這個還要有價值。
認養計畫希望能重新建立,足以讓農產品回歸市場應有價格的商業模式,也建立農民和消費者間的信任關係。
[三灣高接梨產銷第二班 班長
張錦霖]
我也希望這些消費者來梨園玩,體驗一下,大家來認同說這高接梨是怎麼生長的,(自己)去外面賣也很辛苦,這賣也很辛苦啊,就想說,許智雄來推薦說來認養,也是好啦。
[三灣梨農
林文球]
認養得好,一直宣傳、一直宣傳,銷路就比較大這樣啦,是這樣啦,如果沒有,就像人家廣告一樣啊。
[三灣梨農
張福源]
給人就是賣給水果行,沒有錢啊,便宜啊,那就自己賣啊,你如果說沒有,感覺買到物超所值,他就會再回來。
[三灣梨農
許智雄]
每一棵樹的訂價都是先由農民自己決定說,這棵樹我要賣多少錢,所以我們先把訂價的主導權拿回來,到農民手上。
高接梨一年一收,得等梨子賣出去之後,農民才有收入,但種植過程中,有許多必要支出和風險,認養人透過計畫支持農民,一起分擔風險外,也讓農民有一筆前期資金得以運用。
[三灣梨農
溫德龍]
一方面風險分擔,有沒有,我還沒接之前,你就先投資了啊,今年不好就
,你也要,一樣要,成本要出就對了。
[三灣梨農
許智雄]
有一部分我們已經預先銷售掉的時候,金流已經先進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在種植的過程中,有足夠的資金能夠來維修我們的一些硬體設備,增加我們的產能。
台灣高接梨種植技術成熟,而最大的風險來自天氣,台灣氣象站有一千多個,但針對農業的卻很少,許智雄就爭取農試所來架設氣象站,監測到的氣溫、雨量等資訊,直接上傳農試所網站,提供附近農民參考,累積大量數據之後,後續更可做天災預警措施。
[三灣梨農
許智雄]
每一個農地,它本身除了它的大區域的氣候之外,對啊,它每一個地方的微氣候也不一樣,那其實這一點點一點點的,慢慢長時間累積下來之後,對我們長期作物,其實是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在每一次天災可能發生前,就先通知農民做預防措施,長期累積的大數據分析後,更可作為政府政策制定的參考。
[影片提供 許智雄]
[三灣梨農
許智雄]
就現在的農政單位它們能夠得到的數據,其實普遍是比較偏離現實一點,對啊,那如果說我們,藉由我們現場提供的一些數據,而不會變成是關在象牙塔裡面,去討論出一個根本就不符合現實的東西,最後還要強加在人民身上,那對政府來說,他們的研究能夠更精準,更有效,最後回饋到農民的,還是我們自己受益。
許智雄也認為,經驗如果沒辦法被複製,也可能會造成技術斷層,有了這些大數據,能做的事情,其實更多。
[三灣梨農
許智雄]
那我也是期待說,我們有一天能夠把我們現在建立出來這些數據、欄位,最後能夠把它系統化,然後甚至是變成一個基礎SOP,這樣子的話,對於任何一個青年想要回來務農,或者是農二代回來想要承接家業,我個人認為會有比較大的幫助,因為畢竟,經驗的傳承需要時間。
不只是認養一棵梨樹,而是支持一個產業的永續,產銷兩端的需求可以直接被滿足,年輕人也會更有意願加入農業,許智雄說,要用十年的時間,來推動三灣梨的產業轉型。
[三灣梨農
許智雄]
農業不能只看一、兩年,要看就要看十年,十年內發生的事情,通通都叫布局,對啊,(所以,很有信心),唉,該做的事情就是要做,對啊,堅持下去,最後我相信,會往一個好的方向去發展。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羅應展
- Jun 16 Thu 2016 13:54
493集-種一棵自己的梨樹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