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芎林鄉的華龍村,因為位於五華工業區內,過去飽受汙染影響,近幾年華龍村結合居民的力量,共同造林、護溪、成立土壤改良場等,去年資源回收成果更是新竹縣評選冠軍,今年還得到環保署村里減碳行動競賽佳作,將低碳和永續觀念落實在生活中。林秋伶跟羅應展的報導!


 

 

 

把瓶瓶罐罐全都倒下來,踩扁、再分類。

OS

華龍村村長正帶著志工們,一起做資源回收。

BITE芎林鄉華龍村村長 田興業(右)蹲

資源回收之後,我們統計起來,我們村裡的垃圾減量三分之二以上,所以說,對我們的環境也好,對我們的村裡也好,清潔這些,大家做得很確實。

NS

011347整理好,擺整齊,有的再疊起來。

OS

紙箱拆開,再疊起來,希望家園變更好,有空的村民,每個禮拜都會義務來幫忙。

BITE芎林鄉華龍村蜂收站長 謝麗玲(右)

012658現在沒有上班了,閒閒的,村長一叫我就答應,我就來當志工啦,012704  012630本地的我也有撿,有時候走路看到就撿回來,這樣而已,隨手一撿,撿起來這樣。

BITE芎林鄉華龍村民 賴遠河(右)

015516退休了,沒有什麼事情,所以我才會來參加,現在世界在推節能減碳,我想說我加減來參加,這裡大家都這麼的積極,不要說我們都沒有參加。

NS

把它塞進去這個洞。

OS

只要蜂收站需要幫忙,72歲的阿伯賴遠河就會出現,村民上下一心,就是為了自己生活的環境。

BITE芎林鄉華龍村民 賴遠河(右)

每個禮拜有一、兩天,大家一起在這裡整理、在這裡秤,(做這個會累嗎),累不會啦,一個禮拜才兩天而已,平常我也是加減有撿一些紙板、銅罐,我有去檳榔攤等等,把他們喝完的玻璃罐等等全部撿回來。

BITE芎林鄉華龍村蜂收站站長 謝麗玲(右)

他們很熱心喔,每到週四就問我說,有收嗎,有做生意嗎,我說有有有,我回他們說有,有做、有收,(他們就會送過來),對,他就會載下來,013138

BITE芎林鄉民代表 朱乾松(左)

瓶瓶罐罐之類的,你放在外面,有時候下雨的時候,它會積水,積水的話,到夏天的時候,一樣會滋生蚊子,整個把它收集整理起來之後,環境也變很好。

NS

一二三。

OS

想起一開始發起資源回收、垃圾減量,村長說因為人力不足,要做還真的是萬事起頭難啊。

BITE芎林鄉華龍村村長 田興業(左)

015213就村長去拜託,三拜託、四拜託,你拜託他多次了,他就不好意思了,不好意思就說好啦,我幫你做一個月,做幾天啦,015220

OS

芎林鄉原本有4個蜂收站,因為推動困難,其他點都紛紛關閉,現在只剩下華龍村還有經營,其他村的村民有的也會把回收物送過來,有的則是鄉民代表會到府服務。

NS

放平比較好秤。

BITE芎林鄉民代表 朱乾松(左)

我的服務區就是秀湖、五龍、華龍三村的服務區,每次我都會去跟老人家請安問好,順便跟他說,說我們華龍村有做這個回收,你們不方便,要送出去不方便,你跟我說,我會來幫你載回來,載回來之後我會幫他秤,秤好之後我會做一個筆記,像我這個載過來後,我就會換鹽、換糖,我又會另外再送過去給他們這樣。

BITE芎林鄉華龍村蜂收站站長 謝麗玲(右)

75點就換一瓶洗碗精,鹽一包,最少一包15點,還有衛生紙一小包15點。

BITE芎林鄉華龍村村長 田興業(左)

當初我會發起這個運動,就是想說,我們這個這麼小的村,為什麼垃圾量會年年增加,我們的工業區,包含這些上班的人員,早上吃的早餐,他就整路丟,整路丟,你看這些路邊停的車子,車子開走了,垃圾就留在那裡。

OS

 

CG1

華龍村蜂收站成果

小小一個華龍村,資源有限,卻利用有限資源,創造最大的可能,不僅在民國106年,得到環保署低碳永續家園銀級認證,去年蜂收站的年回收量有75,000公斤,換算減碳量,一年有58,440公斤,這樣的成績,也讓華龍村榮獲新竹縣轄內48個蜂收站當中,營運狀況評選第一名。

BITE芎林鄉華龍村村長 田興業(左)

我們生活在工業區裡,連自來水都沒有的地方,我們自己村民沒有自救,沒有自救,我們的環境,讓他們這樣做下去,以後就會一直惡化下去。

BITE新竹縣環保局環境永續管理科長 王姿文(左)

這個村長他非常的具有環保意識,那以及他在帶領這些,我們的這些華龍村的這些村民,他們非常具備有最大的一個向心力。

OS

別村都不做了,華龍村卻堅持要做,就是因為環境中處處是威脅。華龍村九成以上都是山,華龍村所在的鹿寮坑,包括五龍村和華龍村,早期客家先民來此開墾,在山上種茶、種橘子,農業沒落後,民國60年人口開始外移,66年五華工業區成立,鹿寮坑也開始有了變化。

BITE芎林鄉華龍村村長 田興業(右) 主

在66年就成立一個,獎投條例的工業區,其實這個工業區對我們來說,對我們的生態這些,還有對我們的環境來說,其實汙染也很嚴重,對我們來說,其實這些工廠,對我們這裡的村民的上班,不到10%。

OS

原以為工廠進駐,年輕人有工作機會,就能留在自己的家鄉,但其實並不然。五華工業區總共有33間工廠,華龍村內就有17間,華龍村現居人口剩600多人,但是光是其中一間較大的科技廠,員工就有800多人,比一個村的人還要多。

BITE芎林鄉華龍村村長 田興業(右) 主

好的地方都變工廠了,蓋工廠了,其實工廠對我們來說,排碳量,真的是有增無減,我們要減,他們又要增,怎麼說要增,他們一個人開一台車就來上班啊,騎一台摩托車就來上班啊。

OS

魚兒在水裡自在悠游,這裡是鹿寮坑人的母親河,鹿寮坑溪,以前發生過好幾次工廠排放廢水,汙染溪流的事件,於是村民們也組成護溪大隊,來守護母親河。

BITE芎林鄉華龍村村長 田興業(右)

你工業區還沒來的時候,我們各種的生物、我們的魚類這些,各種都有,你工業區來了之後,這些原生種的魚,像台灣石(魚賓)、紅貓,為什麼會越來越少的原因就是,你工廠多多少少還是會排放這些,汙染到地方,所以我們很積極來復育這些魚,也保護我們村民的健康。

OS

復育原生種魚類之外,也利用現代化儀器,24小時監測水質。

BITE芎林鄉華龍村村長 田興業(右) 主

它水質的溶氧量、水質、重金屬這些,它的數據就會傳到環保局去,環保局會定期的來幫我們監測,來查這些數據。

OS

華龍村沒有自來水,生活用水、飲用水,都得仰賴山泉水和鹿寮坑溪的水,居民只能用各種辦法來自救,今年還能得到環保署的獎,也真的不容易。

BITE芎林鄉華龍村村長 田興業(右) 主

真的很困難,我們這個這麼小的一個村,第一點,你們也看到了,我們的人口不是很多,我們生活的條件,在這個工業區林立的地方,我們在夾縫中求生存。

BITE新竹縣環保局環境永續管理科長 王姿文(左)

那雖然說經費的部分,它沒有像外面那麼多,比如說有做什麼太陽能發電之類的,那尤其是我們這一次去的話,我們強調的主要是在於人的這個部分,人的這個向心力,以及它在面對我們現在這個,在愛護環境的同時,要如何的讓這個村里,可以在這樣的一個環境,在這麼艱困的環境可以發光發熱。

OS

然而華龍村的減碳行動,老早從客家祖先來此開墾時就展現。一層一層石崁,鑲嵌在山坡上,看起來非常壯觀,沒有水泥的年代,先民們胼手胝足,闢出田地。

BITE華龍社區發展協會常務監事 鍾寬明(右)

華龍村裡所有橘子園、田,全部都砌石(石剝),砌石(石剝)後它才會有平地,有平地才可以耕作,現在有水泥,水泥它50年以後就會風化,但是石(石剝)上百年來,都是這樣屹立著,都不會坍塌。

Stand

記者 林秋伶(左)

客家老祖先真的很厲害,來到山上開墾,就就地取材,用在地的石頭來砌石(石剝),開闢梯田,砌石(石剝)的方式有非常多種,有梅花砌的,有人字砌的,不過在這邊挖到的石頭,有大也有小,在地人就說,他們這種砌石(石剝)的方式,就叫做亂石砌。

BITE華龍社區發展協會常務監事 鍾寬明(右)

減碳、環境,就會請師傅來砌石(石剝),但是現在大部分要省工,就用怪手了,用水泥了,所以對鹿竂坑來說,我們就盡量,有什麼工程的時候,盡量就用石(石剝)。

OS

而且,石崁還能提供生物一個生存的環境。

BITE華龍社區發展協會常務監事 鍾寬明(右)

石(石剝)裡面,有些生物,比如說像是蛙類、蛇、蟾蜍、老鼠,對生態的保育相當重要,你如果說是水泥,牠哪鑽得進去,根本鑽不進去啊。

NS 開

唉唷,這麼重啊,對啊,真是的。

OS

搬開蓋子,這口百年老井也是用石頭砌起來的,垂直90度的工法,更是困難,華龍村減少不必要的水泥工程,發揚石崁之美,也積極推動生態保育。

NS

這太乾的沒有,要比較溼的,一定要有溼度,要有溼度。

OS

段木香菇農場的主人,把淘汰的木頭堆疊起來,沒想到,也為生物提供了一個孕育的場所。

BITE鹿寮坑段木香菇農場主人 田日財(左)

木頭堆在這裡,它的成蟲,獨角仙或是鍬形蟲會飛到這裡來產卵,產卵之後,過程,牠又分解,分解這個木頭的菌絲,還有它剩餘的木質素,所以這裡孵育出來的雞母蟲,幼蟲,非常的肥美。

OS

種完香菇的木頭,淘汰後還有剩餘價值,被生物利用完後,最後最後,還能當成肥料,循環回到大自然。

BITE鹿寮坑段木香菇農場主人 田日財(左)

022620牠的幼蟲、雞母蟲,牠分解之後,牠會排遺,牠會大便,大便可以盛起來,可以做很好的,有機質的肥料,我們種菜啊、我們的果樹啊,可以當肥料來施肥,種出來的菜有沒有,特別的軟、特別的好吃。

OS

經過土壤改良,茄子、玉米等長得特別漂亮,而就在菜園旁的這座山,種了許多的肖楠,這是村民造林的成果。

BITE芎林鄉華龍村村長 田興業(左) 草

我們以前這裡都是良田,很多良田,現在變工業區了,這些村民就想說,我們這些荒掉的山,是不是種些綠化,來響應,太陽不要讓它這麼大,讓它吸收陽光,樹蔭底下比較多綠化,地方看能不能讓它更涼爽些。

CG2

華龍村造林成果

據統計,華龍村造林面積約有76,000平方公尺,固碳當量約152,000 kgCO2e/yr,除此之外,又能保持水土、還能提供生物棲息之處,一舉多得,訪問到一半,就連竹節蟲也來搶鏡頭。

BITE芎林鄉華龍村村長 田興業(左) 草

我們華龍村已經有10幾個點,已經來響應這個(造林),像我們溼地農場,華龍7鄰那邊,也種一大片,也差不多種有3甲多,我們總共的種植面積,我們大概的估算,差不多有20公頃。

OS

鐮刀、除草機都出動,村民們合力在大太陽底下整理造林區,大家都是義務來協助的。

BITE芎林鄉華龍村村長 田興業(左) 草

我們種下去的時候,一年除4次草,後來像這個這麼大棵了,一年還要除二次草,我們就希望這個肖楠,千年肖楠,能夠陪伴在我們鹿寮坑這個地方。

OS

資源回收、復育魚蝦、水質監測、生態保育等等,在工廠環伺的環境中,華龍村的居民仍然不畏艱辛、堅持信念,持續以實際行動,守護自己的家鄉。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