焗腦、焊錫、做簑衣,這些沒落的傳統老行業,如今只能透過老相片來回味,不過,苗栗的紙藝老師葉昌玉和攝影大師謝其煚合作,將早期客家的常民生活、傳統技藝的老照片變立體。葉昌玉用「歐式立體紙浮雕」的技法,賦予黑白照片不同的視覺感受,但將老照片立體化可不是這麼容易,光是籌備就花了兩年的時間,一起去看葉昌玉是如何做到的,而紙藝文化又有什麼迷人之處,能讓葉昌玉沉迷其中十二年。<所以這個東西越多,我們就要準備越多,就要分割越多(圖)。>

紙藝老師葉昌玉仔細貼上畫裡的狗狗,彷彿魔法一般,立刻看來栩栩如生。這是歐式立體紙浮雕,發源於十七世紀的歐洲,利用同景多張的圖畫,依景物的遠近,剪裁出所需要的部分,逐一將這些刻好的圖片用矽膠黏貼,營造出深淺遠近不同的層次感。

<做屋內是不是要先做窗戶,做窗戶之前,窗外又還有東西,所以一定要先從窗外開始做,然後再做這個牆。>

葉昌玉沉醉紙藝世界十二年,不管是玲瓏剔透的翠玉白菜,或是繽紛盛開的玫瑰花,全都在葉昌玉的巧手和耐心下,變得格外生動、迷人

<我就是這樣子去刺,你的鏡頭可以看到我這樣子慢慢的在刺>

在描圖紙上壓凸、穿洞和裁剪,創造出如蕾絲般,雪白優雅的效果和精細的花紋,這叫做「紙蕾絲」,晶瑩剔透的美感,讓葉昌玉瘋狂愛上它。

<紙蕾絲這個工藝是早年由西班牙傳過來的。>

不管是紙蕾絲或是立體紙浮雕,都是歐洲傳過來的,製作圖材皆以歐洲為主,投入紙藝十二年的葉昌玉,今年配合建國百年加入客家元素,在攝影大師謝其煚的支持下,提供即將消逝的傳統行業照片,重新把客家傳統技藝立體躍然紙上。

<剪好分割的圖,用矽膠放下去,這個矽膠就是要讓這個圖,讓它站起來。>

黑白照片裡,焊錫師傅正在製作水桶,這麼一張薄薄的平面照片,就在葉昌玉慢慢堆疊中漸漸變立體。

<這個人他是坐著,坐著,這個桶子是他用腳夾著的,所以這個矽膠我這樣放下去,這個圖是不是就站起來了>

完成一幅圖,平均需要一禮拜的時間,可說是極為費時耗工的一項手工藝。就技術而言,將黑白照片製成立體紙浮雕,對葉昌玉來說不成問題,最大的挑戰其實是,相片本身的紙材並不適用於紙浮雕的製作。

[紙藝老師
葉昌玉]
相片輸出是不能做紙浮雕的,因為第一,它紙(質)不一樣,這個紙材不一樣,沒辦法定出它的型,做出來的東西不是平平的,就是會倒掉,向前倒或是向後彎,就沒有這個人的神情出來,而且放不久。

因此葉昌玉到處找印刷廠,嘗試各種紙質的效果,光是克服紙質問題,她就整整試了兩年。

[紙藝老師
葉昌玉]
做了我要掛著放在冷氣房,紙有毛細孔,它會冷縮熱脹,吸收水氣會變形,這些困難我要一直不斷嘗試排除,把困難完全排除了,沒有了,我才決定要用幾磅(的紙),比如說,我要多少磅,我要用190磅的紙,要西卡紙還是道林紙還是什麼樣(的紙),要加霧面還是不加霧面要幾色分色。

勇於嘗試,不怕失敗,總算是找到成功之道。焗腦、藤編、做簑衣,製作豬膽乾等傳統技藝,透過手的溫度細細雕琢,全被鮮活呈現,三十八幅立體紙浮雕展覽,讓人看了很感動。

[看展民眾]
這個已經消失的(行業),能夠有心把這個東西再展現出來,給下一代留下一個很珍貴的一個回憶跟記錄。

[攝影大師
謝其煚]
我的作品是屬於平面的,看起來平平的,但是透過他們紙浮雕變成立體,就變成說給作品有了一個全新的生命

其中這幅「童玩製作」物件之複雜,令人訝異,因為只要空間安排稍有差池,便無法營造出層次感。

[紙藝老師
葉昌玉]
我是用斜角的,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看到這幅,我這幅這邊是高起來,這邊是高起來,這邊是壓下去,那邊是壓下去,是這樣捲的,而不是上下平均的。所以這種的會感覺到第一個,它的視覺空間非常的深邃,臺子上東西可以放很多,讓它去放,就感覺它非常複雜,它的複雜是我做出來的。

就像是魔法師一般,將平面變立體,賦予紙張不同的視覺效果,靠的是葉昌玉對紙藝的熱衷和熱誠,而這一切,一路陪伴她的先生全看在眼裡。

[葉昌玉的先生
吳萬隆]
她做這個十二年了,非常的投入,三更半夜她都還在做,所以我剛剛有講一句話,三更半夜,每到午夜夢迴,她都還在枕頭邊(的)桌上還在做。

[紙藝老師
葉昌玉]
我把它(傳統技藝)從記憶封存的地方,把它取出來,再用我紙浮雕的手藝把它再度呈現,呈現這個就是,把客家人的精神把它重新呈現出來,呈現出來讓大家看到,看到我們先民如何蓽路藍縷,如何刻苦耐勞。

雖然立體紙浮雕耗時費工,但葉昌玉不怕難,仍投注全部心力,透過雙手的溫度,用精緻、細膩的技法,重新詮釋,傳統技藝老師傅工作時的專注神情,用創意紙藝重現客家浮生百態。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