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不到兩年,全球糧食原物料又再度上漲,國際糧食消費指數更超過2008年的新高點,國內糧食物價也隨著水漲船高,年初開始,政府陸續召開跨部會糧食安全會議,希望能提出因應對策。以農立國的台灣,為何會變成糧食大量依賴進口,甚至糧食安全遭受威脅的地步,面對全球性糧食恐慌,台灣又該何去何從?

小朋友高興的在地上打滾,用身體感受著難得一見,金黃中透著綠的麥粒

<這個打下去就碎掉了,(躺在上面有什麼感覺),好軟,我打下去皮就飛走了。>

拿著穀耙,耙著第一次種植收成的小麥,苗栗縣後龍的農民洪箱也興奮不已。

[後龍鎮灣寶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洪箱]
根據我的瞭解以前是說無法種小麥,但是現在事實證明,這個土地,台灣這塊土地可以種小麥

四年前開始,台中一間麵包坊,陸續在宜蘭、苗栗、美濃等地,與農民契作小麥,今年並收成產出了40公噸的麵粉,但相較於台灣每年約90萬公噸的麵粉消費量,這些台灣麵粉可謂杯水車薪。但推動者認為,台灣農田應生產更多元的作物,未必只能依賴進口。

[台灣小麥推廣人
施明煌]
因為我們政府就是管理主義作祟嘛,越單一越好管理,越多元它就越複雜越難管理,要投入的管理成本(就)越高,所以我們就捨,捨掉多元而單一,就是什麼我們就從國外進口。

<畫面提供 國家電影資料館>
早在1960年代,全台便曾有一萬多公頃的小麥田,但當時農政單位評估認為,台灣所產小麥成本高、品質差,而美國又以半買半相送的美援方式,將一包包的麵粉運抵台灣,因而放棄了小麥品種改良或種植計畫。

[中華穀物食品研究所
副所長 施坤河]
因為小麥要做麵包,它的品質要求就比較高,比如說它蛋白質的含量,還有蛋白質的筋線,那事實上呢,我們台灣種的這個小麥,以它的質來講,它是還沒有辦法達到,像我們進口美國小麥的品質。

<畫面提供 國家電影資料館>
由於1920年代以後,美國便急於處理糧食生產過剩問題,因此不僅是台灣,歐亞非各國都曾接受美國低價糧食援助,為了多賣一點美國農產品,甚至允許各國以各自貨幣購買,而不需用外匯。

[台灣百年農業史
主編 劉智偉]
很多政府也會配合美國麵食推廣運動,主要原因就在於說,我政府,只要請自己的中央銀行多印一點鈔票,我就可以進口非常便宜的糧食,就可以解決國內糧食問題何樂而不為。

[台大生物傳播暨發展系
助理教授 賴守誠]
(美國)用非常低的價錢送去給這些國家,台灣那時候開始,台灣那時候經濟不是很好,所以很多人其實他是很關心說.他吃的東西價格能比較低,所以美國那時候用非常低的價錢進來做麵粉。

但當時台灣仍以米食為主,美國為了吸引更多人食用麵粉,便出資在台灣各界推動麵食運動,讓台灣人慢慢習慣,這個來自遠方卻難以自行生產的食物。

[台灣百年農業史
主編 劉智偉]
美國在推麵食推廣運動的時候,它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大家開始認為麵食是可以當正餐的,讓小孩子從小就認為說,我只吃麵包或吃麵條,或饅頭就是可以飽的,那這一個部分基本上嚴重的,大大改良了後來整個台灣人的飲食習慣。

除了麵食外,美國更大力在台灣等開發中國家,教導民眾應多攝取肉食,以增加蛋白質營養,進而改變畜牧業的型態,從農家副業轉型成專業養殖戶,也因此,從美國移植了整套畜牧養殖方式。

[屏東縣內埔黑豬產銷班
班員 邱文雄]
以前養豬的就是規模沒這麼大,種玉米的也比較少,大部分的都有,以前人養豬都比較勤儉,就種番薯葉、香蕉莖,反正有青菜的東西或是吃剩的飯菜丟給牠吃,飼養的規模沒這麼大,還可以,但漸漸的,大家的規模比較大了,為了循環性快一點,當然用(玉米)飼料去養比較快。

[台灣百年農業史
主編 劉智偉]
因為美國幅員廣大,它的玉米整個收成,從最南的佛羅里達一直收到中北部的玉米帶,可以收大概半年,那再加上它有很良好的倉儲技術,所以就意味著美國有能力每天都出口玉米,那它要讓它每天玉米都有出口需求,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我在全世界都鼓勵大家去發展畜牧業

美援後的台灣,雖然開始陸續出現西式餐飲,畢竟仍是少數,但隨著跨國飲食集團進入台灣餐飲市場,西式速食文化,如漢堡、麵包等被形塑成時尚、流行代表,等於間接、直接鼓勵青少年去享受外國飲食,而帶動新一波的飲食潮流。

[台大生物傳播暨發展系
助理教授 賴守誠]
差不多在198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的整個,有關飲食方面的整個型態就變得越來越像歐美,西化,當然日本的影響也很大,但是整體來說,我們對稻米整個需求量消費量就逐年快速下滑。

<我的鍋貼呢,鍋貼還沒好,稍等一下,在煮了。>

這樣的飲食風氣,也連帶的讓市面上傳統飯館減少,麵食館增加==CG==1967年,台灣每人每年稻米的消費量,約141公斤,經過四十年,到2009年,已降到48公斤,而個人對小麥的需求,卻從13公斤,增加到近36公斤,而肉類的攝取,也從26公斤,增加到近74公斤,足足增加了兩倍,麵粉及肉品早已成為台灣人的主食。

[民眾
林建弘]
(一星期)吃一、兩次飯然後早餐就三明治,都是吃麵、吃水餃、鍋貼等等。

[麵店老闆
鍾承泰]
以我們(現在)業界賣吃的來說,現在賣麵的比賣飯的還多,因為吃飯,大部分是工人(比較)會去吃便當這些,但一般人吃麵食,公司行號吃麵食的人比較多,大部分吃麵粉比例比較高

[台大生物傳播暨發展系
助理教授 賴守誠]
他們這些其實都有強勢力量去主導這些跨國飲食集團企業,就是說非本土農業能夠支持的飲食活動,就會慢慢的占上風,他們其實有比較大的資本,廣告做比較多,店面也開很多,讓我們的下一代說,我其實吃那個很好,吃那個是很大的夢想。

飲食習慣的巨變,也讓國內糧食生產結構改變,由於稻米生產過剩,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範下,政府一方面鼓勵農民休耕,以減少國內稻米生產==CG==另一方面,每年以低關稅,進口120多萬公噸的小麥,及做為畜牧飼料用,460多萬公噸的玉米、230多萬公噸的大豆等,以供應民需==

[台灣百年農業史
主編 劉智偉]
現階段台灣的稻米生產已經是過剩了,因為我們現階段,台灣稻米生產差不多一年100多萬噸而已,可是你知道1977年的時候,台灣生產是270萬公噸,那現在為什麼,政府一直在休耕,現在台灣人吃不了這麼多米

由於人口急速增加,飲食習慣改變,台灣綜合糧食自給率也就逐年下滑,從1960年代百分百的糧食自給,下降至今僅剩32%,也就是說,台灣有近七成的糧食需依靠進口,也讓國內糧食成本,隨著國際原物料價格大幅波動。

[屏東縣內埔黑豬產銷班
班員 邱文雄]
現在所有的飼料倍數,最起碼漲了一半以上,以前一包飼料大概4百多、5百多,現在要8百多、9百多,有些要1千多元,漲一倍的都有,變成說成本增加,其實豬價沒有漲多少,就是說,以目前還有一些利潤,不是說沒有,但是沒有以前好了

礙於飼料價格,許多農民就只好設法改善生產環境,讓換肉率能夠提高,像屏東縣佳冬鄉的雞農,便採用密閉全自動溫控的雞舍,讓飼料換肉率提高一成五。

[屏東縣白肉雞聯誼會
會長 陳習志]
(水簾式雞舍)一般用溫控25度,從小到大都不會感冒,吃了飼料以後就在這邊睡覺,飼料效率會比較好,那傳統的(雞舍),一般傳統的因為熱,冷熱交替,有時候轉換的熱能會跑掉,這就不會,這會轉換到肉上。

但這種雞舍投資動輒數百萬,一般雞農未必負擔得起,而且設備投資根本趕不上飼料價格的飛漲。

[屏東縣白肉雞聯誼會
會長 陳習志]
我以前剛養的時候,飼料一公斤8元,現在漲到,一公斤飼料17.8元,漲到一倍還多,農民受不了了,沒辦法。

=CG==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時,台灣也無法倖免於難,國內糧食物價漲了一到兩成,==CG==而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的資料顯示,當時全球糧食價格更飆漲了一倍以上,這也讓國內民生成本暴增,而最明顯的消費者吃一碗麵,五年來就要多付10元。

[麵店老闆
鍾承泰]
麵粉從五年前開始漲,我們吃一碗麵會飽就是肉絲麵,肉絲麵五年前左右,一碗麵大約40元,現在原物料一直漲到現在五、六年,差不多一碗肉絲麵50元,漲幅大約20%,那20%裡面有原物料的比例差不多5%。

但國際糧食漲勢未歇,除了部分糧食轉作生質能源以替代石油外,主要糧食生產國俄羅斯、澳洲等地,又陸續受到天災侵襲,造成國際主要糧食供應短缺,==CG==也就成為,許多相對貧窮國家動亂的導火線,2008年,全球有二十幾個國家因而暴動,更促使埃及等地的茉莉花革命,不到兩年,國際糧食價格卻再度飆漲,甚至超過2008年的水準。

[台灣農村陣線
發言人 蔡培慧]
也就是說呢,糧食危機的源頭沒有解決,那個源頭是什麼,石油危機,那個源頭是什麼,人口增加,那個源頭是什麼,肉食增加嘛,所以這些源頭的危機沒有解決的話,我們這樣子的32%,全世界先進國家中最低的糧食自給率,就永遠受制於這個遠端的貿易結構。

==CG==據能源局的資料顯示,2008年,全球原油每桶高達133美金,當時進口糧食成本,運費便占了一半以上,如今原油價格雖有回跌,也維持在每桶80多美金,==CG==因此像國內進口最大宗的穀物,飼料玉米,更從每公斤6元左右,漲到11元,幾乎等於國內飼料玉米主要產區,嘉義縣義竹鄉的玉米收購價。

[嘉義縣義竹鄉農會
總幹事 翁永寧]
我們一般來講就是說,今年比較好一點,農民可以,一公斤(玉米)可能可以賣到10塊半左右,10元到10塊半左右

[嘉義縣義竹鄉埤前村
村長 呂權智]
我們義竹鄉漸漸不休耕了,因為農會有輔導玉米就不想休耕了,休耕以後會長草,你休耕,種玉米多少有得賺

即便國產飼料玉米價格不再高於進口,但由於國內契作面積僅有2300公頃,年產量也只有2萬5千公噸,遠水救不了近火,農糧署近來也陸續釋出公糧碎米,以降低畜牧產業飼料成本,但碎米仍需要再加工才能餵食,因此替代性仍有限。

[屏東縣內埔黑豬產銷班
班員 邱文雄]
用糙米來是有幫助不是沒有,要幫助很大是有限,那在幫助上要粉碎磨成粉吸收度才有辦法,還要就是把它煮過才有辦法吸收,如果你只有把它粉碎跟玉米一樣去混合的話,它是沒有辦法吸收的,所以說它的價值就沒有這麼好。

[屏東縣白肉雞聯誼會
會長 陳習志]
我從以前到現在都用玉米,不知道要用什麼來代替,你說用米,用米,那就需要做飼料的人去研究,看(雞)可不可以吃,我們養雞的農民不懂這些。

由於國內畜牧業,長久以來依賴美國建立的體制,因此若要研究發展出其他替代飼料,以減緩國際原物料的衝擊,勢必須重新投注龐大資源。

[台灣百年農業史
主編 劉智偉]
你要用什麼去養豬,不是說我隨便丟個東西給牠牠就吃,事實上豬農在餵飼料的時候,那裡面的各種包括,蛋白質、鈣、鐵什麼成分都算得很精準的,你要有這麼精準的數據能夠知道我飼料配方,前提就是,我要有一個很強的科學研究背景

而民間業者所嘗試的小麥種植,也由於種植面積小,不僅沒有專業收割機,只能以割稻機代替,造成農田滿是遺留麥穗,甚至也因為收成少,而沒有製粉廠願意磨粉。

[台灣小麥推廣人
施明煌]
有了製粉廠(配合磨粉),你才能夠再做其他用途,對不對,所以小麥它的問題就在這裡,它一定要有加工業者進來,不是只有需求端。

不僅是週邊配合缺乏,由於台灣小麥種植成本,普遍高於國際主要出口國2.5倍至3倍,因此這些麥農即便有契作保障,卻也是不敷成本。

[苗栗縣後龍鎮灣寶里
農民 吳光男]
現在是第一年推廣還不會,還不是很瞭解,還不瞭解,要不然這樣成本也不夠,(這樣成本不夠),(差不多要多少成本才夠),這最少差不多要有4百斤,(要4百斤喔),對,(那差很多),(才1百斤而已),對 就差很多,成本不夠,(兩分地要4百斤),(還是一分地要4百斤),一分地要有4百斤,(一分地),一分地要3百斤到4百斤,(那兩分才1百斤),這很差

[台灣百年農業史
主編 劉智偉]
我們要改善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不應該是從小麥或者是玉米去進口,進口這部分來處理,我們應該是試著透過米的問題來處理,我們應該重新(再)多種米,然後想辦法,讓米去替代掉對於原先小麥的需求。

也因此,農政單位早在三十年前,就開始呼籲國人,「多吃一口飯」,以減少對小麥的依賴,但國人稻米食用量卻依然一路下滑。

[農委會副主委
黃有才2011.02.17 ]
每人每年的消費量就可以增加一公斤,以提升我們綜合糧食自給率0.24%。

有學者便指出,飲食習慣要逆轉很難,但並非沒有機會,而是政府部門缺乏實際的配套措施,像從前早餐之一的飯糰,早在二十年前便逐漸消失,但隨著便利超商引進日本飯糰的包裝與行銷,卻成功的締造每年1.5億個飯糰的銷售量。

[台大生物傳播暨發展系
助理教授 賴守誠]
1980年代中期的時候,那時候有一個判斷,飯糰那東西可能會消失,因為塑膠袋裝一裝,年輕人覺得不怎麼乾淨,結果就因為便利超商的操作,讓飯糰這東西起死回生,變成說今天基本上它還是我們,甚至是大都會年輕人,有一個簡單的米食產品可以當選項

也有學者認為,要改變民眾飲食習慣,倒不如效法日本,鼓勵業者,把產品部分麵粉原料改用米穀粉,讓民眾在日常飲食中,不經意的改變對小麥的依賴。

[台灣百年農業史
主編 劉智偉]
政府推廣叫大家多吃一口飯,已經推了三十年,是沒有任何用的,所以我們知道說,我如果去參照年輕人的飲食習慣,如果我要叫他多吃一口飯,那是做不到的事,那為什麼我不在他既有的飲食中摻入,有含飯成分的元素進去呢。

近來也有民間業者,開始陸續研發米麵包、米土司或是米餅乾,但礙於,稻米與小麥的蛋白質成分不同,加入過多的米穀粉容易老化,因此目前米穀粉僅能替代部分麵粉。

[糕餅師傅
曾德興]
一般來講在,做餅乾上是可以百分之百的來取代麵粉,但是在做蛋糕和麵包方面大概只能用到,30%到40%,這是因為蛋白質含量的不同。

[中華穀物食品研究所
副所長 施坤河]
他們(日本)從磨粉到粉的顆粒,到整個銷售的路徑都已經建立,而且他們米麵包的米穀粉,到2010年,也將近有2、3萬噸的一個生產量,那麼這2、3萬噸的生產量,就大概將近到5千公頃(稻米)的種植面積

由於國內關於米穀粉的技術才剛起步,研磨出的米穀粉較粗,無法像日本可以大量摻入麵食製造中,而國內米穀粉的價格,每包22公斤要900元,高於每包600元的麵粉價格,因此研發業者,勢必得以獨立品牌來推銷米製麵食。

[食品業者
吳官明]
我們當然會有一個新的路線就是說,比如說這個是稻米,這個是在地國產稻米開發的一個新的商品系列,當然價位有可能會有一點點的高,因為主要是稻米粉的這部分成本比麥的粉來得高。

[台灣百年農業史
主編 劉智偉]
政府要主動開創出一個誘因,讓業者很樂意主動去使用米穀粉,當然最主要就是價格問題,如果說政府願意主動釋出公糧,讓它磨成米穀粉,賣給業者,而且那價格是低於麵粉的話,那業者當然會很樂意使用。

除了價格誘因外,消費者接受度也是一大考驗,因此也有人建議效法日本,讓民眾從小習慣不同口感的米麵包。

[中華穀物食品研究所
副所長 施坤河]
假如說我們現在把這米麵包,我們能夠從,我們學童的營養午餐開始,那可能他們將來就能夠接受新一代的米麵包產品,因為日本呢,從2003年開始,他們全國有三萬多間的學童午餐的學校,他們開始從10幾個百分比到,2010年,他們將近有39個百分比,一萬多間的學校,都提供了米麵包的學童營養午餐。

按照國內,每年約90萬噸的麵粉使用量,若有三成以米穀粉替代,預計可增加20幾萬噸的稻米使用量,民間團體更指出,若能同時把30萬公頃的休耕地,輔導種植其他國內所需的玉米、大豆等雜糧,更能強化糧食自給。

[台灣農村陣線
發言人 蔡培慧]
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土地在休耕,所以其實是我們本地放棄了我們的糧食自主,所以如果,我們現在開始要思考說,我們要恢復糧食自主,我們怎麼增加雜糧生產,我們怎麼樣增加飼料的替代,換句話說我們開始替代,那也很可能要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才會達到一個平衡,可是如果我們不開始,我們就永遠受制於這個波動。

在政府的休耕政策下,超過一半以上的耕地休耕,長期造成生產設施無人維護,進而廢耕,另外,隨著農民老化及農業收入不足,大部分耕地,又普遍用化肥農藥等慣行農法耕種,因此有學者認為,應該採用WTO架構所允許的直接給付,來鼓勵農民投入耕作,不僅可減少休耕面積,增加糧食自給,更能增加農民收入。

[台大農經系
教授 林國慶]
那如果有這些給付制度的話呢,也同時可以降低休耕給付,那這樣的休耕面積相對的就會減少,那我們本國的生產成本(也)降低。

[台灣農村陣線
發言人 蔡培慧]
其實應該鼓勵多樣化的生產,然後這個多樣化的生產,政府給你環境補貼,就你種的是對環境比較友善的,就給你補貼,那為什麼要在前期給補貼,因為我前面已經給你補貼了嘛,你的收入不完全依賴價格,那這樣到終端的產品,你才會形成一個不會太貴,那對一般消費者才有利。

學者更認為,農業不只是單純的經濟行為,農田更能提供氣候、水文等環境益處,因此環境補貼也是鼓勵農民維護生產環境與整體生態。

[台灣農村陣線
發言人 蔡培慧]
比如說它的環境效益,就不只是種出稻子來,它形成一個溼地的生態,它(可以)保水,那這樣它的地下水補助就透過水田來發生,水田也是一個溼地的生態,它就會帶來微氣候降溫的影響,換句話說,農業耕耘的環境效益是全民共享的。如果我們已經承認這個環境效益是全民共享,我們就應該來做環境補貼。

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政府罕見的召開,跨部會國安層級會議商討對策,然而目前仍停留在,以降低關稅等方式來穩定物價,在全球極端氣候及石油產量有限下,台灣若無法提高糧食自給,在全球搶糧大戰中,勢必有一番廝殺,也將付出龐大的代價。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