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收集舊東西,這個捨不得丟、那個也想留下來,你是不是也一樣呢?在苗栗銅鑼,有一間故事館,黃源椿三父子收集了從清朝、日治時代,一直到八十年代的客家文物,總數超過十萬件,他們的夢想是,將來要開一間客家文物展示館,連地點都選好了。三零年代的掛鐘、老收音機、電話和電視,還有老報紙、電影海報、劇照和老唱片封套,走進苗栗銅鑼的這間故事館,彷彿進入時光隧道,看得見台灣從清朝、日治時代,一直到八十年代的變遷,還可以找到客家先民生活的巧思及品味。

這一面牆上掛滿煙牌和酒牌,銅鑼鄉早期的牌照,差不多都被故事館的主人黃源椿買去了。

[故事館主人
黃源椿]
以前日治時代,你賣電池,也要執照,要有牌,賣煙酒也一樣,都要有牌。

[故事館主人
黃源椿]
這件契約書,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十二月的,這做什麼的呢,就是以前的人喔,買賣土地、田地時的契約書,這張是原版。

黃源椿如數家珍,一個一個地介紹這些從十八世紀以來的文物歷史故事,他是前銅鑼鄉長黃芳椿的哥哥,早期經營雜貨店,後來見廠商贈送的各種廣告印製很精美,開始有了蒐藏的念頭。

[故事館主人
黃源椿]
廿年前,我從廿年前開始收集,當時苗栗(客家)的東西,幾乎南部和北部(都來收),(尤其)新竹以北的人,專門來苗栗收,一直看到,東西被外人收走,愈來愈少了,我也喜歡,就一家家的,從最近的鄰居親戚開始找,總共找了廿年,跑了十二萬個家庭次數。

黃源椿下工夫找,也越蒐藏越多,為了尋找他喜歡且有認為價值的物品,他發揮了像是國父十次革命的精神。

[黃源椿大兒子
黃文發]
我爸爸他收藏東西很有耐心,像這個大毛籣,他有時候去一個地方收東西,去十次沒買成,到第十一次就買成了,就是他買東西這些,他很有耐心。還有找東西很辛苦,有時候回家,全身很髒,但是,看見整車的東西,就吹著口哨回家了,就很高興。

黃文發是黃源椿的大兒子,這間故事館、同時也是一個餐廳,父親主外場,他負責下廚,美食加上客家文物,不少遊客慕名而來,黃源椿的二兒子黃國亭,從美國留學回國,也選擇留在故鄉,受到父親的影響,三父子都熱衷蒐藏。

[黃源椿二兒子
黃國亭]
我收集這些公仔,就是我以前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就花了大概五年的時間收集,大概收集有兩萬件,然後都是用長榮海運,運回來的,因為美國的話,他們是有車庫拍賣跟貨運拍賣,我跟我姐姐就是早上五點就起來了,禮拜六跟禮拜天,早上五點就起來了,就每個人各開一輛車,就去找啊,去人家家裡,去買二手玩具這樣。

[黃源椿二兒子
黃國亭]
(收集這個習慣,和你爸爸有關嗎?)跟我爸爸有關係,因為我爸爸從我國小時候,就開始收集這些客家文物。

米篩目以前是客家主食之一,在黃源椿的故事館裡,就有四種不同的米篩目製板,每一種製板,都看得見客家祖先隨地取材的智慧,例如家裡有種竹子的,就用竹編。

[故事館主人
黃源椿]
這早期的米篩目板,像這個(板)有四種,這個木頭刻的,這個竹子編的,這個鋁合金的,這個鐵的,一般木頭的,是誰用的呢?住山上的人,他捨不得到外面買,自己刻,所以那個一個洞一個洞,大小不一,什麼原因呢?以前他沒機器啊。

這輛至少有六十年歷史的老爺腳踏車,還可以騎上街,燈也都還會亮,更重要的是,以前的腳踏車有車牌,不容易被偷。

[故事館主人
黃源椿]
日治時代的車牌,早期是這樣放進去的,它的用途是怎樣用的呢?你車停下來的時候,這個拉出來,放進口袋,如果要去辦公、要去玩,只要你的車被偷偷騎走,日本警察馬上去追,什麼原因呢?因為你沒有這一塊的話,表示你的這輛車是偷來的。

除了一般性的客家文物,目前黃源椿店裡,最大的一件,莫過於民國四十一年做的整面蔣公「壁雕」,這是國民黨銅鑼鄉黨部拆建時,所留下來的政治印記。

[故事館主人
黃源椿]
這是玻璃纖維做的,它分成四個階段組合的,這是台北復興高工做的,這個早期是做什麼的呢?就是公家機關放著的東西,因為前幾年去蔣化,公家機關剛好要拆屋,用不到了,本來要毀掉的,我就把它撿回來。

黃源椿收藏的文物,至少有八萬件,再加上兒子的兩萬件公仔等等,至少十萬件東西,小小的店面,怎麼放得下呢?

[故事館主人
黃源椿]
這個店面64坪,我自己的房子,這只不過是一個點而已,讓人知道有這樣的店,有這樣的東西給人看,這次買那間房子(倉庫),五層樓,倉庫(東西)全搬進去了,那是線,一個跳板而已,真正的主戰場,我已經買好一塊地了,就是我這次買倉庫的對面,交流道旁,有八百坪,它有十五個店面這麼寬,將來如果有能力,要做一個展示館給人參觀。

原來店裡不過展示了1%,黃源椿為了心愛的收藏,特別買了一棟房子給它們住,因為,還有很多客家文物想要蒐藏。

[故事館主人
黃源椿]
苗栗都還沒找完,苗栗有十八鄉鎮市,才跑十二鄉鎮而已。

朋友知道他蒐集了不少文物,曾想高價收購,黃源椿都拒絕,不想賺錢,他未來的夢想是成立苗栗最有特色的客家文物館,他歡迎各地朋友來這個充滿回憶的客家故事館坐坐。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