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陶藝家張笠夫,20年前棄商回故鄉台中新社蓋窯場,從事少見的陶刻創作,就是在原本的陶藝作品上雕刻,呈現出立體的美感。另外張笠夫也挑戰燒製難度很高的「銅紅」作品,以銅做發色劑,再利用高溫缺氧的方式燒窯,做出銅紅陶器。很有個性的張笠夫經營窯場,就是要創新和突破,所以他專攻一般窯場沒有的創作。<這是一個碗,我們整個把它壓下去就變成一個盤子,我們不要做這麼寬,我們就順著這旁邊,輕輕的把它往內推回去。>

年輕上班族紓解壓力,來台中新社這間生活陶藝館體驗,或許是因為很少接觸,瞧他們看得津津有味,嘆為觀止。

<好 最後一個動作就是拿線,用大拇哥把它壓緊,壓緊,由外面向內拉進來,傾斜45度角我們就可以把作品拿起來,就完成了,過兩天我們才有做削皮的動作>

老師也示範一遍了,該是自己親手操作的時候。有人做得還有三分樣,有的則是差強人意

<它已經變形三次了,三次算少的,我們時間上要稍微趕一下等一下換第二批,好>

但不管如何,玩得開心就好,畢竟生活陶就是以娛樂為主。在偌大的空間裡,除了歡笑聲,還有牆上的作品展示,其中這種暗紅色的陶瓷最引人目光,據說這是陶藝創作中,較為少見的,稱作「銅紅」。

[陶藝家
張笠夫]
銅紅就是我們的發色劑就是銅,那也不要說你們沒看過啦,其實銅紅的東西,在陶藝裡面,因為真正的好東西,留在市場上比較少,因為早期本來就是銅紅的創作難度很高,所以說他們所產生的作品比較少

銅紅瓷器被公認是,製作難度很高的技術,因為要用高溫缺氧的方式燒窯而成,所以在業界通常很少人願意嘗試

[陶藝家
張笠夫]
燒窯吧,其實銅紅的發色劑很簡單啊,就是銅加幾百分比,還是跟上釉都一樣,但是是燒窯過程,燒的方式不一樣

不過在張笠夫的工作室裡,銅紅作品卻是隨處可見,同時顏色變化豐富。

[陶藝家
張笠夫]
何謂創作,就是很難的東西,沒有人有,我們能夠去克服它而呈現出這個東西,那才叫創作,那才值得挑戰,也是我們的成就,像現在我們,其實陶藝你真正要說它範圍很廣

年近60的張笠夫,年輕時從商,正當事業處於巔峰時,毅然決然選擇回到台中新社老家,展開人生的下一階段。

[陶藝家
張笠夫]
這人生,每一個人自己應該去規畫啦,本來我就想,自己以前開公司,本來我就想,不像我爸爸以前,他們做到什麼,沒有辦法做才退休,那我不行,我說40歲我一定要退休,要退休,其實退休不是不做,而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可真是有個性,就連窯場的建築也很有張笠夫自己的風格。既然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20年前這裡就是一個陶藝工作室

[陶藝家
張笠夫]
我國畫起家,那也因為我們畫畫的人,他要追求很多的素材,那麼我們才去接觸到刻畫,而是把我們畫畫的題材,轉入為陶藝胚胎上面創作,就是因為刻而對這一方面,陶藝才真正產生興趣

在陶藝表面雕刻,無論是線條或是小面積,都可以隨著操刀者的想法創作,感覺就像以陶藝當紙,雕刻刀當筆進行彩繪一樣

[陶藝家
張笠夫]
陶刻早期是比較少,比較少,早期我們看見很多作品它是,胚體濕濕的時候是用有一種刀具去刮出來的效果,但是我們現在不是,而是等到胚體稍許陰乾之後再刻。

慢工出細活,還不足以形容陶刻創作,如何在立體的平面上,再創造立體的美感,才是用刀的精髓。

[陶藝家
張笠夫]
學(陶刻)的過程可能是有一些基本的刀法,但是最後呢是求效果而不是刀法,刀法在過程的一種,那最後呢,是它呈現那種立體那種效果。不能假設說你一大片都是留白,那就沒有什麼立體了,所以它要很多很多很細的線條,不被崩掉,那又能夠用在細線條而又另外產生的效果,最後那種美感才會產生

看看這些陶刻作品,陶器上有著美麗的線條,陶與刻的美麗邂逅,各自的主題也相對分明。

[陶藝家
張笠夫]
因為畫呢它本身就是比較平面而已,那麼刻它就變化很多,有時候釉的裡面處理之後,它一層一層它有立體效果,呈現出來是不一樣。所以有時候我們經常要去辦展覽,它們所呈現出來的東西就是變化很大,他們(參觀者)就看出,很多的美感,因此我們去展覽還算滿吃香的。

經營20年的窯場,現在已漸漸交給第二代,一家五口全數投身在陶藝創作,而且各司其職,平常上釉和燒窯就由大兒子負責,陶刻的部分就由太太和小兒子進行。

[陶藝家
張笠夫]
像外聘的人員他就是,有時候他不可能那麼投入啦,比如說,有時候你真的這方面專業的訓練,訓練他一手的好功夫,結果呢,他不做了,不做了你怎麼辦,因為你本來是一個團隊是大家共同體,那忽然間缺了一角你就會覺得很麻煩,現在就不會了。

把陶藝當成家族事業在經營,有企業化式的管理,更有像銅紅和陶刻這種少見的創作,張笠夫回鄉「造窯」,讓當地多一分藝術氣息,也加入傳承的精神,豐富人生故事。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