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社區推廣藍染,來看這群人的藍染作品,現在竟然在便利商店也買得到。台中太平頭汴坑發展藍染工藝有成,社區工作站製作的藍染桐花手札五月於連鎖超商上架。五年前,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希望爲頭汴坑帶進有客家意象的社區產業,提出復甦藍染產業計畫,種植大青、小青這些藍染原料,找老師教染布技法,結合在地景點蝙蝠洞,設計出獨特的藍染蝙蝠裝。一塊塊藍染布,在陽光下晾曬,隨風飄啊飄,好不美麗

純天然植物染出來的藍染布,是白與藍的遊戲交織出豐富多變的魔幻圖形,甚至在衣服、方巾包包、手札上,展現美麗身影

台中太平區頭汴坑東汴里這個客家庄,產業以枇杷、荔枝為主,五年前,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大膽提出早期藍染產業復甦計畫,希望帶進擁有客庄意象的社區產業。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專案經理 李賢昇]
頭汴坑東汴里這個地方大部分都是客家人,他們都是種水果而已,那我們希望就是說,在一些閒置的土地,在適合的地方,我們能引進新的這種植栽,帶動當地的農民一些新的產業的商機。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理事長 葉晉玉]
我們把它復甦出來,所以我們藍香園大部分都栽種這樣的東西,因為它這的氣候、它的地點,它又靠近河,非常適合大青、小青,藍染原料的生長。

藍染工藝就在頭汴坑工作站裡萌芽,並結合在地特色,創造出獨特的藍染花樣,社區婦女,以在地著名景點蝙蝠洞為發想,設計出特色濃厚的蝙蝠裝。

[頭汴坑工作站
林麗貞]
因為我們這邊是蝙蝠洞,所以我就想到說,把它(藍染)做蝙蝠的服裝。我就自己打版,再去做縫染,它的造型出來就是蝙蝠的造型。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理事長 葉晉玉]
主要是在地的元素,你看剛剛我們工作人員有穿蝙蝠裝,因為我們這個地方就在蝙蝠洞的附近,所以我們就跟在地結合,在地結合有的東西我們就把它設計出來,所以我們希望,跟在地的一些環境或著是景觀,做相互的搭配

<慢慢慢慢這樣篩,篩到有大顆粒的不要管他,就都倒掉。>

黃豆粉加上石灰篩出雜質,然後加水調成糊狀,這是用在型染的糊料。

[聲音來源>
頭汴坑工作站 徐陸天]
這個調糊是最重要的,因為你糊只要調得不好的話,比例不好的話,或者說水分調的時候,水分多或少的話,最後它這個塗上去的時候,它容易龜裂,會裂開,所以說就會變成失敗的(作)品。

拿出桐花型版放在布上固定,慢慢塗上一層糊。

<一開始的時候,一定要直的這樣慢慢慢慢,輕輕的,輕輕的,讓它的糊全部吃進去>
<塗好了以後,掀的時候要這樣子掀拉起來,一個手壓著,一個手掀起來。>

等糊完全乾了後,再把布浸濕,就能放進染缸裡開始染色。

[頭汴坑工作站
林鳳珠]
這個一輪就是,每一次下去(浸泡)要四分鐘,拿起來(氧化)四分鐘這樣子,然後繼續這樣去染,要四次,四次是分為一輪。

<慢慢的下去。一開始,你看起來是綠色的,這氧化四分鐘以後就變色>

從刻版、調糊、染色、褪糊到完成作品,不僅步驟繁複嚴謹,還得要看老天爺臉色行事。

[頭汴坑工作站
徐陸天]
就是靠太陽吃飯,太陽一定要很強烈,晒到完全乾,乾了以後就收進來,開始再染。

[頭汴坑工作站
林鳳珠]
下雨的時候,我們要染就是很辛苦,染了染,一直染,一直染,染了三、四十次還是染不起來,這個地方很辛苦。

[頭汴坑工作站
張素娟]
辛苦就是花時間,在那邊弄弄,還有就是要看天氣,時間比較多、比較繁複,一次又一次這樣子染,花時間就對了,如果成品不好(會)覺得很懊惱,這樣怎麼染不好。

<下去染的時候,要把這個布撥開,要讓這個布能夠撥開的地方都要吃到這個染料。>

製作耗時費工的手工藍染作品,最近還受到連鎖超商的肯定,藍染桐花手札,五月正式成為上架產品,大大提升了頭汴坑藍染作品在市場的曝光度,讓工作站人員備感光榮。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理事長 葉晉玉]
我們唯一一個多元就業團體,在超商,在超商簽約上架的商品跟團體,我們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難得通路的機會,我們要把客家藍染的工作發揚光大,因為這代表我們客家人的精神

搓揉、曝曬,在空氣與染缸間往來無數次,才能成就一件件藍染工藝品,從無到有,藍染工藝在頭汴坑茁壯,飄揚的藍染布,為這塊土地增添色彩。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