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讚是臺灣紀實攝影先驅的劉安明今年離世了;他早年用紀實攝影相片敘說鄉村風土人情,捕捉臺灣由農村過渡至都會時期的珍貴縮影,每一張黑白照片都成為今日重要的歷史資料。客家電視台曾經在2009年以《世紀的寶貝—單鏡頭人生》記錄下攝影大師劉安明的生命故事,帶大家一起來回顧。


 

 

 

這個關起來,這關起來,這個,這個就要按緊,好,看這裡,看這裡,OK。

 

住在屏東市的攝影大師劉安明,是在地知名的照相館老闆,地方上許多人的畢業照、結婚照都出自他之手,14、15歲他就開始學拍照,可說是老經驗的師傅。

已故攝影大師

劉安明(左)

喔,這都四、五十年了,原版都壞了。

 

劉安明說年輕時拍的照片,根本多到數都數不清,

 

那這一盒什麼呢,這是客家的。喔客家的喔。客家的。

 

桌上攤開一張又一張臺灣早期生活的照片,述說的是年輕一輩不曾聽說過的臺灣故事。

已故攝影大師
劉安明(右)

 

以前在家,姊姊要背弟弟,哥哥也要背弟弟,要顧小孩,大人要出去田裡工作,外出工作。你那時候怎麼會想要拍,兄弟情、姊妹情,當然要拍起來,不然到後面當然感情會疏遠啊,因為農業時代的家族感情和工業時代的感情完全不一樣了。

 

童年、少年時光遇上戰爭,或許是為了彌補心中缺憾,劉安明鏡頭下的孩童總是特別鮮明生動。

聲音來源:
已故攝影大師 劉安明(右)

我根本就沒有少年時期、也沒有童年時期,沒有享受到孩童的過程,所以我拍小孩很生動,每張每張都名作,不是我在吹牛。

 

劉安明有五個手足,家境清寒,怎麼會有機會與攝影結緣呢,原來是在他大哥介紹下,到照相館當起學徒。

已故攝影大師

劉安明(右)

 

去潮州學技術,學了不知道幾個月,因為我哥那叫做本多分館,本多總館是日本人自己的,分館讓我哥在那邊做,本多先生是日本人那邊沒有人手,就叫我哥讓我過去幫忙。

 

削得那麼長,手夾這樣

 

 

臺灣光復後,時局不穩定,他曾換過好幾個工作,也在海豐鄉下養過鴨子,一直到他大哥勸他,才又再繼續他的攝影生涯,當時照相館生意極好,一度是各大相館爭相挖角的對象。

已故攝影大師

劉安明(右)

 

曾有一個過年拍了200多組家族照,一直拍一直拍,拍到頭昏腦脹,結果一組底片相疊,一般沖洗都要一整個月後才能交件,沒辦法,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中間全都沒休息。

 

劉安明對攝影的熱情更是在農村展現無遺,尤其當年臺灣流行寫意主義攝影風格。但同時有另一派因為受到歐美影響,改走寫實風格,而他就深受寫實派的啟發與感動。

已故攝影大師

劉安明(右)

 

國小學生、中學學生幫忙洗衣服,一家人的衣服洗完了,提回去給他父母晒,掛起來晒,才去上課。那時候我們客家人的小孩就是這樣。拍一個照片,三度空間啊,時代、時間、當時所發生、當時所穿的衣服,在做什麼,要表達出來,寫實的可愛就在那裡,這就叫做有內容的照片。

 

他也曾經透過鏡頭批判社會現象,拍下一系列反映聯考制度、升學壓力的作品,用照片提出控訴。

聲音來源

已故攝影大師

劉安明(右)

我們出去拍的時候,看到我們喜歡的場面,這個場面激發我們內心的漣漪,我們同時要決定用什麼構圖、用什麼度數、用什麼意識、我們的idea,我們的主旨是什麼,同時要決定,那叫做瞬間的決定,決定性的瞬間。

 

劉安明認為最難拍的是人像,需要經驗才能捕捉到人的瞬間神情。

聲音來源

已故攝影大師

劉安明(右)

因為人像,人的表情一分鐘變化很多,很多種,怎麼抓得到他最高潮的時候,就是要靠經驗,要相當的歷練,人文有一個瞬間的決定,瞬間的決定,所以要有三快,眼快、心快、手快。

 

劉安明的「三快」捕捉下臺灣由農村過渡至工業時期的珍貴縮影,每一張黑白照片的寫實攝影,不光只是記錄,更是讓人緬懷、省思的藝術作品。

聲音來源

已故攝影大師

劉安明(右)

紀錄片導演 蔡靜茹《世紀的寶貝》
旁白/宋宇娥
剪輯/洪郁雯

那時候政府的政策就是用農業來輔助工業的成就,農民的血汗會被遺忘,所以我要留這些照片,讓後代的人知道我們臺灣有今日的光景,都是這些農民流血流汗打拚出來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