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風災過後,六龜賴以維生的觀光產業受到重創,地方盼望能找出新觀光亮點,不斷希望林務局能夠將劃為自然保護區的十八羅漢山開放,然而林務局基於保育原則始終態度保守,多年來官民僵持不下。今年林務局解禁,開放四、五號隧道,作為環境教育的場域,同時納入在地管理的思維,培訓居民成為導覽解說員,化解保育與觀光的難題。然而,自然保護區開放,難道對生態不會產生影響嗎?觀光和保育的界線該如何拿捏?
頁岩層呢,我們一層一層的有沙岩,中間那一條,那一條是沙岩,沙岩層,有些石頭又比較大,所以也可以看出這邊早期氣候的變化、變遷,石頭比較大的代表,水,那時候有洪水,比較大的洪水,才可以把那個大的石頭沖過來,沖過來沉積在這邊,那你看到上面的,比較小的,表示那時候水比較穩定了。

導覽解說員指著一旁的礫岩層,為六龜高中學生仔細介紹十八羅漢山的特殊地質。

[林務局屏東林管處 副處長
許碧如]
全省三大的一個火山岩的地形,還可以看到一些獨立的山頭,那荖濃溪也蜿蜒在裡面,看到U型谷,以及其它一些非常壯麗的一個,一個地景,所以這邊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一個大自然的教室。

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裡,保存近四百種的動植物與特殊地形,從地質地形到生態都很有看頭。

這個是洋燕的窩,洋燕的窩,洋燕,現在不是繁殖期,所以看不到洋燕。

六號隧道雖然不被劃入保護區,導覽解說員仍壓低音量,同時要求大家放輕腳步,避免對隧道中生活的動物造成干擾。

黃荊它有一個特殊的香味有沒有,你們可以把我給你們的葉子,你們輕輕的把它揉一下,聞一下吧,聞一下,很香吔,很香對不對,有芭樂的味道,有芭樂的味道,芭樂的味道,真的像芭樂。

進到保護區內,裡頭的一草一木都不能採摘,導覽解說員為了讓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帶來自家種植的黃荊葉片,讓學生觸摸、聞氣味,認識這先民用來催熟水果的植物,學生還認真在學習單上畫下葉子的形狀。


在我們台灣的蝙蝠都是吃昆蟲,吃昆蟲的,我們台灣的蝙蝠沒有吸血蝙蝠,吸血蝙蝠在非洲跟南美洲都有,我們這邊沒有。

準備進到五號隧道看蝙蝠前,導覽解說員在隧道外就先介紹蝙蝠生態,因為怕在隧道內停留太久,會打擾到牠們。

[十八羅漢山解說團隊 解說員
楊振宏]
蝙蝠對聲音很敏感,牠們是用靠聲音辨位的,所以我們在隧道裡面都會要求學生或是來的參觀者,他聲音放輕,尤其不要用光去照射那些蝙蝠也好、或者是洋燕也好。解說員我們會用比較柔和的黃色燈光,散光去照,讓大家來觀察這些蝙蝠,或者這些生物,這是最重要,是怕去干擾到牠們。

大夥緩步走進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裡,透過導覽解說員手上微弱的黃色燈光,看見數百隻蝙蝠飛行,整個觀察過程,大家都保持靜默,只聽見小心翼翼的腳步聲。

[十八羅漢山解說團隊 解說員
楊振宏]
六龜這個五號隧道裡面因為它裡面沒有水泥襯砌,所以剛好很適合蝙蝠,蝙蝠在這邊生活,那蝙蝠呢,牠是對整個生態系裡面,牠晚上出來,每天牠要吃掉的昆蟲量幾乎是牠自己本身體重的四分之一以上的昆蟲,所以牠每天幫我們消滅那麼多的昆蟲,對於農民來講、各方面來講都是很重要的生態系的一個,一個循環。

[六龜高中 學生
劉冠婷]
我們看到很多蝙蝠,然後很小隻,就一群然後吊掛在上面。

[六龜高中 學生
萬威辰]
在裡面看到了那個很多的蝙蝠,還有一些窩,燕子的窩。

[六龜高中 學生
陳秀媛]
其實剛剛進去的時候,我以為蝙蝠會少隻,沒想到牠是一群在那邊,就是還滿壯觀的。

二十幾年來,因為被劃入保護區,這裡成了與世隔絕的深山秘境,直到今年四月,林務局才解禁,讓外人得以一探究竟。其實開不開放,地方居民和主管機關林務局僵持了好幾年。把時間推回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六龜,觀光產業跌落谷底,當地居民希望結合保護區發展觀光產業,不斷協商,希望開放觀光,但林務局基於保育不願開放,雙方從說到罵,甚至拍桌吵架。

[高雄市六龜區 區長
宋貴龍]
林務局那時候的想法就是說,先暫時不要動它,這暫時不動它的政策,坦白說,我們鄉親等太久了,尤其八八過後,我們鄉親的期待都很強烈,很強烈,積極來督促我們林務局來做開放的角度,所以我們之前溝通得也不是很順利啦,可以願意用這樣開放的心態來面對十八羅漢山區和地方共同來經營這樣觀光新的產業。

[茂林國家風景管理處 處長
簡慶發]
那生態保育區,言下之意當然就必須要被受到保護,所以林務局從那個時候到最近,都一直都是採取不開放的態度,因為它們要保護這些動物或植物,在地人對這六條隧道非常有感情,再加上八八風災之後,對這個地方的觀光確實有很大的衝擊,他們都希望能夠把這六條隧道的元素,當作是一個觀光資源來使用,讓他們可以更可以去找回自己的文化,甚至讓遊客,吸引遊客來到這邊來做旅遊。

[林務局屏東林管處 副處長
許碧如]
為什麼在保護區設置將近二十年來,一直沒有辦法獲得當地民眾的支持,那這個部分我們檢討的結果,是在整個經營管理過程當中,都沒有有效的把當地的居民有效的引到我們的規畫管理的過程,所以讓民眾沒辦法了解到這個保護區的珍貴性。以前政府對於保護區的一個經營管理都是朝由上而下的一個方式,那變成還是一個保護隔離的管理方式來進行,可是這十年來,國際上面對於保護區的經營管理,在觀念上、在做法上,也已經有不同的改變。

林務局改變思維,邀請長期關注社區發展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和當地居民一起思考如何發展觀光,兼顧保護區管理需求,最後決定納入在地管理的思維,並由屏科大和當地協會培訓居民,成為自然保護區解說員。

[屏科大森林系 系主任
陳美惠]
保育跟觀光的折衷模式,我想生態旅遊是最好的方式,可是因為在整個保護區的管理規定裡面,其實也沒有「生態旅遊」這樣的詞彙,是可以進到這裡面去做操作的。所以目前在保護區的管理,容許操作的其實是「環境教育」,但是沒有關係,我們可以在區內去做環境教育,然後在區外透過生態旅遊的方式,去尋求這個保育跟觀光之間的一個平衡發展。

[寶來人文協會 執行長
李琬玲]
因為地方當然是觀光,覺得有很多期待,那可是你又不能大量觀光,大量觀光其實有很多,除了干擾以外,它其實並沒有辦法讓我們,更長久的,去使用這樣子的觀光資源,所以我們選擇用環境教育、用生態旅遊、用深度旅遊,這樣子的一個專業的一個,一個開放,那就是希望能夠我們運用這樣子的資源,從保護的概念跟角度,去教育我們自己、也教育所有來的,所有的朋友。這個東西可能需要很多時間,還有很多困難,或者是很多問題需要排解的。

保護區開放,並非毫無限制,想要去保護區參訪的民眾須在十五天前向林管處提出申請,並且聘請解說員,每日上限為一百人次,同時依照規定配戴裝備以及安全帽。然而只要有人員進入,多少就有人為擾動,難道不會對保護區生態造成干擾嗎?

[屏科大森林系 系主任
陳美惠]
接受環境教育的民眾,他必須呢,就是按照解說員所帶領的一種行進的這個路線,甚至是過程中的要求,譬如說你不能任意發出聲響,你手不能隨便的去摸或者去攀折花木,然後呢,你的腳步聲要放輕等等,甚至呢,每個地方要停留多少時間,都是被規範的,所以我想說用這樣的一種比較嚴謹操作的方式,事實上對環境,我們盡量在尋求,最低最低的衝擊,可是我們反過頭來講,它真的帶來很正面的效益,也就是在地參與的力量。

[屏科大野保所 教授
孫元勳(客籍)]
一般人如果不進去的話,可能會變成是一個非法盜獵者狩獵的一個天堂,有很多人願意去親近,如果他也願意守規矩,那事實上這個盜獵的行為可能會減少,我是從這個角度跟林管處有建議,或許適度的開放,它可能不是只有負面,它可能也帶來一些正面的效果。

[高師大地理系 副教授
何立德]
以前的保護區大家都是希望把人排除在外,人對生物、自然的干擾就降低很多,但是呢,這也造成了人跟自然之間變得很疏離,你到真的野外的時候,你應該怎麼去跟自然互動,怎麼去跟生態互動,怎麼樣做才不會去傷害它,我覺得這個是我們其實很缺乏的,那透過這種導覽員,那以他們這種帶領大家進去的這種方式,讓大家更容易接受的那種方式來去解說、來去教育,我覺得效果會很好。

台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第一支由社區自主經營的專業解說團隊,化解了保護區與觀光發展的衝突,看起來十八羅漢山保護區環境教育遊程,也許是個嶄新的契機,能吸引遊客,再度走進六龜。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