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初是杭菊盛開的季節,而盛產杭菊的苗栗銅鑼,每到這個時候就會在各種聲量飆高名聲,根據觀察比平時多了5到8倍。今年在地青年把握時機,舉辦了杭菊小旅行,結合環境劇、手作課程等內容,讓遊客以不同的方式探訪擁有豐富人文的銅鑼小鎮。記者涂至伶跟陳靖維的報導。
火車緩緩駛過,配上雪白的杭菊花海,這可是苗栗銅鑼季節限定的美景。
記者 涂至伶(左)
這一大片的杭菊花海,不只能看到白色的花,還有金黃色的,在銅鑼地區種了大約40多公頃,每年開花的時候,也吸引了很多遊客來拍照打卡,不過杭菊的花期其實滿短的,只有一個月而已,像現在也已經到了尾聲,不過要是遇到天氣不好有下點雨,農民們也要趕緊採收。
這天一早下了點雨,杭菊農們6、7點就趕來採收。今年因為受到梅雨影響,鄉親們說收成少了有4成之多。
杭菊農 謝怡華(左)
就像這近幾年,三四月的時候,就比較沒有下雨,它就會比較乾,一下六七月要是有颱風,又很多水,這樣一下有水一下沒水,它的生長情況就不好,就像我爸爸這次的田,就有三分之二的收成就沒了,所以天氣很重要。
往上翻這樣子,手輕輕地撥一下、撥一下就好,往上翻這樣子。
看起來輕鬆簡單動作,卻需要用到大量人力,農民們這幾年最感嘆的是都請不到人。
杭菊農 謝怡華(左)
你可以看到火車站很多用貨車載,後面全部都是人,差不多一畝田要請3、40人一起來採,不過他們請的都是外國人啦,就是意識到我們本地人,沒有這個能力,可以負荷這個採收的菊花。
比如說像杭菊,就有人會喜歡說,我喜歡只有花瓣而已,所以我會把花瓣剪得碎碎的,然後把它鋪在我的擴香石上面。
拿出手上的材料,用心擺放、黏貼,親手作自然的療癒小物,也透過不同的方式把銅鑼帶回家。
花藝手作老師 洪安慧(左)
其實一開始只是做自己興趣,然後因為家裡種了很多的蕨類,然後上山採的時候也會覺得說,這些蕨類可以用什麼方式保存下來,然後就自己想,想了一些什麼用樹脂或者是用水泥的部分,然後後來是想一想說,這個方式或許可以讓大家,用另外一種形式,把銅鑼這邊的東西給帶回去家裡面。
然後各位看到這個高度呀,你會覺得好像是隨便畫得嗎,其實我用跑的,這樣跑過去,然後我去每個點紀錄高度。
手作時間的空檔,遊客們也能在輕鬆的談話中,更認識在地。緊接著要登場的重頭戲就是環境劇場。
就照這樣唸一唸就比較快,一緊張會唸不出來,你要念雙峰山下也可以啊。
不願家田荒廢,年過五十歲的我,回鄉來種杭菊,種菊花真不簡單,害蟲吃根又吃葉,又怕天公下大雨,苗種下土裡開始,生活多了甜蜜的負擔。
杭菊農 周運寶
聲音來源(左)
我表演的形式就是我在田裡工作,田裡工作之後,我就出來介紹一下自己,還有這個菊花,要怎麼照顧。
美麗的杭菊園,是這場戲的舞台背景,農民演的是自己,說的是在地的故事。
田野領路人 郭楠暘(右)
城市的人都去辦大地藝術季,鄉村的人想要去城市的市內表演,鄉村的人甚至也覺得自己不夠格表演,我們發現有很多人他其實生活中就散發出魅力,可是他們覺得他自己沒什麼。
新郎官,怎麼那麼近呢,對啊,鞭炮還沒放完就到了,對啊,我們以前小時候就一起玩的啊,新娘,新郎官來娶親囉,新娘好漂亮喔。
銅鑼環境劇場演員
吳金英 聲音來源
我是從1鄰4號嫁到1鄰8號,隔壁鄰居,鞭炮聲還沒響完,就到了,陪嫁的人還問我說,啊,這麼近喔。
媽媽叫我說要煮菜給大家吃,我從小就不曾煮過飯喔,我不會煮,怎麼辦啊,金英沒關係,我慢慢教妳,來。
在一次次的排練中,這些在地居民們,開始有了自信,也更能展現自己。
旅程開始的這個伯公,這邊祂就是一個,看著從山上流下來的水,這樣蜿蜒下來的,守護著這條水脈的伯公。
小旅行遊客 林彥如(左)
網路上無意間看到了這個活動,然後覺得還滿有趣的,那前幾年跟朋友來看過杭菊,然後知道了這個活動覺得,可以更深度的去了解這邊一些風俗,就來參加報名。
小旅行遊客 韓晴(右)
(參加玩覺得心情怎麼樣或是感覺怎麼樣),很開心,(怎麼說很開心呢),因為這邊很多風景,跟臺北很不一樣。
隨著杭菊小旅行,一梯梯的舉辦,田野領路人郭楠暘也發現到,每位來參與的遊客,心中都有不同的感動,活動可以說是辦得相當成功。
田野領路人 郭楠暘(左)
我們會希望在杭菊季的時候,做出一個很好的地方品牌,因為這些時候大家很自然地,去搜尋到杭菊,去搜尋到銅鑼,然後來到我們這裡也許是一個偶然,可是在這個偶然的狀況下,我們可以透過這個機會給他一個深層的連結
,那這個連結出現之後,這些人以後就不會只有在杭菊季的時候出現。
採訪/撰述 涂至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地方後生們一步步努力,共同學習、相互成長,他們用心期待,有更多人願意走進銅鑼,認識這個有豐富人文歷史的客家小鎮,也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共同打造更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