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東勢的大茅埔,是一個傳統的客家聚落。有一群年輕人和在地耆老,共同組成了大茅埔調查團,很有地方特色的「龍神山水祭」就是由他們籌劃舉辦。這群很有心的人,除了持續調查地方文史,這幾年更加入當地的生態調查,要把東勢大茅埔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我們是快樂的客家人。

 

拿著棍子敲打水桶,敲出節奏,加起來將近一千歲的東勢泰興宮誦經團的師姐們,龍神山水祭這天搖身一變,成為音樂會活動當中的重要表演者。

泰興宮誦經團團長 劉玉鳳(左)

有一個年輕人,因為以前都有錄音,他聽到我們的聲音,覺得很好聽,所以加入,他想說有龍神山水祭,來讓我們誦經團有一個特別的地方這樣,我們就加入來玩這個敲水桶。

泰興宮誦經團大師姐 徐秀貞(右)

每次都有幫我們安排,讓我們開場的時候,在最前面讓我們表演,要讓人家知道說我們有這個大茅埔的客家的誦經團。

東勢泰興宮主委 邱民雄(左)

非常有意思,(所以我們老一輩的人也可以接受),可以,沒問題,因為老一輩的人,原來誦經班,不是這麼嚴肅,除了神明生日,初一、十五要誦經以外,他們用經典的bass去敲敲打打。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0118-010119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0122-010123

010127-010130

成立大約一甲子泰興宮誦經團,目前有11位成員,年紀最大的已經80幾歲,但仍然堅持為神明服務。

泰興宮誦經團大師姐 徐秀貞(右)

七、八十歲的都有,像我們都七十好幾了,很快很快,再沒有幾年,我們就沒辦法了。

泰興宮誦經團團長 劉玉鳳(左)

調查團的劉志永先生,他發現到我們這麼多歲了,應該要傳承,所以他就跟我們說,利用這個調查團讓人家可以講出去說,我們有這個泰興宮誦經團。

 

宗教文化也能用不同的面貌來呈現,大茅埔調查團長期深耕地方,找出在地特色,重新包裝、轉譯,希望有更多人來了解這裡。

 

(哲銘這條是什麼圳),這條叫做大茅埔圳,它的水源,從台電那邊的後池堰來的,我們剛才在那邊放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說,下面那座橋是最低的,要讓水位變低,紙船才能過去。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左)

大家可以看得到,不是用水泥,不然就是有砌石(石剝),不過最原生態,兩百年都沒變的,就是這個穿龍隧道,所以我們當時也有進去調查的原因就是這樣,921大地震,它也沒有說崩塌掉,它一樣在那裡。

 

你光這樣打進去,會反光的,全部都是蜘蛛,裡面很多,我們第一次進去,像神鬼奇航一樣,那個蜘蛛往兩邊一直跑,但是很漂亮。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0300-010316

大茅埔圳從1822年開鑿至今剛好200年,其中這個穿龍隧道,大約寬90公分,高2公尺,越進到裡面就越窄。

 

那一半部很難挖,因為它全部都是岩壁,所以它越挖就越小,越挖就越小,這邊就是統一都是高度差不多,那一路這樣過去,這樣子,到最後這樣對起來的時候,對不起來,所以這邊是最窄,大概是140公分,寬45,我的身材我那天是整個用爬的了啦。

 

大茅埔圳的水,不論冬天還是夏天,水溫都在20度上下。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左)

它的源頭,現在,最底dai\先?一定是,第一是軟埤坑溪,軟埤坑溪,再來因為台電現在有在那邊做馬鞍電廠的後池堰,所以等於這邊的水質和白冷的水質差不多。

 

乾淨的圳水,孕育了許多生物,當然也包括大茅埔的農產業。

 

像這一顆,這個比較黑就是牠在比較爛泥的地方,腐植質比較多,所以牠會比較黑,那基本上,所謂的黃金蜆,牠一定都是金黃色的嘛。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左)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0428-010442

以都都是種田、種稻,因為歷史的關係,日本時代就有種橘子,結果種橘子比種田,比米的價格還要好,才開始慢慢有水果的產業一直來,現在這條水圳,我說這個作物,最主要就是橘子、甜柿、梨子和桃子。

 

而這四種作物,去掉木字邊,剛好就是吉兆利市,取其吉祥之意,行銷在地農產。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左)

剛好春夏秋冬的作物,也都有行銷到,這我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產業再連結起來,所以這個就是從調查,慢慢地長出來的一個祭典。

 

921地震後,東勢人口持續減少,現在已經不到5萬人,其中老年人口就占了22%,是全臺中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地區。大茅埔調查團的成員,橫跨了三代人,他們努力跟時間賽跑,共同為大茅埔留下紀錄。

大茅埔調查團團員 古雅如(右)

他(吳哲銘)一開始是對我們家鵝有興趣,然後就一直認識之後,他就說要做躺椅,叫我們來幫他,因為小朋友比較大一點,所以時間會比較多一點,有機會的話,想說能多認識這個家鄉也不錯。

大茅埔調查團團員 劉宜瑾(左)

那時候參加他們那個,水圳的那個導覽,然後走個1趟、2趟,那剛好我叔叔也在裡面,他是負責廟宇的解說,然後他後來就講說,妳有空就跟著走,走了後來4、5趟,之後他們就是現在禮拜三晚上都有一些聚會,講說,妳就來,然後就1次、2次,欸,怎麼突然莫名其妙變團員了這樣子。

前東勢區區長 徐佩鈴(右)

開始想說要改變東勢,改變東勢的第一步是什麼,是了解家鄉,所以我就開始把他們這些年輕朋友集合起來,這些年輕朋友,有的人是學攝影的,有的是做田野調查的,有的是當老師,有的是開早餐店,2937

大茅埔調查團團員 邱崇洙(右)

哲銘他們的理念很好,他就想說,我現在要怎麼把大茅埔恢復到以前,所以,哲銘他們找到我,我就說,我印象中,有什麼東西,你們不知道的,我們知道的,我們就提供出來,讓我們村莊的歷史什麼,慢慢一點一點的補起來,這房子,以前是什麼樣子,我們知道,就把以前的相片拿出來,然後看圖說故事,介紹。

 

自己的文史自己做,家鄉的人,才是主角。

大茅埔調查團顧問 張圭熒(左)

外面的學者來調查,來訪問以後寫一寫,很多真正的事情,他們沒辦法去發現,他們只能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真正的脈絡從哪裡來的,他們搞得不是很清楚,像我們這群人在這裡,有問題馬上處理,有問題馬上處理。

聲音來源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右)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0735-010750

很多的顧問公司,他們都厚厚的很大(一本),厚厚的一本的資料,翻開都是張圭熒老師講的,不過我們那時就想說,奇怪,這些資料怎麼都在這些人的身上,不是在居民的身上,我們就想說這樣不對。

 

調查團的團窩,是他們分享和連結資源的基地。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左)

所以我們把以前大茅埔庄的天際線把它畫下來,畫下來我就想說,對呵,我們在討論老地名,我們就想說,把老地名放進去,讓大家知道。

 

老地名的探究是調查團其中一個重要的工作。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左)

很多人說啊,甚至論文也有寫,大茅埔的山上,裡面很多湧泉啊,我說有水,我就想上去看,結果沒水啊,結果老人家說,那不是半天洋,是半田洋,就說是因為,這水圳有水,你就去,你這樣的話這一年可以兩收,山上就一收而已。

臺中市客委會主委 江俊龍(左)

他們當初成立這個臺中縣客家文化協會的時候,可以說帶動今天這2、30年來,臺中客家文化的一個傳承的工作,不過到現在,他們也有年紀了,所以這次有年輕人,他們有這個心願,出來做事,出來帶動,所以又讓這個,又重新燃起了,我們這些大老們的熱情。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0906-010911

 

 

人也是野獸,所以人走的路,牠也會用,只是說,牠們不太愛用,不太愛走水泥路,牠一定要是泥土路。

 

配合東勢林區管理處的里山生活節活動,大茅埔調查團特地在現場布置出獸徑,讓大家了解,他們是如何看獸徑,如何架設生態攝影機。

 

我照相機想要架在這裡,你架在這裡的話,我就希望說,這個獸徑這樣太近,它可以能會照下去,沒辦法對到焦,所以這我把它用樹枝把它切掉,讓動物牠看到這個樹枝牠就不走,牠就會走過來這裡,這樣的話,才會在這個地方被拍到。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0959-011020

 

 

大茅埔調查團,不僅調查文史,近年更和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合作做石虎調查。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右)

苗栗有石虎的族群很大,南投也是,不過現在臺中市的東邊,包括東勢、新社、還有和平的一點點,這是牠連通的廊道,不過我們現在查,查三年,還沒看到說石虎會過去到大甲溪。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1039-011101

 

石虎媽媽 陳美汀(右)

所以其實在苗栗算是做了大概十幾年了,那一直到了2016年、2017年的時候,因為花博有發現到石虎的議題嘛,然後所以就,臺中市府就請我們就是幫他們做,整個臺中市的石虎的調查,那也因為這樣子,我們就知道說,原來其實臺中的東部這種淺山地區,像比如說東勢、新社這些地方,其實都有石虎。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1109-011114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1130-011137

我們現在在看它的視野範圍,因為動物不是很高,所以你一定是蹲下來這樣去測,它基本上從這邊就開始可以感應到了,那就是這樣子,它就可以開始拍,(架好後)一個月後再來看它,不會每天來看它,因為有人的味道,通常動物就不會來,我們大概這樣估計好了,你架完三天左右,動物才會開始來。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1148-011201

 

 

 

就在龍神山水祭舉行的前一週,大茅埔調查團又在附近山上拍攝到石虎。

石虎媽媽 陳美汀(右)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1209-011226

其實大概是第二年、第三年的時候,就是其實大茅埔(調查團)就已經有跟著我去架相機。

 

你看紅光就表示,它現在是可以測試的,就是在測試的模式就對了,所以比如說,你在這邊走來走去,它就會有紅光,紅光。

石虎媽媽 陳美汀(右)

 

那確實就是在大茅埔的後面山上,就是一個,算是一個比較林地的地方,其實是有拍到石虎的,其實算是目前在東勢來說,是石虎的出現頻率比較高的地方。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1233-011239

雖然僅僅只有5秒鐘,但這次拍到的石虎相當完整,也讓大家為之振奮。

石虎媽媽 陳美汀(右)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1253-011341

其實對於像大茅埔他們這樣子希望自己的社區,在生態跟其他地方,都可以就是努力,想要去可以有所提升的一個團體來說,拍到石虎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勵,那其實對於我們做石虎保育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鼓勵,讓我們知道說,其實我們可能就是,慢慢的更了解,這個地方的石虎狀況,那透過他們,可以讓石虎的棲地變得更好這樣子。

 

不僅是石虎,生態相機還拍到食蛇龜、穿山甲、藍腹鷴等等15種的保育類動物,而其他非保育類的動物,更是不計其數。

大茅埔調查團團長 吳哲銘(右)

我們很多土地公都是為了附近的環境去設立的土地公廟,所以我們開始調查,是從植物開始,植物這麼多,動物應該也會有吧,所以我們說,客家人的生態哲學放在土地公廟,是因為說,我們的土地公是保護水圳,保護這個水源地,我們才能灌溉,才能在這裡生活,你保護好環境,動物就會來,所以我們用這個論述去找這些動物去做驗證。

影片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

011348-011352

與萬物共生,大茅埔人在山水之間展現了生活智慧,與大自然共存、共好,調查團的成員們不斷地做系統性的調查與記錄,並且透過各種形式的演繹,與外界溝通、分享,持續前進,實踐理念,也讓大家看到了精彩豐富的大茅埔。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