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身心障礙者從學校畢業之後,想進入一般職場就業並不簡單,因此有所謂的庇護工場成立,並透過職務再設計和輔具協助他們能夠順利就職,而多元職種開發也不再只是停留在烘焙與手工皂等,現在有像是訓練庇護員工製作精緻的羊毛氈手工品,以及結合新科技及AI技術的數位資料處理庇護工場,培訓學員「電腦資料輸入」、「文書處理建檔」、「AI標註業務」等技能,讓身障朋友擁有多元專業能力,增加就業機會。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帶我們去體驗。


 

 

小巧可愛的吊飾、卡片夾、各種袋子還有精美的裝飾品等,全都是這群庇護員工用心製作的成品。

那就鋪兩層,一層直的,一層橫的這樣子。

大家可能很難想像這群庇護員工們,在老師的指導下,以濕氈和針氈技法,分工合作製出一件件羊毛氈作品。

記得,每放一個顏色下去,你就要壓一下,這樣子提高它的服貼度。

外觀看起來像是一間精品商店,但其實是一間庇護工場,主要輔導15歲以上有就業意願的身心障礙者,進入職場的場所。

[伊甸基金會庇護事業處處長 陳智宏]
其實庇護工場的定義,原本就是在十五歲以上,有就業意願的能力,但是還不能進到,一般職場的一個職前的一個訓練場域,我就想說這樣,我如果這一群身心障礙者的就業機會,為什麼不能跟我們一般人一樣,在一個比較舒適的環境。

而這群員工其實都是經過老師一步驟一步驟的解說和指導下慢慢熟練技巧的,但起初要進入工場,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

[手作庇護工場技術輔導員 羅敏]
會先做一個簡單的,比如說像杯墊類就會先測試他的手部的那個功能,就是比如說,剛剛看到我們有那個就是鋪毛,然後那個流暢度,然後還有拿毛的,那個,就是手指的那個力量的那個控制。

[伊甸基金會庇護事業處處長 陳智宏]
羊毛氈的部分,大概都要有sop,可能它會把動作拆解成一到十,從一訓練會到二到三,到四到五,原則上它必須要可以動作拆解。

每位庇護員工坐在工作檯前,埋頭專注製作的眼神,更能感受他們的用心,在產品顏色呈現與搭配上更是多元且精緻。

[手作庇護工場技術輔導員 羅敏]
就是端午節的那個小香包吊飾,然後它有一個就是算是擴香的一個功能,然後再來就是,比較像袋類的東西,就是像這個,它是一個卡夾,他們目前比較難做到的是這個,這個這雙小小的小嬰兒鞋。

負責羊毛氈顏色搭配工作的成員祥育,過去曾在一般職場上工作過,但卻遇到職場歧視的狀況。

[手作庇護工場成員 詳育]
每天就是要摺紙盒,燙印紙盒,遇到的瓶頸就是,那邊的阿姨就是會,會講閒話說,身心障礙者為什麼可以來公司上班,我是想要再跨出去那一步,可是跨出去,可是又是擔心,擔心又被人家歧視一次。

但來到庇護工場後,讓他感到安心,也學到一技之長。

[手作庇護工場成員 詳育]
其實我可以,從頭坐到尾,這邊的組長跟老師我不懂,我還是會反覆的,一直去問他們,然後他們都很有耐心的教。

有發展遲緩的小辰,對工作專注認真,每天都期待到庇護工場上班。

[手作庇護工場成員 小辰]
(皮革有做什麼),皮革就是皮帶,皮帶,證件套,悠遊卡套都有做過,(那有沒有很有成就感),超級的(有成就感)。


相片提供 謝麗香
0333-0339
0347-0355

[小辰母親 謝麗香]
因為我那時候,可能生比較久,然後就是他有吸到胎便,然後那時候 頭部就有受傷,然後出生一來也都是還好,順順的,就是後續有發現 一些比較學習程度,學習的那個比較慢,然後,後來就是帶去醫院檢查,就是說有那個發展遲緩。

相片提供 謝麗香
0355-0402

好在有這間庇護工場,讓小辰的母親暫時放下心中擔憂。

[小辰母親 謝麗香]
我是真的很佩服他們,我第一次來看他們,就是看他們這樣戳戳戳,然後一直用針這樣子扎扎扎,我都很怕去扎到手,你知道嗎,就覺得他們就是有進步滿多的啦。

[手作庇護工場成員 小辰]
(那你喜不喜歡來工作來這個庇護工場),喜歡,(會不會想到外面去工作,還是想要待在庇護工場),我想要,可是有的地方太遠了不想要。

在這除了羊毛氈技法教學還開發金工與皮革的產品製作,也因為每個庇護員工的障別不同,指導老師也會特別製作輔具或職務再設計的調整,讓員工們能學習更順利。

[手作庇護工場技術輔導員 羅敏]
我們就是用那個職務再設計,就是幫他們就是有皮革,一定要我們幫他們做皮的手指套,然後就會,就是擋住那個針尖的部分。 

[手作庇護工場組長 林建旭]
那我們希望說這些職務再設計,可以有效的幫助到他們,在銜接轉銜到一般企業上的一個能力,強化他們在這方面的一個合作的面向的能力。

[伊甸基金會 庇護事業處處長 陳智宏]
所以我們進來會依他們的個別化的不同,會採取可能,我們能力不一樣,我們就有不同的訓練,或加以有,職務再設計一些輔具,讓這一群身心障礙者,可以走出庇護工場到一般職場去就業。

在這不只是指導他們的工作技能,進入職場的溝通技巧與人際互動等培養,也在他們的指導範圍內。

[手作庇護工場組長 林建旭]
包含他們的生活技能,包含他們的對外的一個溝通技巧,所以,所以職能強化訓練,不單單只是技能的一個培養,包含他們的應對進退,包含他們的生活與人互動,這些都是,他們未來銜接社會轉型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基礎。

[小辰母親 謝麗香]
就是讓他們有一個,學習的地方,然後讓他們認為說,我有在工作,有這一間庇護工廠是很讚的,對。

這個要拿起來,好,這個我來拉比較重,你那個把袋子那個拿過來。

同樣在職場訓練如何與其他夥伴們合作,在這間清潔隊庇護工場裡就有完整的訓練。從收垃圾、拖地到廁所清潔等,對腦性麻痺的佩儀來說,雖然在肢體上有困難,但他都一一克服。

[清潔隊庇護工場成員 佩儀]
有些,自己會一點,比較困難的,就是就服員教。
清潔隊庇護工場主任 蔡依靜]    可以看得到,剛才他的手部的張力滿高的,然後在他肢體腳的肢體,就是走路比較不平衡的狀況,對,那其實這樣子也滿侷限他的工作的,對,比如說他沒有辦法掃樓梯,或是他手的肌耐力,或是手的障礙,沒有辦法讓他提重物,對,這個是佩儀的障別。

佩儀在清潔隊的穩定表現,讓她期望有一天能夠到一般職場上工作。

[清潔隊庇護工場成員 佩儀]
(那你覺得能夠自己完成這些所有的工作),(有沒有覺得很有成就感),有,(為什麼),因為把馬桶洗乾淨,讓人家用的比較舒服,(自己希望能夠獨立去外面工作會嗎,希望嗎,)希望,(為什麼),因為可以賺多一點的錢,也看看外面,看看外面別人的技巧,學習別人。

[清潔隊庇護工場主任 蔡依靜]
佩儀她就都能夠接受現在的,這樣子的工作技巧,因為有些身心障礙者是沒有辦法接受的,但沒關係,就是佩儀能夠去,想要達到這樣的品質,他願意做這樣子的調整,那整個輔導過程中,其實佩儀也都滿能夠跟同事之間,就是互相合作的。

那嘉珍我們今天要來學就是怎麼AI標註的操作,好。

庇護工場的職種,也從需要體力的清潔工作到需要精細手工的手作職種,拓展到結合新科技AI的數位資料處理。

[數位資料處理庇護工場組長 涂麗茹]
就是一個,多一種的工作態樣,跟一個工作的能力這樣子,那我們這個AI的話,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們當然是發現其實他們應該有一些視覺能力,跟手部的功能,那因為要有視覺能力,就是他要分辨圖片的可以框的大小,或者是說辨色能力。

[伊甸基金會庇護事業處處長 陳智宏]
這一群身心障礙者,可以做一些可能在他既有的功能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做什麼業務,所以我們當時候,才在三四年前開始接觸到AI標註這樣的業務,我們也期待透過這樣的業務的訓練,未來在整個AI數位化的過程中,可以有身心障礙者參與的一個部分。

像是罹患自閉症的嘉珍畢業那年因為遇到新冠疫情,當時他母親便在家中訓練他電腦打字等技巧,並考取打字證照,讓她在疫情過後順利進入數位資料處理庇護工場工作。

[數位資料處理庇護工場成員 嘉珍]
就是一開始來這邊的話,就是老師教我先練打字,有圖片的話,老師就會叫我做那個AI標註的那個圖片。

[嘉珍母親 吳曉紅]
嘉珍就在家裡面,我們就是陪著她練習,然後我也帶她去考了一下,所謂的中打證照,雖然我也不知道,那時候不知道有沒有用,但是想說應該是算殺時間吧 然後在她幫她安排生活之餘,還有一些能力的培養這樣子。

嘉珍,最近在這邊的狀況怎麼樣,她最近的學習狀況有越來越好,那在整個情緒,還有在學習跟練習的一個過程當中,她都是有越來越進步。

來到庇護工場將近一年嘉珍穩定成長,但過去她母親其實對孩子就業這件事相當憂心。

[嘉珍母親 吳曉紅]
其實我不太知道就業市場,尤其是身心障礙的孩子,我們可以在什麼地方就業,哪些地方能夠包容這些孩子,那聽到的是,我覺得大家講起來好像都是同一句話,我們不在乎孩子賺多少錢回來,只希望他能夠社會有所接觸,然後希望他能夠融入社會走出家庭,然後有一些社交。

[數位資料處理庇護工場成員 嘉珍]
可以賺到錢,也很有成就感,(那你有賺到錢,你拿到第一份薪水,你拿去做什麼),買我喜歡的,像飲料,便利商店的那些食物。

做家長的都希望大眾能對身障孩子們多一些包容與融入社會的就業機會。

[嘉珍母親 吳曉紅]
我們希望社會給予孩子多一點的包容,但是相對的也會訓練自己的孩子,對這個社會的框架,自己不管是透過學校還是家長,讓孩子能夠多一點跟社會的適應。

人稱氧氣瓶女孩的依軒,因為先天性複雜性心臟病容易缺氧,因此常可以看到她隨身攜帶氧氣罐,也讓她在就業這條路上充滿挑戰。

[數位資料處理庇護工場成員 依軒]
每天會帶,但是不一定每天都要吸到,就是只有缺氧的時候才會需要吸。

如今她也在庇護工場穩定工作,但也期望有一天能夠走進一般職場,也期待政府單位或公司行號可以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數位資料處理庇護工場成員 依軒]
可以做到工作,已經算是很,很好了,就是對,還是希望管道可以多一點,因為畢竟,像我們這樣子找工作,其實來講滿困難的。

[數位資料處理庇護工場組長 涂麗茹]
像那個,那個車牌辨識,它已經就是已經完成,那未來可能有一些在新的標案,或是新的需要處理的AI標註的時候的部分,可以就是,有政府這些有標案的時候,可以多一點的機會,給我們庇護工場這樣子,讓我們的庇護員工,可以有多一點的工作可以持續做很久。

不論是手作、清潔還是資訊科技類型的庇護工場,都努力培養這群庇護員工能順利轉銜到一般職場中。

[伊甸基金會庇護事業處處長 陳智宏]
因為我們全國都有不一樣的庇護工場,我們其實庇護工場的轉銜率, 以全國來講,大概轉銜率是百分之二到三,就是我們兩千多個庇護員工,每年轉銜到一般職場就業,有大概二到三,百分之二到三。

但事實上轉銜到一般職場卻面臨相當大挑戰,因此仍期盼大眾與社會企業能夠多一些了解,身心障礙朋友並沒有不一樣,只要多一些包容與接納,或許就業媒合成功的機會也能提高許多。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