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食運動是這40年來全球最重要的飲食文化社會運動之一,傳進臺灣也已經十多年,在各地興起一股探索在地飲食的意識。今年慢食全球年會(Terra Madre)在義大利杜林舉辦,臺灣就有5個慢食團體參與,可說是最踴躍的一年,也讓人看見臺灣各地不同的慢食力風貌。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你一起前進義大利年會現場。
杜林,義大利西北部皮埃蒙特大區的首府,曾是歐洲重要的政治中心,也是義大利統一之後的第一個首都,雖然臺灣人普遍對它不熟悉,但杜林可是緊隨羅馬和米蘭之後的義大利第三大城市,也是北義的工業重鎮,義大利的汽車之都。慢食組織最大的全球性活動,慢食全球年會 Terra Madre (大地之母)就選在杜林以19世紀工業記憶為主的地景藝術公園--多拉公園舉辦,這幾年積極參與慢食運動的臺灣,當然不能缺席參與年會,2024年還是臺灣各地慢食團體出席最踴躍的一年。
活力四射的原住民歌舞,為臺東慢食館驚豔開館。
Welcome to Slow Food Taitung Taiwan,We are Taitung,We are nature,Cheers everybody。
臺東縣大家長饒慶鈴帶領7組慢食店家,浩浩蕩蕩遠渡重洋,共同出席在義大利杜林舉辦的慢食全球年會(Terra Madre),從農業、漁業、友善土地、維護部落文化與育種保種等面向,展現臺灣發展慢食運動的成果。
[臺東縣長 饒慶鈴]
我們也以相當認真的心情,整理我們十幾年來的成果,來到這裡,來跟大會世界,120個國家來做分享,我要特別感謝臺東慢食團隊的努力,像我頭上這個花環是新鮮的,所以我們到了杜林之後呢,特別到市場去看花店,然後用新鮮的花來製成這個花環[,他們秉持的精神就是越在地越國際。
臺東慢食團隊首次參與,就越級打怪,不僅場館規模最大,還依舊堅持盛裝食物的器皿,就是不用一次性餐具,而這樣的自然食器美學,在家鄉行得通,到了異鄉可是超級艱鉅的大挑戰!
[臺東縣慢食協會理事長 涂裕苓]
在聯繫義大利(慢食)總會的人就說想要借一些餐具、杯子這些,結果義大利總部就說你就用紙杯就好啦,我們這邊都用紙杯紙碗,(提前到的店家)先摘了一些桑樹的葉子,洗乾淨,冰箱冰起來,台商副會長幫忙,把他們家的柿子樹葉都快砍光了,香蕉葉都幫我們摘到現場,我們可以跟大家很大聲的說,我們臺東慢食團隊在國際年會的現場,我們沒有用到紙碗、也沒有用到紙杯,很忠實呈現我們臺東慢食的軟實力。
照片提供 臺東縣慢食協會
0352-0401
自然食器的nature power 做起國際交流,讓臺東館隔壁的日本友人驚喜萬分,不只盛器就地取材,慢食店家還在異國抓醃出臺東阿美族風味的喜烙(siraw),成功呈現喜烙(siraw)飯糰的經典滋味。
照片提供 國際慢食臺東分會
0419~0443
[國際慢食臺東分會成員 黃瀚]
最幸運的是在開展的前一天,我們去傳統市場,看到了他們的各種的熟成肉,有一款叫做Salami,它的肉的質地跟風味都近似於喜烙(siraw),所以我就請肉店老闆幫我切成薄片,我要在用鹽抓醃的時候,可以方便入味,我用酒釀的糯米成分,去讓它產生酸味,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去重現喜烙(siraw)的味道,那效果意外的好。
喜愛亞洲食物的義大利夫妻,現場嘗鮮過後,立刻給予高評價。
[品嘗民眾]
是的 這是一個全新的搭配組合 是的 相當完美。
臺東成功鏢旗魚的漁船模型,是出身捕魚家族的林昱濱帶到會場的道具,和同為旗魚產地的義大利人,越洋交流友善漁業,推廣永續海洋的議題。
資料畫面
0528~0543
[國際慢食臺東分會成員 林昱濱]
我們這次帶來的是鏢旗魚文化跟就是Slow Fish這部分,那很開心我們跟這裡來攤位的國際友人來這裡參考,他說地中海也有鏢旗魚,但是我們看到的鏢的是劍旗魚,那我們鏢的是白旗魚,我們也有參加Slow Fish,就是慢魚的論壇,希望以後就是像漁民然後餐飲,然後跟食育,把這個理念再跟其他,有希望做永續漁法的餐飲業者在做結合。
[國際慢食臺東分會代表 郭麗津]
我相信對大家來講是一個重新的內化的力量,在來到這個慢食的全球的舞台上,更重新的整理自己,然後連結盟友 然後我相信回去之後,大家會變得更有動力,更有力量去做,也許下個階段,自己的品牌,或者是自己在關注的這個議題的一些慢食實踐。
[駐米蘭臺北辦事處長 林讚南]
那我相信這樣的一個交流,會促進不只是地方上的關係,也促進我們雙邊的關係,那麼透過這樣飲食的互動交流,讓我們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那這樣的文化,深入在臺灣人的心中,也深入在義大利的心中,我相信這樣子促進雙邊的實質關係是非常有助益的。
以酒敬天謝地和祖靈,簡單不失隆重的祈福儀式,為花蓮原住民慢食組織的美味工作坊揭開序幕。先讓外國遊客沉醉在原住民優美的歌謠聲中,緊接著重頭戲就要上場。
[花蓮原住民慢食組織國際組長 高志遠]
我們落地的第一天 我們就開始釀酒,那釀酒到今天算是告一段落,我們就會先唱一首歌,讓他們感受一下,我們原住民的飲食跟樂舞是結合在一起的,那唱完這首歌以後,陸陸續續的主菜就會上來,比如說這個馬告的食材的運用,以及不同的米食的運用搭配,都會在這次的主食當中被呈現。
參加美味工作坊的民眾戴著耳機邊聽講解,邊享用充滿臺灣原住民風味的餐食,短短一頓飯的時光,從他們的表情,就能清楚知道,臺灣味征服了外國饕客的味蕾。
[美味工作坊參與民眾]
是的,這麼說吧,我真的很喜歡這種不同文化的展現,也喜歡餐前和食物周圍發生的儀式。關於這菜色,我真的很喜歡它,因為它的味道與我們習慣的不同,調味料的使用。
[美味工作坊參與民眾]
這絕對是我會記住很長一段時間的體驗,是我完全不熟悉的東西,竟然可以改變沙拉味道的香草,肉,我不吃雞肉,但我今天吃了雞肉,雞肉非常嫩,味道鮮美,味道與我們義大利傳統的味道相差甚遠。
[國際慢食組織臺灣聯絡人 許宮璉]
臺灣很好做外交的方式是從飲食開始,那不僅是地方的團隊從一開始就在做這樣的飲食文化的脈絡的整理跟保存,那其實也包含現在的政府單位也越來越把這件事情,也非常重視,所以也讓今年度不僅是花蓮、臺東有團隊一起來到慢食年會,實包含西部的苗栗慢魚然後苗栗的客家,然後甚至是雲林的慢食團隊,他們都有來到年會的現場,那其實就是展現很多不一樣臺灣的風貌。
非常濃烈的,用傳統方法做的黑麻油,而且是冷壓的,還有白麻油跟花生油跟苦茶油。
展示台上,一字排開,除了雲林傳統古法製造的各式油品外,還有農村老菜脯以及雲林在地產的生態咖啡,2023年底正式啟動的雲林國際慢食組織,也由輔導的大學團隊代表參與慢食全球年會。
[雲林國際慢食組織顧問 葉月嬌]
雲林最重要的從宗教的文化到飲食的文化,那雲林也目前我們正希望它可以再串聯小農,可以一起來做地球市集,這是我們主要來到這邊的最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希望可以讓別人知道,總部也知道 雲林已經走出來了,有很多的一些跟別人交流的機會,可以順便了解雲林正在開始。
帶著石滬寶盒教具與國際友人一同玩遊戲,透過輕鬆的方式,分享苗栗海岸現存的傳統捕撈漁獲法。苗栗慢魚海岸團隊由縣府團隊領軍參與年會,希望藉此擴展國際能見度。
[苗栗縣政府祕書 蕭菁芷]
提前來參加國際慢食年會,同時要加強把苗栗、臺灣慢魚和國際慢魚活動連結起來,同時也為2025年我們要參加國際慢魚活動年會來做準備,希望將來有機會邀請國際慢食組織代表來到臺灣分享、交流。能夠提升我們在地地方的能量、量能,還可以增加我們苗栗慢魚海岸在國際上的能見度。
影像提供 苗栗縣政府
1226~1234
另外,也透過工作坊,和國際慢魚組織交流,彼此分享推動慢魚理念的經驗。
[苗栗縣政府參議 黃智群]
我們慢魚網絡的負責人Chiara,在跟他們做一個工作坊的分享,那其中也探討到說,什麼是永續性的一個精神,所以我們覺得說,除了在跟我們沿海四鄉鎮的漁村,我們很漂亮的海岸線,跟我們石滬的文化資產,要給它保留以外,其實更重要的是怎麼去確認它永續性的這樣的一個指標。
照片提供 傅偉珊
1318~1326
也有苗栗客家青年以客庄慢食組織的名義,報名參與年會,即使經費不足,沒有設攤展示,但也透過參與工作坊、講座等方式,見習交流,向國際取經。
照片提供 傅偉珊
1335~1345
[客庄慢食組織發起人 傅偉珊]
他們其實也有許多的邀請各國的慢食組織來到現場分享,可能是透過工作坊或是講座,或是交流討論的部分,可以透過他們的案例分享,我們可以知道說他們怎麼樣運用慢食這樣的一個精神,然後去在地方推廣自己家鄉的農特產品,甚至是風土的飲食文化等等。
發源自義大利的慢食運動,在經年累月的努力下,目前已有一百多個國家加入,臺灣不落人後,各地的慢食組織如雨後春筍冒出,跟著一起思索、研究食物生產鏈、生態、文化,徹頭徹尾搞懂「吃」這件事,讓慢食成為一種生活態度,進而改變世界。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