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福,又稱為還福,或平安福,是客家地區極為重視的傳統祭祀活動。屏東鹽埔鄉這是一個福佬聚落,有一個移居於此的七份子客家庄,每年農曆十月十四,都會準備豐盛的牲禮,舉辦完福儀式。一百年前七份子的先輩從六堆客家庄,搬到附近的鹽埔福佬聚落定居開墾,落地生根;一百年後,他們的子孫要守著祖先辛勤建立的家園,還要在這福佬人較多的地方,極力保留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白色的磚牆加上紅色的屋瓦,古樸的三合院與樓房並陳在七份路兩旁,這裡是七份子聚落,隸屬屏東縣鹽埔鄉洛陽村。

一說到屏東鹽埔,大家馬上聯想到這是一個福佬庄,很少人知道,其實這裡還隱藏著一個客家聚落。

[七份子居民
曾煌仁]
曾祖父是從內埔鄉的老北勢,來這裡開墾的。

[七份子居民
黃英水]
我們以前從內埔搬到七份子,耕作比較多啦,以前的人就種香蕉啦,我們這裡種香蕉啦,到我們這一代就種菜啦。

[七份子居民
邱永盛]
我們是竹田人啦,邱家呀,開墾最多啦,一、二十甲啦,一、二十甲的土地。

跟著76歲的邱永盛,我們來到邱家的檳榔園旁,阿伯說眼前看到的田地,過去全都是沒有利用價值的泥濘地,當時因為有七戶在這裡定居開墾,久而久之、外地人就稱這裡為「七份子」。

[七份子居民
邱永盛]
福佬人不要水田,要旱地,要乾燥的田地,開墾耕作,我們這裡是爛泥巴,排水系統不是很好,以前沒有這樣的排水溝呀,自己開墾呀,就請工人 請長工啦,就搭寮在這裡,在這裡住。

邱永盛的祖父母原來是在內埔鄉海豐村開碾米廠做生意的,聽說鹽埔這裡有土地可以開墾,就號召親戚朋友一起到鹽埔來。那時候七份子這裡的土地,根本無法耕種,除了開墾,他們還得走路回家鄉挑米過來吃,生活非常艱苦。

[七份子居民
邱永盛]
要糧食呀,那時候沒有耕作呀,只是除草、把地整平,耕作要平地,還有做排水溝啦,人每一餐都要吃飯呀,所以要回到家裡,故鄉去,去挑米過來。

[七份子居民
曾順德]
阿公來這裡做什麼?耕田、開墾呀,以前開墾河谷、要開墾呀,河谷沒有人耕種,草很高,當時沒有路,從這邊開墾上去的。

位於屏東鹽埔的七份子客家庄,總共八十幾戶居民,其中以邱姓、黃姓和曾姓為最大。他們大多是從長治鄉、內埔鄉、竹田鄉這三個客家庄搬過來的。

廟坪前,擠滿了人潮,平常寧靜的七份子,一下子熱鬧了起來,原來今天要舉辦一年一度的完福儀式。

每年農曆十月十四,七份子的客家人,幾乎是家家戶戶準備豐盛的牲禮,來惠善宮拜拜,爐主黃英水說這是為了感謝上天保佑,讓他們在過去一年裡平安順利,農作物豐收。

[爐主
黃英水]
算我們庄裡的大事,一年一次,做平安福就是了啦。

[老師
林增鳳]
庄裡的文化,必定庄裡的人家家戶戶都要負責,所以完福的時候,還是廟會的時候,庄裡的人必定要出來幫忙,家家戶戶都要出來幫忙呀。

[七份子居民
曾煌仁]
專門請假回來參加這個活動,這種活動很好,還要繼續,就一直跟、一直跟,一直到長大,我幾乎每年都來參加啦。

[爐主
黃英水]
阿伯,現在養豬價格好嗎?價格不好,賠錢,怎麼說?現在飼料漲價,豬沒有漲價呀。豬現在又不好養呀,以前還有九成多,現在只有七成。

七份子的客家人大多務農,養豬養了快二十年的爐主黃英水世代務農,他不但養豬,也種菜。他說當初他爺爺從內埔來到七份子開墾,就是種稻謀生的。

[爐主
黃英水]
那時候我們這邊的地都是爛泥巴啦,不像現在很乾燥呀,一定很辛苦呀,地濕就很難種東西呀,就種稻呀,四月收成還可以啦,十月下雨稻穀就不會漂亮,就收成不好。

放下手邊的工作,爐主黃英水和七份子居民誠心來到廟前拜拜,下午他們要先請好兄弟吃一頓。

[爐主
黃英水]
全庄的人一起去請好兄弟,就在廟裡一起辦啦。

[老師
林增鳳]
完福的時候,一定要先請,下午要先請英靈正氣,古老先賢,遊路亡魂,一定要先請他們到廟裡吃飯,叫做普渡,普渡完了晚上要完神,七份子每年完神了,馬上起福,所以我們每年完神兼起福。

入夜以後,惠善宮仍然燈火通明,因為晚上還要拜天公、祭伯公,所有的儀式要到隔天凌晨才會結束。這會兒平常早早上床睡覺的村民,全都集中在廟坪前。
[七份子居民
邱永盛]
累當然會累喔,年紀大、體力差啦,當然會累呀,會累為什麼還來?我們老一輩的呀比較了解啦,有時候要指導,哪裡不知道的我們要指導。

[七份子居民
李華英]
膝蓋啦、膝蓋會痛啦,還來這邊拜拜喔,對呀,對呀,一年一次呀,沒有跟著來拜呀,有時候也會想,一次的完福沒跟到晚上,怪怪的,心裡怪怪的啦。

[七份子居民
曾煌仁]
小時候跟著大人這樣拜,現在小孩子有興趣,就帶著他們跟著一起,讓他們知道這是拜天公、行大禮,三跪九拜的意義,敬天公的意義呀。

客家人移居到屏東鹽埔這個福佬庄已經一百年了,他們不但沒有忘記自己的客家身分,還維持著傳統的客家祭祀活動,相當不容易。

[七份子居民
邱永盛]
老一輩的比較關心啦,比較有信仰觀念,年輕人想說有大人出去了,他就想說不需要他了,有些連拜拜都沒有去,拜拜都沒去啦。

[老師
林增鳳]
完福一定要做,但是我二十年前來做的時候人數很多,現在就越來越少了,我二十幾年做到現在,現在老人家一個個過世了,年輕人對這個文化比較沒有那麼重視,再加上庄內,四方八達都是福佬人,只有這個村莊夾在中間是客家人。

七份子是不是真的能不受環境影響,堅持客家傳統祭祀呢?非常令人擔憂。嫁到七份子四十年的李玉珍和住在這裡的許多居民,都非常懷念過去每到完福,村庄裡到處非常熱鬧的情景。

[七份子居民
李玉珍]
以前的人會請人吹嗩吶、做戲人很多,爐主要準備房間啦,要給吹嗩吶的、做戲的那些人啦,吃跟住,所以輪到當爐主的那一鄰,大家要過來幫爐主的忙,幫忙煮吃,要煮給做戲的人、吹嗩吶的人吃。

[七份子居民
曾煌仁]
以前很熱鬧,很多搬出去的人呀,遊子都會回來,聽到完福,大家都會回來,很熱鬧,要做粄、要殺雞,很忙啦,現在社會變遷,用買的比較快。

不只是祭典沒以前熱鬧了,就連客家話也面臨流失的命運。在七份子這個客家庄裡,幾乎沒有人不會說福佬話的,甚至很多人聽到他們一口純正的福佬話,都不敢相信他們是客家人。

[七份子居民
林添妹]
妳在長治嫁過來以前,會說福老話嗎?不會呀,學的呀,來才學的呀,來才學的,剛來人家說福佬話妳聽不懂喔?聽不懂,長治鄉都客家人。

[七份子居民
李玉珍]
在家裡,跟爸爸 媽媽 阿公阿嬤就說客家話,現在我們三代人了,我的孫子回來也說客家話,去到學校接觸到那些學生呀,國語的啦,福佬話的啦,甚至英文都在學啦。

[七份子居民
曾順德]
我們四周都是福佬人,就我們這裡是客家人,我們小時候就會說福佬話了,讀書和福佬人一起讀啦,他們不會說客家家話,我們客家人就要跟他們說福佬話。
若是遇到庄外的人,七份子的客家人總是習慣用福佬話和人交談。被福佬庄包圍的七份子,要保留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格外困難,現在已經有許多年輕人不會說客家話了。

[七份子居民
曾煌仁]
我們出去就講福佬話,有時候我們出去說我們是客家人,他們不相信我是客家人呀,出去大部分接觸福佬人比較多呀,客家人較少,有些出去久了,聽得懂,不過不會說了,久沒說就會忘記。

七份子的客家人從六堆客家庄遷移到屏東鹽埔這個福老庄,已經傳了五代。在七份子出生的邱永盛說大部分老一輩的都會說客家話,主要是他們出去外面與人溝通用福佬話,但是回到家中一定說客家話。早期他們娶的老婆也幾乎是客家人。
[七份子居民
邱永盛]
以前我們客家人,娶老婆一定要去客家庄,長治鄉,隔壁鄉很多,娶的老婆,大多是長治鄉的客家人,竹田很少,內埔的也有。

七份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沒有人會特別注意到這個村庄。這個被福老庄包圍的七份子客家二次移民聚落,靜靜的訴說著客家人從六堆到鹽埔這個福佬庄開墾的歷史,但是客家話、客家傳統祭祀儀式還可以在這裡流傳多久,沒有人說得準。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