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裡的展品,都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但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與植物標本館,共同設計的行動博物館,不僅打破地域限制,可以寄送到各個鄉鎮去,甚至裡面的展品、標本等,都可以任意觸摸,他們將館藏標本資源,結合教案,設計了骨頭的故事、麵包樹的認識與應用等等主題,以行動博物館的方式,推廣到各地,發揮大學博物館的教育責任。
櫥窗裡陳列各式各樣的植物標本,這座植物標本館在1929年,創立於台北帝國大學,一直是台灣植物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時也保有許多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的珍貴標本。
[台大植物標本館 館長
胡哲明]
因為我每一份的標本,挑出來其實背後都有一些故事,那但是你如果對它不是很熟悉,也沒有關係,因為基本上我的設計就是,果實的多樣性、花的多樣性、葉子的多樣性,再來就是我們設計了一個民族植物區,就是一些跟人類生活有關的。
這個空間原本是植物解剖的實驗室,因此有很多的小房間、小辦公室,胡哲明當初花了一年的時間設計,將它規畫為植物標本館,至今館內典藏的標本就超過28萬份。為了發揮社會服務功能,植物標本館和動物博物館,以行動博物館的概念,合作開發了行動展示盒,將館內收藏品、再加上一些實驗用物件,把博物館裝進行李箱,帶到國中、小學去。
[台大植物標本館 館長
胡哲明]
我們用這個動物的骨頭的故事當做例子,那這樣的一個行李箱,我們把它打開來,那裡面原則上會有6、7個不同的教案去做配合。
還有這個恐怖摸骨箱,讓學生可以透過觸覺,來認識動物的骨頭或植物的種子。
[台大植物標本館 館長
胡哲明]
因為有時候我們太常習慣於只是純粹的平面視覺的話,其實有的時候,會失去很多很多的感受。
不同於傳統博物館的展品,行動博物館所選取的物件,就是要讓孩子盡量摸。
[台大植物標本館 館長
胡哲明]
因為我的目的就是讓小孩子,你就給我用力的碰,用力的去捏,那我們有些植物的種子的話,你就是要把它的果皮把它搓開來,我們就是希望你把它搓開來,看看裡面的構造等等的。
除了骨頭的故事,還有麵包樹的認識與應用、蛋蛋總動員、果‧子大集合等各個不同主題。
[台大植物標本館 館長
胡哲明]
在水晶球裡面,先做一些植物的觀察,這個他們如果需要,是可以打開的,那就可以做一些觸摸等等,那這些不同植物的,當然我們就是要告訴大家說,為什麼植物的果實,需要有不一樣的形狀,那它當然是反應在它傳播的機制。
白老鼠有沒有看到中間有一條縫,有沒有,我們是把牠這邊切開來,把牠裡面的肉全部拔掉,喔,知道嗎,難怪那麼輕,把裡面的肉我們統統要拔掉。
我要摸老鼠,好可愛喔。
[觀音國小 學生
林姿伶]
就是那個白鼠,就是平常看有點小小,然後突然變很長,然後就覺得,好像挑掉肉之後,皮就會變得比較大。
還有青蛙、蛇、魚等等,都是台大學生做生物實驗後,所製作的標本。
有沒有看到這條魚,很好玩喔,這條魚是透明的,有沒有看到,真的耶,只看到骨頭耶。
[觀音國小 學生
古鈞皓]
我覺得最好玩的是標本,因為就是很少看到。
[觀音國小 學生
李俊誠]
我們平常看到是牠的外表,這次看到的是牠的體內的骨頭。
[觀音國小 校長
林翠玲]
因為現在如果只有課本上的知識,他們沒有實物可以去看的話,那就是學習的真的是動機啊、興趣,都沒有那麼,像今天我們看到的這麼的高昂。
[行動展示盒 推廣講師
劉德洋]
所以我們就準備一些真的東西來給大家用,另外一方面就是說,學校也有專門的人來保養,也不怕它壞掉。
[台大植物標本館 館長
胡哲明]
它的成本其實某種程度還滿高的,因為你要去採啊,這些東西,其實如果真的要算成本的話,是很困難的,那可是,一方面是這些物件對我們來講,其實取得滿容易的。
除了認識骨頭的形態、功能,也延伸到生態演化課程。
後來他們發現,他們DNA去分析,發現這些鳥類來源是同一隻鳥,可是牠的嘴巴都長得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子。
用各種工具代表不同的鳥喙,鑷子代表啄木鳥、湯匙代表大嘴鳥,去模擬吃各種不同的食物,讓學生藉由遊戲,更加深學習效果==ns==
啄木鳥對不對,啄木鳥(鑷子)牠吃毛蟲成果最佳,對不對,成果最好,牠能不能吃綠豆,其實也可以,可是事實上在真正食物上,牠吃起來會很辛苦。了解嗎,因為牠嘴巴太細、太尖、太長。
[觀音國小 學生
李俊誠]
然後這一次讓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學到鳥類的各種嘴型、哺乳類動物。
行動展示盒 推廣講師
劉德洋]
瓶子裡面的東西,就是像說樹洞裡面有蟲子在裡面,啄木鳥是怎麼去吃東西,牠吃東西的嘴型要變怎樣的嘴型,像我們在台南很有名的黑面琵鷺,牠的嘴型是長這樣的時候,牠要去吃蟲子,牠就咬不到對不對。
[照片提供 林燕姜
不僅有兒童體驗營,推廣講師也透過工作坊,培訓種子教師,讓大學博物館資源,延伸到更多地方。
[觀音國小 校長
林翠玲]
我們學校的老師,大部分教國語、數學,對於自然科部分,他們比較沒有這麼專業的設備、教材,還有知識,所以呢,就是申請這個活動,就讓老師能夠增廣他們的一個專業的知識,然後帶小朋友,有更深的一個自然科的知能。
[台大植物標本館 館長
胡哲明]
我們也希望藉由這樣子的一個行動展示盒、行動背包的一些推廣,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我們台灣真的是一個生態的寶島,非常非常多的生物多樣性。
2011到2019年,約有4萬人次使用過行動展示盒,打破地域限制,增加偏遠地區的學習機會,行動展示盒不僅活化了標本運用,也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