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高樹鄉的廣興、廣福兩村,在地人稱為大路關,這兩個村落的居民,客語腔調也跟其他六堆地區不太一樣,因此也稱作大路關腔。兩百多年前開庄時,村內做了巨大的石獅子來避邪,守護大路關,也成為全台特有的石獅公信仰文化。今年大路關人舉辦了石獅公文化節,長期以布袋戲推廣客家文化的戲偶子劇團團長邱豐榮,也被這特殊的地方文化吸引,以有別於傳統布袋戲的方式,重新詮釋了石獅公的傳奇故事。

大路關順天宮廟埕,傳來陣陣鑼鼓音樂聲,眾人驚呼不斷,煙霧中出現了一隻小孩般高的獅偶,上頭還有個巴掌大的布袋戲偶,對話表演。



大路關就位於屏東縣高樹鄉的東南端,包括廣興、廣福兩村,就在三年前,戲偶子劇團的團長邱豐榮,到大路關訪友,矗立在檳榔園裡,近四公尺高的石獅子,頓時吸引住他的目光,也埋下了創作一齣,以石獅公為主題布袋戲的心願。

[戲偶子劇團
團長 邱豐榮]
我那時在石獅公園看到時,那時是傍晚,傍晚時,天色有點黑黑的,看那個石獅子的時候,它後面都是樹,檳榔園、樹木,不是很清楚,那麼大的影子,就給我一個感覺,一個震撼,這個東西雖然我看到的是外型,但我有感受到它本身的靈氣。

石獅公是大路關人兩百多年來所信仰的神靈,早在清朝乾隆年間,自廣東來台墾居的先民,在大路關落腳,卻總受天災之害,五穀歉收,因而集全村之力,用石灰、糯米及小石頭,在村頭塑了一個石獅子,自此村內風調雨順。

[大路關居民
溫玉光]
遷來這時,耕種的時候,每逢二期作,十月要收割時,就會遇到西北風,西北風一掃,穀穗就空了,每年都這樣,所以神明才指示,不如你們做一個石獅公,多大多高,看看如何。

而當時,大路關周遭多是原住民聚落,這高大聳立在庄頭的石獅子,也變成嚇阻原住民的守護神。

[大路關文史工作者
溫世和]
我們的原住民講到石獅公會很怕,像我們以前小時候哭鬧,大人會說警察來了,就會怕,意思一樣,我們附近的原住民,教小孩也是這樣,小孩哭鬧不聽話,就會說石獅公會把你拐走喔,小孩就會怕。

曾守護大路關八十年的石獅公,卻在1957年的洪水中,被沖毀掩埋,而大路關也一分為二,變成廣興、廣福兩村。

[高樹鄉大路關社區
導覽志工 溫智博]
獅老大是在西元1777年建造的,那時候放在我們村莊的前面做守護神,擋風、擋水還有擋邪,在1857年,因為口社溪整個河流改道,洪水往我們村莊去,把我們獅老大整個沖得不見了。

沒了被稱為獅老大的石獅公的庇佑,大路關再度陷入天災不斷的年代,直到日治時期,村內父老決定,再做一座石獅子。

[高樹鄉大路關社區
導覽志工 溫智博]
1857年到1918年這段期間,還有很多天災,還有颱風這些,村民的收成也不是很好,就請示我們媽祖,媽祖說再做一個石獅子來保護我們。

而第二個石獅公,就被稱為獅老二,當時就用與鍾理和故居相同的磚塊、瓦片來塑造,也因此,很特別的,獅老二的牙齒其實就是瓦片,而獅腳就用紅磚疊起。

[高樹鄉大路關社區
導覽志工 溫智博]
做獅老二的時候,因為在1918年時,所以材料有些是磚塊,這磚塊是鍾理和的故居的父親鍾正隆,有開磚窯廠所提供的,這磚塊和鍾理和故居的磚塊來源是一樣的。

然而,獅老二並沒有一直守護大路關,相傳早年因為居民和鄰村搶水源,常常發生爭吵械鬥,鄰村人便找了法師,破了獅老二的神像,讓獅老二沒了神力。



而這段故事,也成為戲偶子演出時的高潮,但戲偶子不但以趣味的挑水、濺水,來呈現輪灌「輪水番」的制度,更重新詮釋了各村庄信仰的矛盾。

[高樹鄉大路關社區
導覽志工 溫智博]
他們就找法師,來作法,半夜時,偷偷跑到我們獅老二這邊,在屁股的地方,釘了一個神釘下去,就把獅老二的神力整個瓦解掉,破壞掉,所以現在就看到我們這獅老二,變得沒有神力保護,所以風化得很嚴重。

[戲偶子劇團
團長 邱豐榮]
有燒香就有保佑,我們村落給你祭拜,希望你保佑我們這個村落,四季能豐收,水源要非常充足,不過隔壁村落也這樣保佑,那祢做為一個神明,不可能符合到(眾生),我又要給你這個村莊,水就這麼少,不可能要給你,又要給你。

獅老二沒了神力,到了民國初年,村民又決定,再塑一個獅老三,水泥塑身、油漆彩繪,讓獅老三多了點現代感,到1984年時,相傳興建廣福大橋的營造商,得到石獅公的託夢示警,避開了風災,因此動用大型機具,挖掘出獅老大,而當時整個村落,更是萬人空巷共同迎接。

[高樹鄉大路關社區
導覽志工 溫智博]
(營造商)老闆的損失很少,所以他很感謝石獅給他提醒,所以就願意用做橋的重機械,幫忙我們大路關的村民,把獅老大挖掘出來。

大路關石獅公的傳說,並未就此停止,2009年的八八風災,口社溪山洪爆發,大路關堤防潰堤,洪水湧入,十餘甲農田被沖毀,眼見洪水即將沖入村內,沖倒「半倒屋」後,卻轉了一個大彎,流回口社溪河道,村民議論紛紛,眾人相信這是石獅公顯靈,解救了村民。



[大路關文史工作者
溫世和]
很緊張我們很緊張,因為在我們上游,在我們村莊的上游潰堤,結果那水喔,很奇怪,在村落的農田繞了一圈,又繞回去河道裡,一直聽到老人家講古,講石獅公的故事,現在親眼所見,洪水這麼大,這麼大水,繞了一圈又會繞回去主河道,怎麼想也不可能,怎麼自己會流回河裡。

曾經的傳說出現在眼前,讓大路關人深信不已,就算開庄以來,經過多次的洪患災害,讓部分大路關人不得不出外立庄,但每逢年節、掃墓,旅居外地的村民,都會扶老攜幼,返鄉祭拜石獅公,也和下一代口述石獅公的傳說。

[高樹鄉大路關社區
導覽志工 溫智博]
像過年、節日時,我們這邊大部分的村民,來廟裡拜拜,也會拜石獅公,但是就訂(農曆2月29日)那天,石獅公的生日,就特別在獅老三那邊,辦石獅公的祭典儀式。

[大路關文史工作者
溫世和]
帶一家老小回來掃墓時,就會帶來石獅公這走走,會介紹這是大路關,因為大路關石獅公的信仰,在台灣沒有,就大路關人有,很特殊。

而這相傳了兩百多年的信仰,大路關人也有不同的祭祀禮俗。

[大路關文史工作者
溫世和]
這信仰很特殊,沒有拜熟肉,拜生肉,一般祭祀都是用燙熟的雞,祭拜石獅公不需要燙過,沒有放鞭炮,因為獅子會被鞭炮嚇到,所以沒有放鞭炮。

石獅公對大路關人如此重要,戲偶子劇團要演出石獅公的故事,勢必要特別細心,為此,邱豐榮自2011年,陸續到大路關進行田野調查,更在此辦了布袋戲研習營,讓當地村民、小朋友來學布袋戲。

[戲偶子劇團
團長 邱豐榮]
我們花了一兩年的時間,比如說這邊石獅公過生日,元宵,還福,這邊有活動時,我都盡量參與,讓他們認識我們,還在在地辦布袋戲的研習,讓在地人來玩布袋戲。



為了讓在地人也能參與其中,即便演出前才能臨時抱佛腳,邱豐榮還是安排了一個角色,由大路關人擔綱,甚至表演用的道具獅老二,也委由在地人製作。

[大路關村民
溫玉光]
邱團長啊,這次要演布袋戲,就說需要用到我們石獅公的模型,問我會不會做,因為我以前,大路關的醒獅團,就有用玻璃纖維做獅頭,我做過,我就說我會做,我會做,我才做的。

要把戲演得更貼近在地,演出的口白,就要用到大路關腔,但大路關腔畢竟是少數,不容易學,邱豐榮便提早到,多年來從事大路關腔母語教學的溫世和,所經營的麵攤,一字一句地訂正練習。



[大路關文史工作者
溫世和]
我們大約有分的,ㄐㄑㄒ,我們的ㄐㄑㄒ,四縣是ㄓㄔㄙ,發音有ㄙ的聲音,我們沒有ㄙ的聲音,ㄐㄑㄒ,比如說桌子,一般四縣說桌子(zogˋ eˇ),我們說桌子(zogˋ iˇ),這裡,這裡,四縣說這裡(iaˋ vi),我們說這裡(leˋ vi+)。

口白多了大路關腔以外,整齣戲和傳統布袋戲多以熱鬧為主的不同之處,還有堆疊了許多角色不同的情緒,戲偶子為此劇寫了多首主題曲,讓觀眾能夠隨著音樂,感受角色的喜怒哀樂。

[戲偶子劇團
團長 邱豐榮]
因為戲偶這麼小,和真人不一樣,人的眼睛、嘴會動有表情,戲偶是沒有的,要讓它有表情,就要用嘴巴講,用動作,另一方面就需要,聲音的部分來表現,所以我們表現的方式就是,第一要有曲,傳統的曲就是唱北管或歌仔調,我們用歌曲的方式來處理。




一會兒躲在幕後操偶,一會兒跑去敲鑼打鼓,等會兒又要走到台前,用肢體來演出,大量融入人偶合演,黑光劇,執頭偶等,戲偶子的布袋戲,早已不是傳統布袋戲。

[戲偶子劇團
團員 高宇人]
因為我們總覺得傳統偶戲,傳統的東西是和我們有距離的,我覺得戲偶子在這一塊,就是會一直強調互動這件事情,要拉近,要拉近,我覺得它就是會有一種效果,除了傳統的東西維持之外,還加上很多創新的東西,所以它就變得非常活潑。



不設限,可以說是這個劇團的特色,更有許多玩具,被當作演出道具,近來很受到眾人喜歡的黃色小鴨,也被放入劇情,深受美日漫畫影響的團長說,戲就是要好玩有趣。

[戲偶子劇團
團員 高宇人]
因為團長本身他就是喜歡,我覺得他受到日本、美國漫畫的影響很大,尤其像日本的一些超人,鹹蛋超人之類的,所以他做出來戲的風格,就會特別地豐富。

[戲偶子劇團
團長 邱豐榮]
因為這是很硬的戲劇,沒有這些玩具,因為觀眾,要推廣啊,觀眾不是只有老人家,聽得懂客語的人,還有聽不懂客語或外來的人,觀光客,我們一個推廣的立場,當然希望這齣戲,有嚴肅的,也有熱鬧的,有好玩的、也有有趣的,所以就要加這些東西進來。



讓觀眾能夠哈哈大笑,吸引他們深入劇情,也就是想把石獅公的傳說故事,傳達出自己詮釋後的觀點。

[戲偶子劇團
團長 邱豐榮]
在這齣戲裡面要表現的就是,第一個,水太少會怎樣,要輪水番,要去挑水,第二個水太多,水太多就會有洪氾,發生水災,所以這兩方面就是,一個要呈現的就是表現出的就是,水太多的時候,逃水患很辛苦,或是生與死。

將傳說故事、文史調查融合,賦予現代觀點。在步履維艱的傳統藝術之路,戲偶子劇團,努力以跳脫傳統的方式延續傳統,在「好看」的基礎上,讓自己成為民眾認識鄉土的媒介。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