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1950年代便開始種植釀酒葡萄,當時的菸酒公賣局試釀葡萄酒成功,有原料需求加上配合山坡地開發政策,便與台中外埔農民契作,全盛期外埔釀酒葡萄廣達兩、三百公頃。1996年公賣局停止契作,2002年政府又開放民間釀酒,許多農民紛紛轉作,但也有些人不願放棄,還轉型經營酒莊。小農種得出好品質的釀酒葡萄、釀得出好葡萄酒,卻不見得懂行銷,因此外埔紅酒名氣不大,銷路也不夠好。還有業者因為賣不出去,忍痛把四十年葡萄老樹砍了。農民在葡萄園裡,剪下一串又一串紫紅色的葡萄,果實偏小,但甜度與風味不減,這是專門用來釀酒的葡萄。
[酒莊業者
劉金湖]
我主要有三種,一個是黑后葡萄,它是做紅酒的原料,那我們現在剛剛剪的是貝力A,它也是個紅酒的原料,它比較不會那麼酸,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原料,另外還有一種叫金香葡萄,它是做白葡萄酒的原料。
早期,台中外埔區遍植釀酒葡萄,與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契作有四十年之久。
[酒莊業者
洪吉倍]
公賣局在推廣釀酒葡萄,差不多民國四十三年開始推廣,到四十六(年),我阿公就開始在種,後來我阿公就邀集全村,外埔區這個地方的一些農民,大家一起來種葡萄,因為那時候政府在推廣,後來就越種越多,越種越多,種到后里跟外埔區都是釀酒葡萄,現在,在台灣地區最好的釀酒葡萄,是在外埔區這一塊,它是山坡地,它是紅土,下面都是石頭,所以這個地區最適合種釀酒葡萄,山坡沒有水,也不怕泡水。
民國八十五年後,公賣局停止契作,農民只好轉作,直到民國九十一年,政府實施菸酒新制,開放民間釀酒,仍種植釀酒葡萄的農民,便紛紛投入新興的葡萄酒莊事業,光是外埔和后里地區,酒莊就有十二間,
[酒莊業者
洪吉倍]
你看我們外埔區這個地方,好幾家酒莊有沒有,它釀酒出來葡萄酒跟進口的不一樣,我們比較有葡萄的味道。
<因為現在已經成熟了,如果再放在棚架上,這是鳥吃的啊,啄得一個洞一個洞,不能放太久。>
怕被鳥啄食,熟成的葡萄就要趕緊採收,放進冷凍庫保存。
<看天氣,天氣下雨越少越好,如果你下雨太多,它的水會比較多,像我們這個,因為今年沒有什麼雨,所以它顏色會比較深,這個是做紅酒用的。>
然而釀酒葡萄的好品質,卻無法保證能為農民帶來優渥收入,小農轉型經營酒莊,並不容易,產銷失衡就是個大難題,
[酒莊業者
洪吉倍]
農民轉型做酒莊,只會種葡萄,反正現在釀酒,政府會來輔導啊,比較簡單,行銷方面,農民好像永遠都學不來,很困難。
[酒莊業者
劉金湖]
以酒莊來講,最重要的還是產銷的問題,因為現在很多的酒莊就是,生產會生產,但是銷售這一塊,就是蠻大的困境,現在面臨外面那種,「三精一水酒」那種衝擊,我們依酒類法令上的標示,沒有嚴格規範就是說,純粹葡萄做的酒跟調和酒的差異,沒有這個規範,所以比如說我們外面那種,酒精加香精加糖精加色素加香料調和的酒,它也可以講葡萄酒,它在外面市場賣,可能一瓶成本大概五塊錢,它可以賣到兩百塊,對他來講,是暴利。
加上酒莊規模小,單打獨鬥,要打出自家品牌,並不輕鬆,只能一步一腳印,慢慢靠農特產品展售會,累積口碑。
[酒莊業者
彭莉琴]
大部分就是靠農特產品(展售會),因為現在小酒莊,你說在外面賣要租金什麼的,又要人力,其實不划算,因為現在市場沒那麼好。很不好做啊,大家都做到,怎麼講,唉唉叫,因為已經頭洗下去了,頭洗下去了,你不做也不行啊,因為投資很多了,大家都,一家的酒莊,最少最少起碼五百萬以上。
[酒莊業者
陳俊廷]
因為我們畢竟是,自己單打獨鬥,廣告資金的部分會比較不足,只好靠口耳相傳,這樣子慢慢慢慢地做起來,所以這樣子會真的蠻辛苦的。
[外埔區農建課
課長 黃仲杰]
本身酒莊的經營本來就不容易,因為算是小農轉型,變成酒莊,它不是有企業化的管理,所以原來他是以自己種的葡萄,自己釀的酒,這種訴求來打造它的品牌,可是因為這種過程當中,小農他不是全才,他會種,不會銷、不會賣,不會用很多有創意的點子來加入在這裡面。
就有酒莊業者因為銷路不好,今年忍痛砍了四十年的葡萄老樹,以減少生產壓力。
[酒莊業者
林坤政]
賣得不太好,因為台灣人比較喜歡喝外國酒,台灣的酒一直推展不出去,所以我們也試做那麼多量,產銷不出去,那就會有壓力,壓力的話,當然就砍樹啦。
[酒莊業者
劉金湖]
一直萎縮啦,我們幾乎做葡萄酒的,現在葡萄園都一直砍掉,現在就是幾乎說,你有成立酒莊你才會種釀酒葡萄,但是不好賣的關係,也會有削價競爭的狀況,所以說,大家的利潤越來越少,然後越來越難生存。
酒莊經營不易,而政府大刀闊斧取締酒駕多少也有衝擊,導致酒品銷售嚴重下滑,外埔酒莊業者亟欲突破困境,盼找回鼎盛時期的風華。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