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還不能種植基改作物,但可以進口,我們也是巴西、美國基改大豆、玉米進口大戶,但標示、查驗都不夠嚴謹。近年來不少研究、書籍、紀錄片等對基因改造作物的安全性與產出內幕提出揭發與質疑,讓人們越來越擔心,基改食物一再被生產大國尤其美國宣稱安全無虞,並不是透過具說服力的科學實驗,而是產官學的合謀。因此也開始有人驚覺,若是台灣農民再不掌握種子自主權,到時跨國種子大廠進攻台灣,我們也恐怕種不出多樣、豐富的糧食,非吃基改食物不可了。這幾年有農民、團體和學者,開始提倡「藏種於農」,期待透過農民自家留種,掌握種子自主權,培養更多適地適種的品種,提升糧食自給率之外,也更能因應氣候變遷,和友善環境耕作。高雄美濃農民鍾惠滿,正在進行傳統保存種子的工作。做法是在塑膠水管裡,先裝入一些灰燼,然後把種子放入,再用灰燼覆蓋,最後加上蓋子就完成。這是三年前,她向當地一位80歲的老伯,所習得的技法。

[高雄美濃農民
鍾惠滿]
每次都跟人家批貨的話,要花很多錢,以前就沒有錢,所以種子都要自己留,他媽媽就教他說,去收集一段一段的竹桶,灰燼放底下,麻放中間,再放灰燼,再用乾的香蕉葉把它蓋住,用草繩把它轉緊。

這種利用灰燼保存種子的方式,看得出老祖宗的智慧,因為灰燼具有防潮功能,種子埋在裡頭,保存時間自然可以長一點。至於鍾惠滿改用水管來裝,則是變通的做法。

[高雄美濃農民
鍾惠滿]
(竹子)不是我自己種的,我不能隨便去砍啊,所以我就在我(五金)店裡想說,我用水管切一段一段,因為這都十五公分,我用白色的塞子,這樣把它用,我試試看。

鍾惠滿認為留種自用,除了可以省錢之外,更重要的是還掌握種子的自主權。

[高雄美濃農民
鍾惠滿]
不用去種子行買,萬一種子行缺貨的時候,我的田耕好了,雨還沒下的時候,就要趕時間(播種),萬一我去等種子行的種子來的話,又下雨了,我耕好的田又全部泥濘,又不能種,天時 地利又要人和,我不能被控制著,主導權在我手上,我什麼時候耕田,我就能夠作業。

事實上,農民留種自用,早期是非常普遍的,也因為如此,當時作物饒富多元性和在地性。不過隨著政府研究機構透過育種,將改良品種釋出給農民使用,以及種子公司專業地推出種苗,農民自家留種逐漸沒落,作物種類也漸漸窄化。這幾年開始有人,試圖恢復和提倡過去的農村行為,達到糧食自主、種子自主,以因應未來挑戰。

台南佳里農民蘇榮燦的農場,這天來了不少人,他種植十公頃的雜糧,同時都是以無毒方式管理,台南農改場舉辦分享會等活動,經常會借用他的農場。

<都大豆,種的方式都一樣,只是說它品種不一樣。>

[台南市佳里區農民
蘇榮燦]
種我們的雜糧,例如說我們台灣的這些,本土性的黃豆 黑豆,還有綠豆,還有薏仁跟一些蕎麥,(芝麻有嗎),芝麻也有。

蘇榮燦當農夫已經23年,耕作的面積也不小,7年前,他的工作多了一項,就是留種自用。

[台南市佳里區農民
蘇榮燦]
因為我現在採取是,以友善環境生產的方式,所以說我是比較偏向比較不得病,蟲比較不喜歡吃的種子,品種的方式來栽種,我去坊間去一般的種子行買,或是跟農業改良場,一些我們公家機構來尋求種子,可是他們給我的回覆是,他們現在有的種子,大部分都是偏向高產量,可是沒辦法符合我要的,它是比較抗蟲,比較不得病的這種品系,所以說我進而這樣子,自己去收集這些比較優勢的,抗病 抗蟲的這些種子,到最後我要自己留,我才有這些種子。

<挑它色澤鮮豔 飽滿,因為這些要做種子,所以它要挑,它是成熟健康的豆子,這樣種下去的豆子,才能夠有好收成。>

每一年的收成,蘇榮燦都會留下一些進行挑選,而他所用的方式,其實很簡單。

<檢視它的水分,是用牙齒來咬,咬了之後它是脆的,它不是軟的,脆的話它就是一般可以存放,製作種原,或是說你收完之後,它可以存放一個階段,一個檢視的過程。但是軟的那它就不夠乾,繼續晒,這是不用機器,省錢又非常好,又不會出錯。>

至於要馴化成適地適種的作物,蘇榮燦說那就沒那麼容易了。

[台南市佳里區農民
蘇榮燦]
要用時間來印證品種的適合,所以說平常你就要做一些紀錄,就是可能每個月份的一些溫度差,跟一些雨的來臨,可能時間點跟雨量,這些都要當作紀錄的一部分。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後面的天氣的改變的週期性,是已經跳脫了,以往那種紀錄週期性的,我們未來大家都知道,因為一些溫室效應,或是一些更多的可能,一些因素會造成天候的不穩定。

一些民間團體,這幾年也在提倡,留種自用的重要性和意義。這位是合樸農學的幹部 孫崇傑,他特別關注種子的問題。

[合樸農學藏種於農計畫
發起人 孫崇傑]
在整個食物的來源的部分,其實都已經有各種不同的危機,所謂的不同危機,包括慣行(農法)裡面,大量用化學肥料、農藥的問題,然後基因改造 基改的問題,這些都是根源於所謂的種子。

孫崇傑所屬的合樸農學認為,友善耕作是未來農業的主流,而要克服一些問題的癥結,便要從種子著手。如此,在提升台灣糧食自給率的基礎上,才能培養出適地適種的品種,不過這樣的工作需要時間的累積。

[合樸農學藏種於農計畫
發起人 孫崇傑]
種到田間之後,它其實會有一些不同的反應,這不同性狀的展現,我們在挑選的過程裡面,我們挑第一代,很難確保它已經穩定了,所以我們會一連串地經過了,像類似九年的時間,希望能夠讓我們希望留下來,一種符合這一塊土地生長的性狀,能夠被我們不斷地挑選出來,挑到直到穩定為止。

合樸農學這兩年多來,積極地在民間推廣自家留種。他們已經串聯200多位農民,在台灣各地進行這項工作,作物從稻米、雜糧和蔬菜都有。而自家留種的方式,也符合秀明自然農法的精神。

[秀明自然農法協會
理事長 陳惠雯]
我們做的是無農藥,無肥料栽培,所以說那個作物它又回到,原來它也是大自然植物的一種,這樣子的歷程的話,自家採種它是不可或缺的動作。

陳惠雯實行來自日本,尊重、愛護土地的秀明自然農法,有18年的時間。這樣把作物晾乾,然後進行留種的動作,在他們的耕作方式裡,是非常重要,且無法取代的。

[秀明自然農法協會
理事長 陳惠雯]
它(自家留種)其實也是一種,捍衛一種耕作權,因為我們現在的商業種子,它的種類其實是越來越窄化,越來越少,很多的種子它也是被設計成,農夫是不適合自己留種的,好比如說,我們身為農夫的人,越來越不懂得留種,比如說做有機農業好了,有一天種子公司跟你講說,我從今天開始我只有提供,基因改造的種子的話,你的有機農業就做不下去了吧。

這些民間團體和農民推廣的自家留種,受到一位學者的重視,他積極串聯,還把它當成農村運動,稱之為「藏種於農」。

[台灣大學農藝系
教授 郭華仁]
藏種於農簡單講起來,就是農民恢復這一個,留種自用的一個習慣,這個習慣的好處就是,藉由這樣子的工作,我們農民可以創造,很多的地方的品種,這些農民創造出來的地方品種,是將來我們人類,要改良品種的一個最大的憑藉。

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郭華仁,這兩年積極走訪各地,也建立網路平台,提供各單位留種的經驗交流,試圖喚起農民種子自主權,希望保種的技術得以整理和傳承。

[台灣大學農藝系
教授 郭華仁]
現在我們要推有機農業,它的適地性就變得非常重要,但是一般的種子公司,它不會提供這樣子的品種,所以必須要農民自己來,所以我們就發現,農民留種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台灣目前禁止耕作基改作物,卻可以進口,郭華仁擔心,如果農民不再掌握種子自主權,未來恐怕完全無力對抗。更何況現在氣候難以捉摸,要培養適地適種的品種,需要及早來做。

[台灣大學農藝系
教授 郭華仁]
氣候的變遷也不是說一年兩年,它要五年、十年、二十年,一百年才會看得出來,所以假設我們農民經常性地,每一年都去做留種的工作,我們農民的手頭上,就會永遠有,合適當時候的品種出現。

農民自家留種,各界看來都有其必要性,但撿回這古老的智慧,還有很多問題待克服。

[台灣大學農藝系
教授 郭華仁]
像一些蔬菜,它經常會異交,會混雜,所以假設你的鄰居,有種不一樣的品種,甚至於你自己種兩個品種,三個品種,這個時候你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混雜。

[秀明自然農法協會
理事長 陳惠雯]
在我們台灣現在市面上,也很少有這樣子的書籍之類的,可以供參考,那個基本知識沒有的話,可能比如說,青江菜跟小白菜種在一起,然後長出來的,又像青江菜又像小白菜,家庭菜園是沒問題,可是你要把它當作商品,拿去市場賣的話,那就很困擾。

[亞洲大學生物科技系
系主任 范宗寰]
(長期保存需)負12度C,相對溼度百分之四十,民間是不可能達到這樣子的,所以民間可能保存種子,它就會慢慢地有時候會流失掉,就死掉了,另外農民保存種子,它可能就會慢慢地不那麼純,就是叫做遺傳的飄移,就會我們說的變種。

農委會也意識到保種的重要性,以及民間留種的一些困難性,在1993年成立種原作物中心。平常工作人員,會先在一般的作業空間,把外觀不佳的種子挑出。在短期保存庫裡,這裡的溫度只有8度左右,工作人員必須穿著厚外套,進行編碼和分類。至於中期儲存室裡只有0度,平常不會有人在這裡長時間工作。

[農業試驗所種原中心
技佐 魏趨開]
每降11度左右,它(種子)的壽命會增加四倍,所以我們整個的設計,就是短期庫是10度,中期庫差不多0度。如果一個材料在我們的外面,可以放一年,到我們的短期庫就變成四年,放到中期庫就會變成十六年,放到長期庫就會變成六十四年。

目前種原中心保存的種子,在短、中、長期庫共有20萬種。

[農業試驗所種原中心
技佐 魏趨開]
新的、優良的、高品(質),高產(量)的品種出來以後,農民漸漸放棄了,原先自己留種那一些材料的品種,那一些如果沒有專責的機構去收,它就會消失掉,早期都由各大專院校,跟農業研究單位在保存,現在成立這個專責機構,就是把那些材料重新繁殖以後,送到這個中心來。

國家種原庫的功能,是將過去農民所累積下來的品種,長時間保存,讓種子所含的基因不會改變,以提供時代所需,進行品種改良或實驗。

[農業試驗所種原中心
技佐 魏趨開]
哪一個時代會需要什麼,我們也不能預測,這跟股票一樣,只能知道以前的歷史,不能知道明天哪一個會漲,升降一樣,我們農作物需要什麼,也是跟時代的變化有關的,而不是說現在可以想像得到的。

至於農民保種,則是在氣候變遷的過程,能夠創造適應環境的品種,其重要性和國家種原庫不相上下。然而,目前進行自家留種的農民還不多,起步的時間也算晚。在友善耕作和小農經濟的趨勢下,農政單位的協助固然重要,農民保種的習慣更必須建立。

[台灣大學農藝系
教授 郭華仁]
一甲、兩甲在種的,要的種子量就比較少,這個時候我們自己採種,就比較有辦法來做得到,所以我們就希望,至少有機農業啦,自然農法的朋友,都能夠朝這個方向去進行,等到那一天,我們大概這個(藏種於農)運動,大概就可以告一段落。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