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客家日這天,我們來看傳統客家戲如何傳承。在傳承這條路上,年輕世代肩負著傳承文化的重任,投入傳統戲曲學習的年輕人,更透過付出與努力,帶領觀眾對傳統戲曲的價值,有更深刻的理解。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客家戲學系所有師生共同投入年度公演,努力尋找傳統戲曲的現代魅力,用心詮釋每個角色,舉手投足間都流露著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與堅守。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燈光閃爍,樂聲激昂,這齣戲《明妃》是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學生們畢業前的公演大作。

 

王昭君在中國歷史上是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以王昭君的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傳統戲曲作品《明妃》,在學生們的展演下,從悠久的歷史傳承到如今在舞台上再現,演員們的舉手投足,都見證著戲曲文化的薪火相傳。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助理教授 林曉英(右)

這齣《明妃》其實滿特別的,它可以讓我們看到就是,傳承的一個結果,但除了結果之外,我們會發現這齣戲的選擇,已經到了新的詮釋,這樣子的一個處理,怎麼說呢?從藝術的層面來看的話,我們會發現它是一個價值的移轉過程。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 敖國珠(左)

節目冊上的推廣的時候,就已經不斷告訴大家,這個王昭君可能跟大家印象中的王昭君不太一樣,好,今天的演出由兩位的女同學,來分別擔任出塞之前,跟出塞之後的王昭君,心境的一個轉變。

 

「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這麼多日子以來,每一場排練和調整,都是為了在舞台上呈現完美的表演。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主任 劉麗株(左)

雖然在學校經常來,在彩演教室排演,每週都練習,不過如果沒有機會讓這群學生們站上舞台,被所有的觀眾看到,所學的東西對他們而言全都是零,因此我們會認為如此機會難得,因此希望能製作優質的戲,讓學生們有機會。

 

為了年度公演人人都火力全開,登台前學生們各自以細膩的筆觸勾勒角色的輪廓,每一抹色彩、每一筆勾勒,都是對角色情感的深刻刻畫。

 

直擊後台,每個人都在忙碌準備,在想展現傳統戲曲和現代魅力的同時,服裝以行當為基礎,營造現代簡約的風格,設計上得花大功夫。

《明妃》藝術總監 林宜毓(左)

我們在看傳統戲服的時候,特別像這樣的服裝,是源自於京劇的服裝,但是它也沿用在歌仔戲或是客家戲,中華民族華夏的一種視覺美學,在明清兩代,明清兩代,民國初年也是這樣,可是到了當代以後,其實在視覺上面是有需要強調的,而不是說每一件衣服都是要華麗。

 

傳統戲曲服裝以繡花、金線鉤邊,幾乎整件服飾都滿布圖騰,過去普遍用這樣的方式凸顯角色的重量感,如今強調主角鮮明、配角陪襯,整體走溫和協調路線。

《明妃》藝術總監 林宜毓(左)

現代服裝的作法,昭君,那我們很明顯地已經把這些繡花,大幅度降低了,降低了,繡花是在它重要的位置,像這邊都已經架空,都是空的,這邊完全都是已經沒有繡花,我們已經開始簡約。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學生 湯佳玲(左)

我在《明妃》這齣大戲中,飾演的角色是王昭君,我頭上戴的是鳳冠,然後這是穗子,身上這衣服就是傳統的服裝,差別在於服裝的部分,過去都是用,全部都是傳統的服裝,不過現在就是有融入一些創新。

 

演出前,老師反覆指導學生的每個動作,從手勢到步伐,每個細節都力求完美。

 

這樣,這樣持「馬鞭」,這樣換,轉回來,要練一下。

 

動作要流暢、細節必須到位,這一幕揮動「馬鞭」的高難度設計,對飾演王昭君的學生來說,是整齣戲的最大挑戰。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副主任 陳芝后(右)

〈昭君出塞〉這齣戲,這段深具挑戰的地方,就是郭錦華老師,他設計的「馬鞭」跟水袖的配合,怎麼說呢?之前我在高中時所學的〈昭君出塞〉,袖子就自然垂落不用管它,我的手就盡量揮「馬鞭」,翻身等全部都圓場這樣,然後斗篷等可不用管它,不過郭老師不一樣,他說水袖的袖子不能掉下去,出去後往回收,大姆指,還有食指要把它扣住,用這三隻手指,這樣去轉「馬鞭」,還有要做很多的動作。

 

演員不僅要跳還要唱,每個環節都需完美協調,難度高,但正是這種挑戰,塑造出戲曲的精髓。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學生 湯佳玲(左)

這齣戲裡我的唱腔很難,因為是改編自亂彈戲,其實我本身是肺活量非常不足的人,老師就建議我去跑步,每天去跑步,練功也要下足功夫。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學生 林詩穎(左)

我在《明妃》中飾演的角色是王昭君,王嬙,她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女性,如此龐大的一齣戲,要學習的,我又擔綱主角,青衣花旦,所要學習的就是唱唸、神情表情,還有如何表達她的心情。

 

當布幕升起、樂聲響起的那一刻,所有觀眾屏息以待。

 

第一幕,年輕的王昭君輕盈登場,腳步流露著開心與期待,但這個角色要有層次分明的情感轉折,唱腔拿捏,快速轉換到入冷宮的哀怨,呈現心境的落差。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學生 林詩穎(左)

〈苦李娘〉的唱腔太難了,因為很多人都會唱這首歌,尤其是各界很多人比賽也會唱這首,實屬經典,必須要唱出其中的可憐、失望,就像後面有說「苦啊 昭君,昭君問上蒼」,她根本不知要問誰,她只能問天。

 

情節漸進,情感對立的戲劇衝突登上舞台,學生們以出色唱腔,展現戲曲的力量與張力。

 

對學生來說,這不僅是一場表演,更是一堂文化課。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主任 劉麗株(左)

傳統戲曲對如今現代觀眾來說,或許並不是很流行的內容,不過我認為,戲曲真的是相當美麗、優美的一門藝術,學戲曲的人實屬福氣,為何這麼說?因為她的舉手投足都是很美的。

記者 許儷齡(右)

要傳承這門藝術真的很不簡單,像唱作、身段等等,對學生們來說,全部都是大挑戰。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學生 龍俊豪(右)

我沒想到這整齣戲,台詞這麼多,要背得滾瓜爛熟,台詞表情要做得,每句話都要有表情,用眼神,想的時候,眼珠子要動,小時候就有練眼珠,像這樣臉沒有動,這樣練。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學生 何予安(左)

這次最困難的部分,我覺得是唱腔的部分,因為有很多的高音,一開始我唱不上去,還有很多的身段的問題,尤其是心情的表達。

 

唱腔的掌握不僅考驗技術,還關係到角色情感的層次表達,對不熟客語的學生來說,事前可是下足功夫。

 

學生們用實力,讓客家戲曲在新世代中煥發光彩。

 

如今「山人打大鼓」,大人 這是什麼意思呀?你做你、我做我,大人 那我呢?「各顧各」顧不得你了。

 

戲曲中安排以台詞搭配音樂,巧妙帶入客家俗諺,增添戲曲的層次感。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助理教授 林曉英(右)

「山人打大鼓」,我們的鼓聲會咚咚咚,gog ku gog,其實有點用到我們後場,武場的不同的打擊樂器的聲響,那當我們這樣講說「山人打大鼓」的這個俗諺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gog ku gog的意思,是「各顧各」的。

 

唱唸做打每個細節,都訴說著客家戲的藝術魅力。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副主任 陳芝后(右)

我身旁的友人,真的有很多人已不會講客語了,只剩下會聽,因此客語的推廣我認為真的很重要,絕對是必須有語言,才會有戲曲,如果客語消逝,那就沒有戲曲了。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副教授 蘇秀婷(右)

客委會跟我們推動,及國中小訓練這些學生後,他們獲得亮眼成績,但是到了高中大學就斷掉了,這些學生如果說,可以到戲曲學院繼續培養,各方向如語言、文化、口說、唱作,就可以在校內,變成說,成為一門職業、專業的訓練。

 

這些青年為傳統戲曲注入新的活力,為未來的傳承帶來無限可能。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學生 龍俊豪(右)

傳承一定是最重要的,讓大家就是說,因為如今傳統客家戲曲,很少年輕人欣賞,想讓他們看到現在還有傳統,並非只有陣頭那些。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學生 林詩穎(左)

我家本身就有劇團,有劇團,平時就有演出,不過並不像學校這麼傳統、規矩制度皆備,跟外面是不同的,不過我是為了想訓練自己,訓練自己更好,精進身段如何做,唱腔還有神情。

 

語言的流失是戲曲文化傳承的一記警鐘,因此戲曲學院還設立獎學金,鼓勵學生投入戲曲學習。

「黃銀妹女士獎金」捐款人 范佐雙(右)

看我們的戲劇,如果不強,文化就會消逝了,做好事不能等到有錢才做,所以現在要趕緊,所以我前年就捐了一點錢。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系主任 劉麗株(左)

雖然說傳統戲曲是一個比較老的東西,不過這是我們客家人的文化,客家人的文化除了我們有心以外,也希望政府對這個產業能多多支持跟幫助,希望這個產業可以走入民間,讓民間生活,真正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整體的搭配,結合表演、音樂與視覺,校方時時都在思考著,傳統與創新如何並存,在傳統的精髓上追求突破。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 敖國珠(左)

傳統戲劇,它如何在21世紀,能夠持續的存在,而且持續的被認可,還要持續的發光發熱,更重要是它不能被斷掉,它的傳承,這有很重要的就是,在原本的文化底蘊以及基礎功夫、功力的訓練之餘,那怎麼樣能夠與時俱進,跟得上時代的腳步,包括科技、包括氛圍、包括需求、包括世代的接受力,這當然是每一代的教育者、包括每一任的校長,很大的一個壓力。

《明妃》藝術總監 林宜毓(左)

在戲曲的這個領域裡面,我們看到視覺設計,在過去都是比較傳統型的,但是我們要考量我們的觀眾,現在已經都是年輕型的觀眾,比較居多,那我們怎麼樣讓視覺能與時俱進,讓它有一種舊跟新的交融,達成一個,新古典主義的一個創作,設計風格,讓年輕人也能夠接受這一種比較傳統的戲曲。

 

謝幕時刻,全體演員一同鞠躬致意,臉上的汗水與笑容,象徵著他們對戲曲藝術的熱愛,文化代代傳承,戲曲藝術歷久彌新。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