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竹東火車站旁,有一間開了60年、全台僅存的竹簾工廠,主人莊文勇的父親,日治時代就開了竹行,還利用火車,將桂竹銷售到全台各地。莊文勇接手後,轉做竹簾生意,專做外銷,五大洲都有他的顧客。後來面對中國和東南亞的低價競爭,外銷市場逐漸萎縮,現在第三代女兒莊博惠回來幫忙,不僅利用竹簾設計出各式生活用品,讓竹簾不僅是竹簾,還把老工廠轉型為具有教育功能的地方文化館,希望讓更多人認識竹產業。

台灣早期製作竹簾,都是用像這種的傳統絞織機,竹條放進去後,線跟著旋轉以固定,持續著重覆動作就能編成一張竹簾。不過這種編法做出來的竹簾沒有變化,只有固定形式,於是莊文勇靈機一動。

[竹簾店老闆
莊文勇]
我以前在紡織廠上班,織布廠,看到那個織布機,它那個原理,跟我們織這個竹簾機器的原理很像,但是織布機它可以線可以變化很多,所以我想說,那我們為什麼不把那個織布機,來織那個竹簾呢,讓它的花樣更多呢。

於是他研究許久,設計出這台平織機,改變竹簾一成不變的形式。

[竹簾店老闆
莊文勇]
線的顏色、粗細、大小都可以變化,那加上我們的竹子,竹子本身也(有)變化,我們有圓的、有寬的,所以這個竹簾它產品的種類很多,我們可以不斷的去發揮。

日治時代,莊文勇的父親,就在全台各地從事竹子買賣生意,後來見竹東竹子資源豐富、又有火車利於運輸,於是決定落腳於此。

[竹簾店老闆
莊文勇]
到了民國41年,他來到竹東,這個竹東火車站這裡,放了很多竹子,他看到這個竹子這麼漂亮,這麼長,那他就不需要到全台各地這樣跑。

民國66年,因為父親年紀大了想退休,其他兄弟認為竹產業太辛苦,只有莊文勇願意回來幫忙。但隨著時代改變,竹子慢慢被塑膠取代,莊文勇接手後,思考著如何因應,他不想只做竹子買賣,於是轉型製作竹簾。

[竹簾店老闆
莊文勇]
(當年)像鹿港那邊,賣的竹簾都賣到歐美,那歐美的人他是用完了就丟掉,用完了就丟掉,所以它雖然是銷量很大,但是它的品質並不是很好。

於是莊文勇決定走高品質路線,更開發出用平織機製作有緹花變化的竹簾,搶下外銷市場,當時他們的竹簾,百分之九十幾都外銷,客戶遍及五大洲,尤其日本更是大宗,靠著技術和品質在市場上立下良好聲譽。

[竹簾店老闆
莊文勇]
我們的桂竹,它是大小剛好適合,而且它的節比較長,彈性很好,所以它的節也不會很突,所以它比較不容易斷,另外它的厚度,也剛好,不會太厚不會太薄。

後來台灣企業紛紛出走到中國設廠,莊文勇卻選擇根留台灣。

[竹簾店老闆
莊文勇]
大家都到大陸去設廠了,那我們不過去的話,是不是會被淘汰,後來我就去三次的考察,發現大陸沒有桂竹,那沒有桂竹我就想說,我們用台灣最好的桂竹,我不要跟他們爭那個量,我來爭,用品質跟他們競爭。

不過老工廠終究不敵台商低價競爭,市場逐漸萎縮,好在第三代回來承接也帶來新希望。

[竹簾店老闆
莊文勇]
後來呢,我女兒回來以後,她就打開這個網路的市場,還有我們店面的零售,給客戶他訂做,所以慢慢的,內銷的量逐漸的提升。

[莊文勇女兒
莊博惠]
爸爸之前是做竹簾,然後是以外銷跟批發為主,那我們後來是覺得,那我們有沒有可能,讓我們的消費者,也可以直接很方便的購買到竹簾,所以那時候我們就從網路市場開始切入,那切入以後呢,慢慢的打出了一些我們的知名度,從我們的網路然後帶回到我們的實體店面。



把原本的倉庫改成展示場,把竹簾做成各種生活用品,學設計的莊博惠運用自己的專長,開發竹文創產品,讓竹簾不只是竹簾。

[莊文勇女兒
莊博惠]
像這個商品呢,就是我們的一個面紙盒,那滿多的廠商,它就是跟我們訂購這個,除了裝商品以外,客戶再回去在使用的時候就可以用面紙盒,那裡面就是直接這樣裝面紙。那這個環保餐具組的話它是可以這樣捲起來,然後綁起來就可以外出做一個攜帶,那外面一樣就是車了,我們一些比較屬於比較有特色的一個花布,來做一個搭配。

從小在竹堆中長大的莊博惠,看著父親一路走來的堅持,自己也有著一份使命。

[莊文勇女兒
莊博惠]
那我們不只做就是屬於門市買賣,那我們其實後來有轉型,成為一個竹簾的地方文化館,那我們是希望能夠推廣竹藝,讓更多的消費者,或者來到的遊客,能夠認識竹東、認識竹。

[竹簾店老闆
莊文勇]
我們的桂竹,是全世界上最好的竹子,那我們怎麼(能)不好好的利用它呢,我們希望說,這個竹子能夠讓它去,大家能夠認識竹子,來用竹子,讓那個竹子的這個產業能夠再恢復起來,這是我的堅持要做下去的原因。

六十年的傳統老工廠,歷經三代,幾經轉型,一路走到現在,因應大環境的變遷和挑戰,這全台僅存的竹簾工廠,不斷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走新的路,唯一不變的是,他們對於竹子的感情,和對竹產業的堅持。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