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東市區走197縣道上山,僅僅十分鐘的路程,就能來到海拔300多公尺的卑南鄉富源社區,那裡景色迷人,天氣好甚至還能遠眺綠島和蘭嶼。富源的老地名叫「火炭窯」,早年山上全是相思樹原始林,最早的移民,就是來此燒製木炭的,因而漸漸形成聚落。後來產業幾經轉變,種香茅、甘蔗、養羊等,民國七、八十年,居民有九成以上都是養羊的,直到山上羊愛吃的銀合歡得病後,養羊產業漸漸沒落,人口也逐漸外流。為了找回過往風華,居民開始為社區找新出路,藉由調查發現在地豐富的生態資源,抓住利吉惡地的獨特性,轉型發展休閒農業和生態觀光,並且正積極爭取環境教育場域認證,規劃著未來,也希望能找回家鄉的年輕人。陽光灑落陡峭山壁,交織出的立體光影,讓眼前這奇特的地質景觀,更顯壯闊。

[卑南鄉富源社區
總幹事 林龍清]
遠古時代,那個菲律賓海板塊,然後擠壓,造山運動,跟那個,歐亞大陸板塊擠壓,形成浮上來的。

時間的累積,讓我們有機會一睹這千萬年前的海底沉積,這裡是台東利吉惡地,由泥岩混雜礫石組成,地質學家稱之為「利吉混同層」,冬天天氣乾燥,裸露的表層還會結一層白色鹽結晶。

[卑南鄉富源社區
總幹事 林龍清]
下雨天的時候,表層那一層風化作用就會流失,那就會形成,形成自然的雨蝕溝跟雨蝕谷,那因為在這個地形上,因為長期都是,表面那一層比較肥沃的土壤就流失,所以說,不利於農作物生長,那學者又把它稱作「惡地」。

大自然的力量令人讚嘆,裸露的地形,有一股荒涼之美。然而就在這惡地之上,坐落著一個充滿故事的村子。卑南鄉富源村,位於海岸山脈最南端,來到村子的制高點,360度的山海美景盡收眼底。

[卑南鄉富源社區
前總幹事 柯炳煌]
我們往北邊看的話可以看到都蘭山,往西邊的話,有我們的小黃山,還有我們中央山脈,南邊的話就是我們台東市的夜景,很漂亮,那東邊的話,就有我們的太平洋、還有都蘭灣、還有綠島,還有甚至於可以看到蘭嶼。

富源村老地名叫「火炭窯」,因為早期山上全是相思樹原始林,最早的移民,就是來此燒製木炭的。

[卑南鄉富源社區
理事 陳新發]
我的一個伯父,在日據時代很會念書,就被日本政府派到台東來做,在糧食局上班,放假回去苗栗,他就說,哇,我帶你去台東,那整座山,沒人開發過的啦,有的(相思樹)上百年的都有,要多大就有多大,就這樣落地生根啦,在這裡就開始蓋火炭窯啦,就開始燒木炭。

陳新發說,當時因為戰爭,木炭價錢很好,沒多久就賺了很多錢,加上未經開墾、土地肥沃,先民在山上種田收成也很好,於是就不走了,聚落也開始成形。不過隨著相思樹快速地砍伐殆盡,燒炭業好光景僅僅維持兩年,後來,村民就轉種香茅,再後期則是種甘蔗供應台糖。

[卑南鄉富源社區
理事長 羅裕峰]
那因為糖廠已經關門之後,那這邊的產業就比較沒落,那剛剛也有提到銀合歡,那因為甘蔗沒有生產之後,那整個富源丘陵又算乾旱,所以它就長了很多銀合歡,那銀合歡生長之後,居民就試著放養羊隻。

銀合歡能提供羊隻豐富營養,讓肉質更肥嫩,而富源村地勢又高、四面通風,羊隻也不易生病,八○年代左右,村民有九成以上都養羊,是台灣同產業密度最高的地方。

[卑南鄉富源社區
理事 陳新發]
離東海岸、離太平洋沒有多遠,所以海風吹過來,這個吃的草,牧草這些作物,全部都有鹹味,羊一定要吃鹽,牠吃草的動物,很會漲氣,所以這座山才會這麼適合養羊,就是這個原因,因為牠的毛病會比較少。

[卑南鄉富源社區
理事長 羅裕峰]
民國七○、八○年代的時候,富源社區的羊肉爐是舉世聞名的,座無虛席,那因為後來我們這個銀合歡,染上木蝨之後,所以使得這個養羊的行業也漸漸地沒落,然後變成,這邊的人口就慢慢地往外流。

富源村人口最多時有一千多人,現在只剩兩百多人住在這裡,養羊的也只剩四、五戶。富源村面積廣達一千四百多公頃,是個散居的村子,村民口中的「隔壁鄰居」,不是遠在兩公里之外,就是在對面山頭==ns==幾經轉變、繁華落盡,熱鬧景象已不復見。但還守著村子的居民們,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們開始為社區找新出路,而這獨特的惡地景觀,就是很大的賣點。

[卑南鄉富源社區
理事長 羅裕峰]
那目前台灣就只有燕巢跟富源這邊,是泥岩地質,像現在林務局也在推動這邊作為,國家地質公園,其實這是一個國際型的一個,國際型的地標,這個是一個很特殊的一個地質景觀,那也算社區的一個公共財,那我們當然希望可以透過這個地方,這樣的地景,來發展社區的一些觀光產業。

於是幾年前,村民開始做自然和生態調查,試著找出自己的優勢和資源。

<那裡有一群烏頭翁,那有一群烏頭翁,兩隻,不只喔,一隻公的,一隻母的,三隻、四隻,喔 越來越多,五隻,烏頭翁可能有一、二十隻>

走進生態步道,鳥鳴聲不絕於耳,有人負責照相、有人負責記錄。

<上次在那裡築一個巢,很厲害,一根竹子小小的,牠有辦法築一個巢這樣,是喔,風如果來就這樣擺盪,像盪鞦韆這樣。>

[卑南鄉富源社區
理事 張夜明]
農忙之餘的話,都會來這邊做生態調查,那有發現很多那個生態,那植物方面的話,有比較特殊的話就是咬人狗、姑婆芋等等,鳥類部分的話就有,滿特別的,就是有保育的,就是朱鸝。

<畫面提供 富源社區發展協會>
去年發現有二級保育類動物鳳頭蒼鷹,在樹上築巢育雛,為了記錄這難得的生態,林龍清還花了廿萬元買攝影器材,十天拍了卅萬張照片。

[卑南鄉富源社區
總幹事 林龍清]
我們有裝那個縮時攝影,拍攝牠的那個撫育過程,發現說,牠不會說完全去抓小雞,牠也會抓攀木蜥蜴、還有石龍子、還有其他鳥類的小鳥。

然而,過去鳳頭蒼鷹可是村民眼中的害鳥,欲除之而後快。養雞業是富源經濟產值最高的行業,整個村子有二十萬隻雞,但鳳頭蒼鷹會抓小雞來吃,造成雞農損失,因此雞農相當痛恨。

[卑南鄉富源社區
總幹事 林龍清]
所以說過去,我們沒有這個保育的觀念,我們是會把牠(鳳頭蒼鷹)毒死,後來,那個林務局輔導我們做社區林業調查,知道說這是保育類的動物,那我們在調查,在拍攝牠的紀錄的時候,就發覺說,如果說,把母鳥毒死了,那那個幼鳥就會餓死。

心態一轉變,眼中釘成了寶貝,居民開始與大自然和平共處。而生態調查的目的,一方面協助學術研究,也為發展生態旅遊打好基礎。

<那種葉子很像是蒼蠅的翅膀一樣,那個就是我們講的雞母珠。>
<這個葉子寬寬這個,這就是台東漆樹,這個跟芒果葉很像,這個有毒,這裡有原生種好幾叢,包括那邊山頭那裡,我們現在這邊看過去那裡,有葉子寬寬的那個也是。>

眼前一片綠意盎然,原始的步道,有著未開發的純樸之美,也孕育著豐富的動物生態。

<現在有聽到聲音在叫的那個就是朱鸝,朱鸝,現在這個,喔,朱鸝就是,(顏色)紅紅黑黑那個,朱鸝很漂亮耶,對,很漂亮啊。>

[卑南鄉富源社區
總幹事 林龍清]
一路上,有一些原生植物,那個都從我們來接手,開墾到現在維持的那個原始面貌,鳥類來講,經過調查,有四十幾種,自然的物種也有好幾十種。

[遊客]
這邊我之前是騎單車,跟騎摩托車,各上來過一次,如果沒有透過當地解說協會,或是說有專人介紹,山裡面我可能就迷路了,不過經過剛才這樣一路走下來,發現了滿多的原生物種。

[遊客]
我覺得導覽是一定必要的,然後就會讓它增加很多故事性,然後它就更有那個文化層次,會覺得說好像更貼近這個大自然。

[台東大學文化與休閒系
主任 賴亮郡]
這邊其實除了景觀、跟生態步道之外呢,其實這邊的人還有很多的文化故事,那這些文化故事,我們可以透過故事行銷的方式,讓遊客來到這邊,來體驗這邊的歷史、人情、文化。

看到富源的發展性,台東大學學者也進駐社區,利用本身專業,來協助帶領社區。

[台東大學文化與休閒系
主任 賴亮郡]
我們是希望說,能夠透過我們的力氣,幫這邊,幫富源這個地方挖掘出一些亮點,或者說,稍微包裝一下,然後再透過一些行銷的手法,那在這邊可以發展一種,在地旅遊,一種深度旅遊的一種新的產業出來。

[卑南鄉富源社區
前總幹事 柯炳煌]
在很艱難的情況之下,我們一直希望有很多的產業,我們來把它帶動上來,然後讓遊客可以加深這裡的印象,也讓我們社區的村民,社區的村民有一個更高的收入,目前來講的話,我們社區最主要是有楊梅、還有紫鑽牛奶果。

富源本身就有野生楊梅,屬於熱帶植物的牛奶果也很適合這裡的氣候環境,而柯炳煌的園子就在景觀平台旁,因為是免費景點,每個月都吸引五千人次的觀光客,然而如何結合各個產業、留住遊客在地消費,是大家接下來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台東大學文化與休閒系
主任 賴亮郡]
比如說楊梅、比如說香茅,又比如說養雞,他們(遊客)可以來這邊做很多事情,然後把許多的,不同面向的東西結合在一起,遊客來到這邊可能可以過兩天、可以過三天,那另外一點呢就是,我說它其實交通可及性很好,很快就上來了,但是很快就上來,並不表示他們很快就應該要離開,我們要想辦法把人留在富源,在這邊消費,那這才是屬於在地人的在地產業。

[卑南鄉富源社區
理事 陳新發]
我在這裡土生土長到現在六十幾年了,所以說,經歷過太多太多,希望說,能夠讓比較年輕一輩的人回來,回來這故鄉,現在實在人口很悲哀啦,全部剩老人家在這裡。

目前社區正積極申請環境教育場域認證,朝向生態觀光發展,進而帶動周邊產業商機。也透過台東大學的輔導,協助富源走出一條新的路,讓富源這個惡地上的村子,找回過往風華,也讓年輕人看到回鄉發展的希望。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