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還我母語運動二十週年,本週的客家新聞雜誌,讓我們回顧這二十年來,客家族群的政治參與、發聲權的演進及客家意識的提升。還我母語運動之後,1990年12月1日,「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也正式將客家政策帶進民主選舉當中。2001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掛牌,某種程度體現了客家族群的期待。二十年來客家人積極參與政治,客家議題沒有在政治場域中缺席。看看這段期間幾個重要的里程碑。<記者stand>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幾千名鄉親走上街頭,訴求客家話能夠多管道發聲,這就是史稱的還我母語運動。
兩年後一群客家精英,聚集在台大校友會館,組成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也正式將客家政策,帶向民主選舉當中。

具有強烈使命感,與本土意識的組織,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後,由知名客籍作家鍾肇政,擔任首任會長,並以「新的客家人」之理念,作為日後工作重點目標。

[客家雜誌發行人
陳石山]
新的客家人,要對這個土地來生根,來落實 來關懷,還有新的客家人未來,要怎麼走向前 向前看,並不是一直回顧以前的光環。

向前看,喚起客家族群的自覺,台灣客協積極出版專刊,並在當時的報紙發表專欄。另外,更辦理客家議題聽證會,投入國家政策的擬定。而到了選舉期間,還成立「新客家助選團」,舉行全國助選系列活動。在這個時候,也撰述「客家白皮書」,供支持候選人連署及運用,爭取客家公共權益,成為選舉關注的議題。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會長 黃子堯]
客家的這些公共事務,不可以還是單打獨鬥,甚至也不是說一個人的成就,還是他們做出什麼奉獻,一定要藉著選舉的過程裡面,讓這些參選的候選人提出政見,這個政見針對客家的部分,就變成發表客家的白皮書。

自台灣客協提出,客家政策白皮書概念之後,讓日後的幾次大選中,都能看到候選人,特別關注客家族群權益。

[社會運動工作者
楊長鎮]
充分去運用各種的政治力,使他(候選人)來符合,我們的客家運動的需要,使他來認識我們客家運動的價值,盡量會來落實在政策面,所以我認為說這象徵了,客家運動是一種,公民社會運動的色彩越來越強烈,不是封建時代宗族認同而已。

[東華大學教授
施正鋒]
過去是隱形的,社會運動開始出現以後,客家族群覺得說我們可以這樣做,我想這是覺醒沒有錯,覺醒第一個就是說,這是我們的權利,我們不應該再隱藏起來,不應該再客客氣氣,我想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十多年來,客家族群積極爭取自身權益,向候選人提出訴求,換個角度思考,也讓候選人明瞭,客家族群的重要性。

[台灣科技大學教授
黃永達]
政治人物還是說政府單位,根據他競選的時候,所提出的客家政策,他就可以來實施,我覺得說政府的單位跟民間,這樣一推一拉之間,就把台灣的客家人,早期沒有想到的,有關於客家的尊嚴,客家的自信,自己語言跟文化的自信,把它叫醒了。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會長 黃子堯]
很多候選人陸陸續續,很自動的也會找客家精英,或者會來要求他相關的幕僚人員,來針對客家的政策提出一種論述,或是一種說明書等等,這點來說我們可以知道,客家人在台灣的身分,還有選舉的民主過程,所發出來的效應。

二OO一年六月十四日,客家族群引頸期盼,執政者兌現競選承諾的,行政院客委會正式成立。依法編列預算、任用職員,作為推動客家事務的火車頭。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會長 黃子堯]
客家事務委員會的成立,也就是跟客家運動,已經變成是以前是鄉土運動,是一種草根運動,已經進入體制內,變成是公部門體制內的組織了,以前我們講到客家的事務,客家的工作,講到很多事情,動不動就是沒人可以做,也沒有經費去經營。

[台灣科技大學教授
黃永達]
早期的時候台灣,尤其客家人的語言跟文化,因為國語政策的關係,推動國語的關係,所以被忽略掉也被遺忘,甚至被教育單位打壓,現在一樣是用政府的單位,政府的力量來做重建,恢復客家語言文化尊嚴的事情。

中央單位外,一些地方政府,也陸續成立一級主管單位,專責客家事務。像2002年的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同年的屏東縣客家事務處,2005年高雄市客家事務委員會,2007年台北縣客家事務局。

[社會運動工作者
楊長鎮]
客家外移的地區,消失在多數者當中的地區,為了協助它不要消失掉,不要被融合掉,可以維持它的特色,但是同時又跟主流的社會,有很好的互動跟結合。
除了行政體系,國會議員選舉,也是客家族群參政的重要管道之一。看看近四屆的客籍立委,大約都在12%上下,但如果換成台灣人口比例,客家族群約有20%來看,席次似乎不成正比。

[客家雜誌發行人
陳石山]
立法委員的名額,沒有和人口比例成正比,第一這是政黨的關心問題。(再者)客家人是說,自己不知道團結,很多有地方,客家人可以選到立法委員的。

[東華大學教授
施正鋒]
桃竹苗或六堆都還好啦,河洛人(立委候選人)要來跟,我們客家的來比比較選不上啦,不過我們現在可能會覺得,比較沒有代表的,就是都會區的部分。如果單一選區比較困難的時候,是不是有沒有辦法約束政黨,就是說希望它能從不分區的部分,讓客家族群可以達到某種比例。

如果真的要從政黨不分區著手,勢必要有法源依據。最近行政院客委會,積極推動客家基本法立法,其中第四條,就有提出客家代表權的問題,層面包含中央政府機關及國會。

[行政院客委會
主委 黃玉振]
全台灣的原住民才三四十萬,但是原住民的立委有6名,保障有6名。我們客家有500萬人口,才多少,所以說很少啊,客家人的參政權,就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各政黨,我們的法律要明文規定,各政黨提名的不分區,應該要有一定的名額,有客家立委。

[立委(國)
吳志揚]
客家鄉親不要想這樣的事情,因為到要用法律來保障,就表示沒什麼用了。各族群的人不可以因為,你是什麼族群故意不用你,也不可以說你本身沒什麼才能,因為你是客家人,我就特別一定要提你。

<記者stand>
2000年通過的憲法增修條文,當中第四條,就有關於原住民、僑民,跟婦女在立法院席次的保障,現在客家族群,也希望在立法院的席次,有一定比例,單從客家基本法中提出,是否有牴觸憲法的疑慮?

[行政院客委會
主委 黃玉振]
憲法的精神來看,對少數族群是要保障的,這不會牴觸到憲法,憲法雖然沒有明文規定,要保障客家,但是它是保障多元族群,多元文化,所以這是不會牴觸的,沒有問題。

[東華大學教授
施正鋒]
基本法的位階是在介於,法律 普通的法跟憲法之間,當然如果說有關於,我們少數族群的權利保障,是要放在哪邊,是用法律呢 基本法呢還是憲法,會有不一樣的說法,當然是說放在憲法最好,但是憲法呢修憲現在是很困難,那法律我們擔心位階不夠,所以基本法是可以的。另外第二個就是說,我們目前憲法裡面,增修條文第四條裡面有提到說,國家要尊重多元文化,所以在那個精神之下,我們衍生來做一個基本法,我是覺得是說得通的。

客家基本法就等立法院審議。而走過二十年的客家運動,無論是在政府或社會,都已經有一些成果,也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或許以此為基礎,將格局放大,說不定能為客家創造更大的空間。

[社會運動工作者
楊長鎮
客家人不要只是去參與,跟客家有關的議題而已,應該要盡量去參與多元社會當中,各項的公共議題,現代公民社會當中,大家會關心的議題,讓人覺得說客家人在所有的議題,都是非常積極的一群人。

過去客家族群 客家文化,長期受到社會忽視,還我母語運動,叫醒沉睡中的客家人,爾後也讓政府當局漸漸重視客家。而未來如何積極厚實自身權益,同時融入,多元族群文化特質的政治場域中,讓客家得到更多的保障,也許將是下一階段,客家運動所要努力的目標。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