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台灣解嚴,結束長達三十年的戒嚴時期,隔年,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大遊行出現的這一年,有許多人稱它是「客家運動元年」,主要是因為這個大遊行不但帶動了客家人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提升了所謂的客家意識,也讓客家人有被其他族群看見和認同的機會,這二十年來,客家運動,並沒有隨著還我母語大遊行的結束而停止,反而以不同形式持續運動著。雪白的花朵,不斷向下飄落,走在桐花步道上,令人感到浪漫,又有詩意,這些年來,賞桐花,儼然變成一種新興的全民運動。
這白色的油桐花,又叫做五月雪,在桃竹苗山區種植最多,這麼多年來,在桐花祭的活動宣傳下,已經變成明顯的客家意象。

從2002年,到今年,客家桐花祭已經連續舉辦七年了,它真的替油桐、這個早就被人遺忘的經濟作物,創造出新的價值。

[文史工作者
黃洸洲]
以前油桐價格很好,油桐子可以做油,我就有撿過油桐子去賣呀,油桐子不能吃有毒,我們也知道呀,小時候下課就趕快到山裡去撿油桐子,哪有像現在滿山油桐沒有人撿。時代不一樣,所以說將這個文化來帶動客家(發展)。

近年來,每一次桐花祭活動的舉辦,不但幾乎成功的為各地客家庄、帶來300萬人次左右的觀光人潮,也創造出超過30億的產值。

[文史工作者
黃洸洲]
一個文化會走下坡嗎?會,你沒有創新,所謂創新不是把老東西丟掉,要把老東西保存著,去創新,變更有價值的。

現在,一說到油桐花,就讓人馬上聯想到客家。藉著桐花意象的傳達,客家桐花祭,不但讓大家看到了傳統產業的新風貌,也讓大家看見了客家。說穿了,客家桐花祭,其實就是一種新的客家運動!

其實,這二十年來,客家運動,並沒有隨著還我母語大遊行的結束而停止,反而以不同形式持續存在著。
這幾年,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在各地成立的客家文物館與客家文化園區,以某種程度而言,這也可以說是另一種不同形式的客家運動,為了推廣客家文化、方便更多人認識客家,現在全台已經有超過二十座的客家館舍。
有人說,還我母語運動,是客家族群意識甦醒的關鍵。

[中研院社會研究所
研究員 張茂桂]
這個運動出現了以後呢?對客家人其實也是一種挑戰,因為他產生了自我觀看的作用,自我觀看就是反省啦,反省就是在大社會裡面,我們到底是在什麼位置。

[台科大教授
黃永達]
三、四百年來,族群跟族群之間%就有很多的競爭 鬥爭,當然福佬人比較強勢,所以慢慢%客家人就不敢表達他客家人身分,這在福佬客的地方非常明顯啦。

[政大民族系
兼任副教授 彭欽清]
你說客家話會被人排斥嗎?一定會排斥呀,這樣的結果,慢慢就會不敢說自己的話,二十年前,有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有客家人喔。

雖然過去客家人常被說成是,台灣社會的隱形人,但是因為客家意識抬頭,現在,越來越多人願意站出來認同自己的客家身分。根據客委會2004年公佈的「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指出,==cg==自我單一認定的客家人口佔全國人口的13.5%,推估約有304.8萬人,而多重認定的客家人口,佔全國人口20.4%,推估約有460.4萬人。

[政大民族系
兼任副教授 彭欽清]
一個族群喔,要復興、要復甦喔,,這有很多資料可以看的,這不是幾個人的力量就做得到的,是要整個族群大家投入BITE:二十年來,有很多人知道%客家是台灣重要的文化之一,這是二十年來客家運動,我認為很有效果的一點。

二十年前,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的還我母語運動大遊行,不僅帶動客家意識的覺醒,也強化了客家族群的主體性,這讓許多原本隱藏在台灣社會中的客家人更勇於站出來、認同自己的文化,並且爭取自己的權益。

[中研院社會研究所
研究員 張茂桂]
對內的話,就帶動了內部意識的成長,開始自我觀看、自我反省,也出現了很多民間的團體,他們對於客語的看重也就越來越加強,就是變成下一個階段,政治多元化,自我複製的一個力量。

[台科大教授
黃永達]
還我母語運動給大家這樣的覺醒,意思是客家話和華語和福佬話一樣呀,完全一樣是平等的,可以來說國家政策,我也可以說環保呀,我也可以說國家發展要怎麼樣呀。

[客家雜誌
發行人 陳石山]
還我母語大遊行這二十年來,發生什麼效果,我就說,睡著的獅子醒了,也知道怎麼來運用客家政策白皮書,和政黨來執行,我們客家人需要的客家政策。

挑著菜飯,向義民爺奉飯,拜義民爺是台灣客家人特殊的宗教信仰。這些年,客家意識抬頭,帶動客家文化活動在全台各地熱烈展開,確實讓客家能見度相對提高不少,但是說到客家意識,或許很多人會問到底什麼是客家意識?

[政大民族系
兼任副教授 彭欽清]
客家意識英文說Identity,認同嘛,客家意識就是說,我客家人和福佬人不一樣,和原住民不一樣,和外省人不一樣,哪裡不一樣,這就是客家意識呀。

[台科大教授
黃永達]
我是不是要先有客家意識,才會覺醒到文化的價值,人類文化的價值,你自然會尊重其他族群的文化,你會接受、欣賞其他的文化,你連自己的客家文化,客家語言文化,你都丟掉 你都不要,你哪裡有什麼文化意識,文化價值的觀念呢。

[客家雜誌發行人
陳石山]
從客家人的意識、常識等,來提升客家人的地位,來產生客家人的危機意識,如何來團結客家人的力量,尤其政治的力量,我們怎麼來團結、來爭取,客家人這是未來要努力、打拼的方向就在這裡。

隨著客家意識的提升,客家文化特色,也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被發掘與強調出來,這不但讓客家人重新認識自己文化的價值,也讓客家有了被其他族群看見與認同的機會。新竹北埔的客家庄就是一個例子。

<記者stand>
這裡是北埔老街,在清朝的時候,它曾經是很熱鬧的商業中心,現在它也是台灣很有名的觀光景點。

[文史工作者
黃洸洲]
你看這後面就是天水堂,是我們開墾大隘地區、秀鑾公的家,這是國家的一級古蹟。你可以看到這是雙堂屋,以前人住的是橫向建築,子孫越多就橫的蓋。

指著國家一級古蹟天水堂,文史工作者黃洸洲詳盡的介紹著北埔地區的開墾歷史、與關於這個地方的故事,他說,這些特有的客家文化特色,正是北埔這個傳統客家聚落發展觀光的最大優勢。

[文史工作者
黃洸洲]
大家沒想到一個破房子,會帶那麼多客人,我常常開玩笑,我們北埔好也好在、老祖先留這麼多地方,這麼多文化,這麼多產業。

觀光人潮的增加,雖然很快的帶動了傳統客家庄的發展,也讓傳統客家庄有了被看見的機會。但是,在開放觀光的同時,客家話與客家文化流失相對可能更快。

[政大民族系
兼任副教授 彭欽清]
例如說北埔、南庄、大湖啦,很熱鬧呀,草莓季啦很多人去呀,北埔老街也很多人去呀,問題是哪裡開發出來,客家就會死得更快其實文化的東西,你要是說他來到客家庄,我教他說幾句客家話,人家可能會開心喔

過去客家話和客家文化本來就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過度觀光化之後,客家文化也慢慢消失在客家人的生活當中。現在,北埔繁榮了、熱鬧了,北埔客家人,要回過頭來,從事聚落保存工作,保護自己的文化特色。

[文史工作者
黃洸洲]
我想這條巷道非常漂亮,很多遊客可能就走到老街上在那裡看到美食,吃吃板條等,其實很可惜,來到北埔沒有走到巷道裡,看這些老聚落,你會感受不到北埔的美。

客家文化要延續,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要確保客家族群的獨立意識不被忽略跟同化。當然,最基本的就是跟小孩說客家話,讓他們從小認同客家。

[政大民族系
兼任副教授 彭欽清]
最重要的啦,國小啦、幼稚園啦,這些小孩就要讓他有客家意識啦,要從小開始,最大的問題,家裡的父母,沒有跟小孩子說客家話,在客家庄,現在爸爸、媽媽跟小孩說客家話的,沒幾個呀, 有人有調查。客家庄的小孩都不說客家話,客家意識要從哪裡來。

[客家雜誌發行人
陳石山]
客家意識的提升好處是說,讓大家知道客家文化的危機,老實說現在年輕人會說客家話的不多喔,我們很會說客家話的越來越老囉,要搶救客家話,從家庭做起非常重要,客家語言保存好,客家文化不用擔心,當然可以保存。

客家文化的復興與延續 客家意識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二十年來的洪流 一連串的新運動 原本沉默的客家人開始覺醒 重拾族群信心 重新整裝出發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