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動物保護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未來各收容所禁止對動物施行安樂死,除非動物患有法定傳染病、重病無法治癒等嚴重影響公共安全情況,仍可有人道措施,預計將在2017年全面實施。嘉義市為了配合政府零安樂死的政策,同時改善流浪動物的收容環境,計畫將原來的流浪動物收容所,從目前的垃圾回收場遷到彌陀寺旁,收容的數量也將從原來的30隻增加到100隻。但新址位於文化古蹟保存區,又離八掌溪僅僅150公尺,包括寺廟的法師、信眾及附近居民,擔憂生活品質受影響,擔心污染水質,也有動保人士認為新址收容空間不佳。嘉義市府先同意將工期展延到今年2月,但位址是否會變則未知。多數民眾應該都認為,零安樂死是好政策,卻也都不希望動物收容所設在附近;政策定了,但我們準備好了嗎。
第三十條及第三十一條條文,修正通過==ns==請我們的嘉義市政府,要去重視我們嘉義市人,共同擁有的文化資產。求求你們好不好,給牠們一條路走,這不是我要住的地方啊,就,就這麼一個市郊、然後一個墓地,這樣你們不能夠給嗎==ns==

朗朗晴空下,晨鐘莊嚴肅穆,有206年歷史的彌陀寺,不但是清靜修行的地方,彌陀晨鐘還是嘉義八景之一。

[彌陀寺住持
天露法師]
嘉義市政府,在民國93年的時候,就把整個彌陀寺規畫為,文化古蹟的一個保存區裡面,那面對這樣的一個文化保存區,當然,裡面有很多,具有文化價值的一個文物存在。

然而嘉義市政府六月底選定的動物收容所新址,就在這個文化古蹟保存區裡,離彌陀寺主殿約150公尺,引發爭議==ns==

來到嘉義市垃圾場深處,這是嘉義市唯一的動物收容所。眼前看到的是鐵皮搭建,簡單的遮風避雨處,進到狗舍,馬達聲隆隆,震耳欲聾,環境骯髒狹小,無論從軟、硬體設施來看,的確有遷建的必要。

[嘉義市動物守護協會 理事長
吳育才]
現在的收容環境簡直就是不人道,大家應該可以看得到上面只是鐵皮屋而已,這個,包含我們裡面有一台冷氣機給我們的工作人員在使用,我們那個小型的辦公室,冷氣機不管怎麼吹都是30幾度,這個不要說人啦,狗受不了,所以在這邊是一個,我覺得是一個不得已的一個,虐待的一個場所。

正因為有遷建必要,嘉義市政府在彌陀路與學府路旁,緊鄰五十米大道的公有地上,興建新的百坪收容空間,收容量將可從原來的30餘隻增到100隻,但除了法師與信眾擔心影響文化與生活品質,這個環境也被認為,對動物不夠友善。

[彌陀寺住持
天露法師]
今天就是因為慈悲兩個字,所以我們希望,幫狗找到一個更理想的地方,希望能對狗能更好一點,不是隨便塞一個地方就讓牠來住。

[獸醫
廖慶雄]
每一隻中型狗啦,中型狗至少要,一隻要四坪地以上,對,這樣子才夠牠的,這是最少的那個活動空間,它裡面還有建築物,還有人的活動空間還要扣除啊,不是全部給狗用啊,所以這絕對不夠,(所以大概要),(如果是這樣加加起來)?至少要500坪以上。

[嘉義市 議員
蔡永泉]
為什麼蓋在那邊不對呢?因為狗的聽力啊,是人的十倍,你蓋在大馬路邊,現在它馬路都拓寬好了,拓寬好了以後,更能夠凸顯,那個動物收容所蓋在那邊更是不對==ns==

除了選址和收容空間有疑慮外,許多民眾更擔憂的是,未來污水排放的問題。

[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 會長
李冰丹]
設立這個動物收容所,這是非常非常好的事情,我非常的支持,可是,我們最大的重點是說你那個污水的排放,不能夠說,依靠這個污水處理槽啦,因為動物,裡面的流浪動物的裡面那些排泄物,還有你洗場地的這些消毒水,一定會進入到污水處理槽,(進到)污水處理槽以後呢,有一個期限以後就會把那個糞便就流到,排放外面的水溝。

[嘉義市動物守護協會 理事長
吳育才]
我們有做過相當科學的計算,我們頂多,是大概,就算是全收容量全部進來,也是頂多到二十個成人,他一天的排放量,那沿著我們這個道將圳的話大家可以看得到,像這樣子的話,你舊式的,這樣沿線,那這邊還有整個道將圳這樣子,只要是舊式的建築物,是完全都沒有所謂的污水排放的一個設施,那我們不只是只有二十個人的容納量,再來就是說,二十個人的排放量之外就是說,我們還有做廢污水的一個處理系統。

[嘉義縣動保科 科長
邱蘭皓]
如果以排放水來講的話,這個是,附近居民的多慮啦,因為那個,其實如果一般收容所排放的水就是以糞、尿為主,一般進來收容所的動物,有部分都已經經過驅蟲,那一般我們在收容所清洗完大部分都會消毒,所以在水質方面,經過消毒水的那個沖洗之後,一般在細菌量上會受到一個控制。

[道將圳文化協會前 理事長
楊清樑]
我們也希望,流浪動物收容所它可以做得好,對動物好,但選擇這地點,你站在這裡看,它是嘉義的高灘上方,你在這裡設的時候,我不知道(市府)怎麼想的會在一個地方,在他們的客廳裡面做,在挖廁所我覺得很奇怪。

居民就是擔憂==cg==未來收容所的廢污水排入八掌溪後,從攔河堰分流進入道將圳,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嘉義市的水文環境,不過市長涂醒哲認為,民眾多慮了。

[嘉義市 市長
涂醒哲]
八掌溪本身就是,很多人的污染,動物的污染,養雞、養鴨什麼全部都在裡面啊,那個,狗狗那個,其實是處理完以後是排到八掌溪裡面,那八掌溪裡面,他說那你把它全部都引到道將圳,不可能,因為那個,那個八掌溪很大你知道嗎?

[道將圳文化協會 前理事長
楊清樑]
因為它臭你市政府不處理,然後這個,就把它(糞便)順便排下去,你說,好啊 你就一次,一個也死、兩個也死,我就加三個你也一樣死,可以這樣子嗎?是可以慢慢的減緩你的污染度,讓市區乾淨,這是最基本的嘛,這一任的市長這樣子,下一任一樣,永遠,那嘉義市我跟你講光復了,通通變,人家說「污托邦」了,都污水了

楊清樑對道將圳的水質憂心忡忡,因為才解決了,早期八掌溪南岸的家庭廢污水的問題,怕收容所成為新的污染源。

[道將圳文化協會 前理事長
楊清樑]
應該約莫八年以前道將圳的水常常污染,常常發現很多髒東西進來,那我們循著來找,就是在忠義橋的下面,忠義橋南邊的下面,有一個社區大量的排了污水,但是後來解決了,解決了,埋暗管解決掉以後,赤蘭溪的水乾淨,道將圳的水乾淨了,沒有惡臭,但現在市政府在北岸,重新再重蹈覆轍,把這個污水進來了,所以我們擔心的這個水,道將圳又要,又要開始髒了。

民間花了12年時間讓道將圳變清澈了,現在成了沿岸六、七個里親水環境和教育的一環,市民擔心,收容所就設立在河岸上游,所有努力將功虧一簣。

[白沙王協會 理事長
張月英(客籍)]
道將圳是300年的歷史了,然後我們現在都綠美化做得這麼漂亮,然後一沿路下去,很多的村莊都會,都一定會,會流過去的啦。

[幼兒園 園長
李淑愛]
它的廢水也排進去了,這違背了,孩子親水的一個原理,它越髒,這些細菌看不見,即便它的水是清澈的,可是,誰敢讓孩子去親近呢?不敢嘛,那這樣子的情況,會讓我們覺得,讓孩子去親近土地,親近水 去融入他生活、生命的一個連結,就越來越困難,我們的課程,越來越難實施。

[嘉義市 市長
涂醒哲]
這個是這樣,這是鄰避設施,你任何一個東西,任一個這種鄰避設施放在那裡,它都會排大便,它不會說,說你不排道將圳,就不,就別的地方都不排,就變成好像乾式的,不可能,它一定也是排進另外一條河流,都是一樣。

此外,八掌溪是嘉義縣市重要的農田灌溉用水,農民也認為,收容所的廢污水將會影響作物。

[里民
詹火師]
算是說下游,這邊都有人在種作你知道嗎,稻、菜,比較會受到,比較會污染。

[道將圳文化協會 前理事長
楊清樑]
我們擔心的是病菌的感染,萬一,不能有百分之一,或是百分之二的污染源進去以後,它整個漫延到整個一千多公頃的農田,這漫延相當嚇人,我想這個規畫單位當初是,絕對沒有想到的事情。

市長的解釋則是,這樣的水拿來灌溉反而好。

[嘉義市 市長
涂醒哲]
你怕說種植的東西,因為萬一有什麼細菌、病毒啊,全部,結果到水裡面,水裡面又拿去灌溉這個,這個水是不好的水,意思是這樣,錯了,這剛好是相反,如果你是在講灌溉,這是好的水==ns==

市府選定收容所新址至今已經半年,但對於居民的種種疑慮和不滿,里長反彈表示,市府從來不曾和地方溝通。

[福民里 里長
陳金川]
你說這個現在要做,沒有先和我們的里民稍微,大家溝通一下,對不對,都沒有,到現在我也不知道。

[嘉義市 市長
涂醒哲]
這一點我不大知道,也許可以去跟他溝通一下,但是這個部分,如果他們有這種擔心的話倒是可以提出來啦,倒是可以提出來,那這個就可以說明,像今天也是算提出來的一種方法嘛,他可以來問啊,來問的話他們就會跟他說明啊,那他等,沒有人到我家裡來跟我拜訪說,欸,怎麼會這樣子,不是叫公民參與,公民參與是說,他們要來參與公共政策,不是說,就說我坐在這裡,我坐在這裡,你市政府要來跟我,跟我請示,然後再來問我才叫公民參與啊,這不叫公民參與,這叫公民不參與。

新建收容場址因為位於水源頭,引起爭議,為此市民也建議市府,不如將收容所改設於對環境衝擊相對小的,湖內里重劃區。

[道將圳文化學會 執行祕書
楊惟然]
湖內里這邊有一個重劃區,那它其實,設置了垃圾場空地跟污水處理場空地也在這裡,那其實它周圍也沒有,沒有一些住戶,我們覺得設在這裡,比設在,設在一個鬧區,路徑要衝的地方,它其實有更低的風險去造成污染,然後,也不會,也不會造成污染,然後更低的風險去承受那個傳染病爆發的問題,所以我們覺得,其實這個地方是更好的。

[彌陀寺住持
天露法師]
其實很清楚的,如果了解嘉義市的那個水圳的,整個脈絡的話,彌陀寺這裡是屬於水圳的一個上游,那之前那個,惟然找的那塊地呢,是在環保用地裡面,那那一塊地排出來的污水呢,它是屬於那個,這個整個水圳的一個下游,等於整個如果平衡,兩個來相比較的話,那個污染性是會比較降低的。

[嘉義市 市長
涂醒哲]
那是重劃區喔,重劃區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垃圾處理的問題喔,不是解決動物收容問題喔,但因為動物收容問題不大,它要的地方不大,這個部分我們可以來思考看看,當然這個部分,我們也在六個月中間我們就可以來思考,我們最希望是說,那你為什麼都在想公家的土地,你為什麼不提供你們私人的土地來給我。

[嘉義市 議員
蔡永泉]
對動物收容所,相信嘉義市政府,一向,長久以來給人的感覺就有一點是民粹,隨著民粹在變動,所以他們到現在還沒有拿定主意,假如民粹要它蓋在那邊,它可能性,又再會設在那邊,假如又有人講話,欸,它又會動搖,所以它現在還沒有說很確定==ns==

給流浪動物一個家,是所有嘉義市民的共識,但大家也都不想與收容所為鄰,為了回應民意,嘉義市府先同意將工期展延到明年2月,但還有沒有轉圜餘地卻沒有明說。但是除了顧慮人的需求,收容所也不該只是收容而已,更該從流浪動物的需求和福利來思考,才能真正落實動物保護政策的目的。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賴冠丞
旁白 吳詩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