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如今是個普遍又具爭議的詞,有些人甚至聽了就覺反感。甫過世的建築大師漢寶德曾說,台灣談文創產業,只重視經濟效益,卻不重視文化的扎根普及。但也有人試圖深耕,讓文化土壤更肥沃。雲林虎尾過去以糖業聞名,卻也因糖業沒落,在地年輕人大多往外尋求發展機會,但虎尾卻有從外地來的一對年輕夫妻,留在小鎮上打拚,將異鄉當故鄉經營。老家在苗栗三義的劉志謙和來自南投國姓的徐子淳,從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畢業之後,在老師林俊男的帶領下決定留下來發展,除了將虎尾農會已經廢棄的倉庫打造成一間文創工作室,提供在地藝術家一個展示空間,他們也發揮創意,將當地農民本來要丟棄的花生膜拿來染布,製成獨特的屏風,還將鐵水管結合各式燈泡打造出創意水管燈,更協助當地社區和學校從事社區營造,希望發揮專長,形成改變的力量。喔,對,我們可以試試看用榫接的來做,教小朋友做榫接,對,可以教小朋友做榫接嗎?可以試試看,很難嗎==ns==

劉志謙和太太徐子淳,正一同討論教學教材,八年前他們來到雲林虎尾念書,在大學老師的帶領下,接觸社區營造後,2011年,參加水保局「大專生洄游農村」比賽,得到全國冠軍,因而開啟他們續留雲林深耕的念頭。

[文創業者
劉志謙]
其實在求學階段我們系剛好,很特殊是,它有一塊主軸是在操作社區營造,那其實在求學階段就不斷地跟,許多社區在接觸,那大專生洄游它是一個開端,它是讓我們真的能夠,投入一個社區,然後也讓我們看到,其實在一個農村,或是一個部落裡面,我們,我們的定位到底可以站在哪裡。

兩年前劉志謙和太太決定在雲林創業,除了想為地方藝術家打造一個展示空間,更希望發揮創意,為當地傳統產業盡一份心力,因而找到這間荒廢的農會倉庫,將它重新打造為一間文創工坊。

[文創業者
徐子淳]
過去幾乎,就是荒涼吔。就是什麼東西都沒有,然後,牆面很剝落,唯一一個,只有讓我們喜歡的地方就是,我們其實當初會,真的想要租下這邊是,外面有一整排的樹,結果沒想到就是,農會很好心地就是,它覺得那些樹可能有礙我們的空間,所以它就把我們全部砍掉了,但是我們已經寫下租約了所以來不及就,沒關係就是還只能就是,善用這個空間這樣子。

工坊裡除了有木製的大型創作,像是家具、擺飾外,還有創意的染布屏風,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染布原料,竟然是利用虎尾特產花生的外膜染製而成。

[文創業者
徐子淳]
因為我突然間想到就是我們去農會的時候,它剛好很奇妙的是,它那些不要的花生膜,他們,農民他們拿來用來泡茶。然後我們就看到它煮出來的那個茶色很漂亮。對,那其實之前也有聽過人家說,有用茶葉染布,那就想到說,欸,那這個顏色是不是可以拿來做,做我們自製有花生染布的這一塊,那也可以推廣就是虎尾地方的一些,這個農產品的文創商品這樣子。

劉志謙認為,藝術更應該貼近生活、從身邊取材,因此他也將看來硬邦邦的鐵水管,接上各式形狀的燈泡,展現藝術與生命力。

[文創業者
劉志謙]
所以,我們會希望是用這樣的,包含我們,我們有看到那個鐵管的,鐵管燈,這部分也是,因為在家裡,最容易在裝修的時候,把這些,舊有的這些鐵頭,鐵管頭丟掉,那我們就,那時候就一直在想,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把這些東西重新再利用,那賦予它另外一個新的生命,可以延續它這一個產品,所以就重新賦予它,燈的這個使命。

劉志謙除了設計文創產品,也經常到學校或社區教學==ns==熟練地在木材上畫上記號、切割出想要的雛型、再仔細用機器磨平拋光,正準備教材的劉志謙,父親是苗栗三義木雕師傅,從小耳濡目染,沒想到這項技能還為他的創業之路加分。

[文創業者
劉志謙]
從小,對這個東西其實是,因為家裡也給這樣的感覺,欸,不一定以後你還是要做這個,做這個,一定是非常辛苦的。對,但是,沒想到長大之後,反而自己對這件事情是最熟悉,而且最習慣的。

傳承父親的手藝,劉志謙相當珍惜,因此當在地小學,請他協助打造生態園入口大門時,他便邀請父親攜手合作。
相片提供 劉志謙

[文創業者
劉志謙]
我覺得他,應該是滿開心的,因為,以前他也沒有想過我有一天有可能會,跟著他的腳步去做這件事情,那,我想,我看待他在操作這件事情的時候,其實是滿開心的,而且有機會把他的技術然後交給他的兒子,對,我也很樂意去,學習這個東西。對啊,然後把,我們兩個一起完成的作品放在,放在這個學校這樣子==ns==

除了製作這扇,看來俏皮生動的大門與入口意象,劉志謙也帶領學生廢物再利用,打造一個獨特的小小回收站,將校園點綴得更絢麗繽紛。他也協助雲林有名的彩繪剪紙藝術村,規畫體驗活動、設計導覽地圖等,實際了解雲林這塊土地後,更決心要將異鄉當故鄉好好經營。

[文創業者
劉志謙]
你就待在,待在,雖然說是異鄉,但那也許是某些人的故鄉,那把它當作你自己的故鄉來經營,那慢慢地也許,你會對你生活的這塊土地了解,然後你會認識,那你會有很多的想法來操作。那等到有一天,你有這樣的能量,或是你真的,覺得你該回家了,我想在那個時候,你已經蓄積了足夠的能量了,那回到家鄉,你真的也可以做一些什麼樣的事情這樣子==ns==

劉志謙和徐子淳以文創工坊為基地,提供實習交流的平台,更發行社區報,將他們所發現的感動故事、雲林虎尾小鎮的重要點滴完整記錄。廢棄老舊的倉庫有了新生命,也將在地實踐的精神傳遞出去。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