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期養蠶寶寶的回憶,鄉親們應該都還記憶深刻吧!台灣蠶業曾有一頁輝煌,民國69年時栽桑的面積就達2700多公頃,但隨著越來越多國家紛紛轉向中國採購蠶絲,農委會在民國81年時採取廢耕轉作計畫,許多蠶農紛紛放棄蠶業,苗栗獅潭的涂泉明認為養蠶的歷史文化一定要保留,在他的堅持下政府終於願意保留,養蠶30多年的他,更努力轉型生態農場,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台灣蠶業。更特別的是涂泉明僱用了四名特殊員工,用愛與耐心循序漸進,現在涂泉明在他們的心中就像父親一般,帶大家一起來看這個農場的故事。青翠山巒圍繞的園子,桑樹隨風輕輕搖曳,在陽光照射下,微微閃爍光芒,一位白髮蒼蒼的男子隱身在樹間,熟練又快速地拿著鐮刀割著桑葉,他是蠶業農場主人涂泉明,每天第一項任務,就是要先餵飽園裡的蠶寶寶。

[蠶業農場 老闆
涂泉明]
一齡蠶,我只能採這兩葉,這上面的就不採,因為這為什麼不能採,因為這只有水分,沒有養分,一定這個綠色的東西一定要變綠,它才會有葉綠素。

養蠶經,涂泉明說得頭頭是道,三十多年經驗可不是蓋的,過去觀念總認為,給蠶吃的桑葉不能碰到水分,但涂泉明有自己的獨門觀點==ns==

[蠶業農場 老闆
涂泉明]
像這個葉子,像我們割回來,如果說太陽很大,我一定要噴一點這個(水),像這樣濕濕的讓牠吃,過去大家的觀念就是說,不能吃到水,吃到水會拉肚子,其實很多是你的葉子有問題,有毒的時候,牠吐了,很多人,他的蠶在吐不知道,他以為就是拉肚子了。所以說蠶其實牠也是要有水分==ns==

涂泉明從小在獅潭鄉長大,從小跟著父親務農,一直到民國67年,農委會輔導養蠶,也因當時蠶繭有公定價格,涂泉明認為,這樣能兼顧家庭與事業,因此踏入養蠶行列,沒想到台灣蠶業,卻在民國81年遭受無情打擊。

[蠶業農場 老闆
涂泉明]
因為這個,和我買桑葉的這個國家,日本,都轉移到大陸去買了,所以農委會一直想說這輔導這麼多,本來民國60多年那時候,台灣就有2700多公頃的桑葉園,後來有這麼多不知道要怎麼辦,後來就採取這個廢耕。

農委會輔導廢耕後,涂泉明和太太有一段時間靠著打零工維生,雖然廢耕後能拿到補貼,但涂泉明仍想將養蠶事業保留下來,是因為女兒的一句話。

[蠶業農場 老闆
涂泉明]
她就寫一張字條你知道嗎?貼在我每次要經過,我的房間門上貼著,回到家看,怎麼會有一張紙呢,拿下來看,她就說,寫什麼你知道嗎?她說,爸爸、媽媽,我們好久沒見面了,那時候就想到說,這麼小的孩子,(我們)生了,(卻)沒有辦法好好去照顧她,後來才跟我太太說,堅持,我要將這樣的產業,我不管如何,我們就把它留下來。

受到女兒字條的觸動,也讓涂泉明對蠶業更有使命感。

[蠶業農場 老闆
涂泉明]
後來我又想到說,國家,沒有一個歷史,沒有一個文化,一直研究出來,花了很多的心血,在那邊,忽然間就全部都沒有了。我就覺得,心裡也很難過,就想說,我今天養了十幾年,我就有這樣的義務,要把這個產業留下來。

要把養蠶產業留下,就得將蠶業附加價值提高,一天涂泉明的太太黃秋英靈機一動,將桑葉拿來試煮成茶。

[蠶業農場 老闆娘
黃秋英]
我在家裡,我還是繼續養蠶,蠶養到那個有蠶絲沒有賣出去,我就很煩惱,怎麼辦,什麼心血都在裡面,還有,我以前年輕的時候,我家裡是種茶的,我就想,我父親會做茶,我想說,因為我以前看我阿婆,桑葉採下來就拿來煮水,就一家大小,就喝那個桑葉茶==ns==

桑葉茶,不僅獲得當時輔導的農改場青睞,更讓他們一邊養蠶還得一邊打零工的生活,稍稍減緩壓力。

[蠶業農場 老闆娘
黃秋英]
它就輔導我,我就想說,能夠幫助家裡,我就真的這樣做,真的那時候我就開始,每天就有收成,就這樣帶動起來,我就慢慢地,慢慢地,顧客就越來越多,到現在==ns==
在當時蠶業單打獨鬥的情況下,許多技術,都是涂泉明一點一滴累積經驗而來,像是一片片的平面繭,得經過脫膠、脫水、晒乾等繁複過程,才能做出好品質的蠶絲被。

[蠶業農場 老闆
涂泉明]
什麼方式都想過,就煮不出來,就煮好,沒有拿去洗就不能用,過去的人,煮都沒有洗,所以它的被子就會這樣,比較塌,不會蓬鬆,對,還好我,我一直都不死心,我就不相信我煮不出來。

我叫你下來做這個,慢一點喔。

貼心站在大鍋爐旁的員工們一邊幫忙,不時還會提醒涂泉明注意安全,這四位小幫手總稱涂泉明為涂爸爸,從特殊學校畢業的他們,找工作較困難,在學校推薦下來到蠶園工作,但剛開始他們曾排斥、有時脾氣不穩,一次一位員工還偷跑,涂泉明花了好幾個鐘頭,總算在桑葉園裡找到他,一個溫暖擁抱,從此打開這位員工的心防。

[蠶業農場 老闆
涂泉明]
我叫他說 永鴻,叫了就把他抱起來,抱到的時候我很激動你知道嗎?那(時候)就放聲哭了,我就哭很大聲,哭的時候我就跟他說,涂爸爸對不起你,沒有把你教好,我情緒較平靜時,就換他哭了,那時候我,我一看到他哭,我心裡就很欣慰到不能言語,為什麼開心,因為有感動到他的心了。

[蠶業農場員工
李永鴻]
因為涂爸爸把我抱起來,我有感覺,他想說我跑掉,我感覺就有點很不安了,我就想哭了。

員工們在涂泉明的關懷和耐心教導下,越來越穩定、細心,學習能力也越來越好==ns==

[蠶業農場員工
謝尚勇]
學到煮蠶絲、再來包蠶絲、再來扭蠶絲、再來就割桑葉、餵蠶。再來我要感謝涂爸爸、涂媽媽,給我一個機會來工作。

[蠶業農場 老闆
涂泉明]
我是,看到他的家庭非常困難,困苦,我就給他機會,有一個舞台,來給他就業。我們自己會感覺(到),這裡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有工作做,這樣的孩子,反而我們的生意更好了。

就像蠶絲的堅韌與柔軟,兩夫妻一步一腳印,胼手胝足將蠶園轉型成生態農場,默默守護與傳承台灣珍貴的蠶業文化。這樣的堅持,不僅對事業,對人也是如此。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