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場肩膀戲的表演,都只有短短五到六分鐘,小演員站在大人肩膀上,看起來好像輕而易舉,其實幕後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練習過程。像這樣以小孩扮演戲角的傳藝形式,在台灣早期廟會中也很常見,研究傳統戲曲的學者表示,從某種角度來看,沙縣肩膀戲和客家撮把戲有其相似之處,只是同屬為無形文化資產,卻有著不同的命運。為了積極推廣傳承肩膀戲,沙縣在去年成立了「發現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透過專責單位的努力,讓人看到肩膀戲的一線生機,但反觀客家撮把戲的傳承,反倒讓老藝人憂心了起來。
孫悟空登台亮相,小演員不時模仿美猴王,還大耍起金箍棒,身手矯健 蹦蹦跳跳的美猴王,走猴步 抬腳 踢腿,都需要底座詮釋。

[肩膀戲底座
張文華]
我們主要是步伐,然後根據情節。甚至說像以前有演過孫悟空,孫悟空不是走猴步嗎,猴步他的身子,應該是整個要蹲著,這樣蹲的姿勢,這樣要整個走猴步,不能是站立的,那上面的孩子,也要有猴子一些動作的表演。

肩膀戲所到之處,可愛的小演員總是全場焦點,但其實每位小朋友初次練習肩膀戲時,可不是都如此泰然自若的。

[肩膀戲傳承人
陳麗鳳]
第一次選中他(海拓),他第一次站上去,是在那邊喊救命,他的整個人,腳是在發抖的,身子是在顫抖,那個汗就看它這樣滴下來,就一直喊救命啊救命,下來的時候他講實在害怕,所以我們要一直鼓勵他。

[發現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
副主任 陳飛]
因此專業的小演員,不僅要熱愛表演,首先要具備過人的膽量,自然練久也就不怕了,甚至挑戰更高難度的動作。



肩膀戲的演出真的沒有這麼簡單,正式的演出,小朋友要站在肩膀上演出,其實他們看似輕鬆,有很多的挑戰與技術。

[發現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
副主任 陳飛]
大人是手要給他抓住這個地方,把他抓著靠在這個腦袋後面(小腿肚),再一個技巧,就是他腳掌放在大人的肩窩上,踩在這個上面。他這個來一個腳翹起來,這個地方剛好腳心的地方,踩在他肩膀中間骨頭凹下去的地方,他就不會痛,然後也比較穩,這樣子跳起來,你看跳都沒問題。

當然底座與小演員需配合得天衣無縫,才會有精采完整的肩膀戲演出。

[發現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
副主任 陳飛]
默契就是說小孩子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比如說朝這邊,那你默契,腳就要移這邊過來,那他手往這邊過來,你不能說手朝這邊,這樣子那就不對了,他默契就是上面做手,下面就要做腳,跟著那身段來走。

若用「台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這句話來形容,這群平均只有一到兩年戲劇生涯的肩膀戲小演員,可能不這麼貼切,並非他們的努力不夠,而是他們沒有這麼多的訓練時間。

其實像肩膀戲這樣,以小孩扮演戲角,站在高處的表演形式,在台灣早期廟會中,也時常可以看見。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誕辰,北港朝天宮總會舉辦花燈藝閣遊街活動,小朋友扮仙,坐在花車上撒平安糖,而這樣的藝閣陣頭,早期都是靠人力扛著走,這種方式跟沙縣肩膀戲,有幾分相似。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
教授 鄭榮興]
台灣以前也有這樣的東西,就是說扛人,小朋友在上面,打扮成演員的情形,也有八仙什麼這些情形都有,不過這種場合比較多會在廟會。

加入傳統折子的肩膀戲,不僅戲分大為提高,也極具可看性,學者認為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客家撮把戲應可與之相提並論。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
教授 鄭榮興]
這就等於說,像我們台灣說的百戲雜技,客語所說的「撮把戲」,其中的一個部門也可以這樣說,但它是屬於一個小節,它(肩膀戲)若是已經有演戲的話,可以說是一個戲了。

台灣早期有一群人,就像沙縣肩膀戲班一樣,靠著雜藝維生。

傳統三腳採茶戲,桃花過渡裡的撐船哥,不但說唱俱佳,還不時融入生活經驗及客家俚語,即興創作台詞,逗得觀眾笑開懷。

[國寶級撮把戲大師
林炳煥(三叔公)]
我開始撮把戲,反正有人演京劇,也有廣東劇各種戲,給我看過我就會了,打鼓什麼給我看過我就會了,我自己一個人就可以表演。

年邁的三叔公以熟練身段,詮釋著最擅長的說唱藝術,演出超過一甲子的他,最憂心的就是,這項傳統技藝將逐漸式微。

[國寶級撮把戲大師
林炳煥]
這應該就是要從學校單位,學術單位去推廣,去做教學,這應該要這樣做,才會有高水準,我們客家的文化才會提升。所以我現在,我認為我明年以後我要退休了,我什麼都不要傳了。

[發現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
主任 郭煊強]
在今年的文化體制改革之後,就把我們肩膀戲傳承,做一項傳承保護,我們這個肩膀戲傳承中心,主要就是在它原來的這個基礎上,我們介入以後,任務是能夠更加地進行包裝,進行添加一些新的東西,也就是緊跟時代、與時俱進。

同樣和撮把戲瀕臨絕境的肩膀戲,如今已有「發現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負責推廣傳承,為其保留一線生機。

事實上台灣民間傳統藝術,現在也可透過縣市政府提出,有機會登錄為傳統藝術,像是高雄市美濃區的「楊秀衡撮把戲團」,就已在去年成功登錄。

[文化資產局傳統藝術組
組長 吳華宗]
只要登錄為文化資產,那文化部一定會有資源協助它,我們是作傳承而不是作推廣,就是他要去做有傳承的作用,這是我們文化部比較堅持的地方,而不是一筆錢給他去演出,所以大陸的方式我們也可以借鏡,但是我們台灣,目前以這種小而美的方式,就是目前能做得到的先推動,未來那種方式不是不可能,只要哪天成熟了、時機到了,應該是可以做得到。

因為信仰,讓迎神廟會中的民俗陣頭藝閣,一年比一年盛大,因為經常受邀在地方大小活動中表演,拉近了肩膀戲與民眾的距離。然而隨著耍雜技賣藝表演空間不斷限縮,同屬無形文化資產的撮把戲,則面臨嚴峻的考驗。政府單位的扶助固然重要,但是更該思考的是,如何多方提供表演舞台與演出機會,貼近民眾生活,喚醒觀眾對表演藝術的熱愛與重視,才有機會讓民間藝術延續下去。

採訪/撰稿 吳詩禹
攝影/剪輯 賴冠諭
特別顧問 張曉風女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