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最重要的主角是人,有了傳承,才能談未來的二十年!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我們看到的社造,多半還是以景觀的改造和產業發展為主,而美化環境並不是不重要,但是對以塑造「總體」公共意識為目的、這樣的社區營造精神,還是有一段長路要走,甚至於這二十年來,社會劇烈變動,全台灣數以千計的社區,面對的挑戰可能比進步還更多,例如像是高齡少子、農村凋零。接下來的單元,我們從時間這條軸線來看,社造二十年來,做了些什麼?又面臨那些問題?未來的二十年,還有那些力量,一起來完成公民社會的夢想?一、二、三,二、一,再一次喔,一、二、三,OK!

走進彩虹眷村的遊客,很難不注意到柯勝傑的造型與歌聲,他是蘭嶼人,也是在這兩年被眷村裡,既豐富又像童話的彩繪吸引過來,他想讓這裡更加活潑,於是戴起面具,融入彩虹眷村,變成了在地景觀的一部分。

[彩虹眷村街頭藝人
柯勝傑]
就是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每個地方的人都知道這個地方,就是彩虹爺爺,為了這一塊付出的心血,對、對、對,他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起來畫畫了,對,這是他的興趣,對、對,現在很少人,很少見到,對,就是,有那個爺爺那種精神,我想說,本來是靜態的東西,我想變成一個動態的==ns==

暗夜凌晨三、四點鐘,他就起來畫畫,用天馬行空的想法,他就是彩虹爺爺。

彩虹眷村原名叫做「干城六村」,位在台中市南屯區春安路,原本面臨都市重劃即將拆除,因為彩虹爺爺黃永阜的彩繪,吸引來大批遊客,各方發起搶救行動,進一步改變都市計畫,被保留了下來。

[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 總幹事
江慶洲]
這一個比較特別的是,它並沒有文資身分,在沒有文資身分的這個狀態下,市政府,藉由都市計畫,用公園綠地的方式來保存,所以它在(台灣)第一次的,是透過公民的這個運動來搶救它。

[彩虹爺爺
黃永阜]
因為我年紀大了嘛,嶺東不要我,年紀大了,不要了嘛,七十歲就不要了,我七十一歲離開嶺東,現在九十二歲。

現在的彩虹眷村,即便平日仍然遊客如織,保存目的固然達成了,在地社區工作者還是認為可惜,因為整個過程,缺乏社區居民的共識和參與,鄰近的公園設施和停車場,看起來更像是只為了成就觀光業,尤其彩虹爺爺已高齡九十二,未來社區若沒有源源不斷的創作,如何永續?

[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 總幹事
江慶洲]
如果能夠傾聽在地的一些社團、一些居民,能夠讓他融入參與,能夠融入社區,我認為,這一個彩繪眷村的保留的價值會更大,而且我們也更擔心的是,將來它的永續的這一個機制,到現在完全沒有探討。如果彩繪伯伯將來,將來沒有在這邊的時候,這個彩繪眷村怎麼辦?

[前文建會 主委
陳其南]
所以你現在,雖然有時候還是掛著社區總體營造,可是實際上做的方式是,違反那個社區營造原來我們給予它的意涵,那就跟過去的社區發展,或者是政府一般的政策計畫就沒有兩樣啊,那你為什麼要用社區營造這個名詞呢?

社造界尊稱陳其南教授為「台灣社造之父」,類似彩虹眷村保留的案例,只是突顯一個沒有總體共識的保留,他認為社造應該是社區由下往上,形成共識的自發力量,而非政府由上而下指導的社區發展,但是這廿年來,兩者卻還是密不可分。

[前文建會 主委
陳其南]
所以我說的就是說,這個其實是一種矛盾,你以為是民主了,可是實際是沒有民主,那是在這樣子的一個前提底下,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們要去推社區營造,所以我們社區營造,本來的意思就是說,要給社區居民賦權,就是說賦予他權力,給他加值,給他有能力。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理事長
李永展]
我們覺得從過去的廿年,的確,社造政策裡面,至少政府,讓很多的地方政府,以及鄉鎮市,以及社區居民,了解到什麼是社區營造,可是這個社區營造的啟動之後,更重要是後續,要讓這個社區營造怎麼繼續走。

自從民國83年,陳其南在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新概念之後,台灣的社區協力,逐漸從當年的文建會,擴展到其他中央部會,變成一項跨部會政策,而在更早之前,60年代的台灣,談的確實是社區發展。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理事長
李永展]
1968年,聯合國那時候要求我們,要訂辦一個叫做社區發展工作綱要,那社區發展工作綱要裡面,就規定要成立社區發展協會,這個社區發展協會就種下了我們台灣的,在社區這個板塊的雙軌制嘛,一個是里長,村里長,一個就是社區發展協會。

[文化部社區營造科 科長
連丁幼]
在民國94年的時候,就有一個六星計畫,那大家呢,從人文地產景各個面向,都來投入所謂的社造工作這樣子的一個計畫精神,讓民眾有更多機會參與公共事務。

台灣社造廿年以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cg in==民國83年,是從示範社區的「點」,開始擴散,真正要全面推動,卻是從民國91年開始的,兩期計畫,主要是從民國94年,到97年的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連成社造的「線」網,再從線連結成「面」,從97年預計執行到明年底的,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畫,也就是「磐石行動」==cg out==

[五溝聚落水岸圳道保存維護計畫 計畫主持人
溫仲良]
(社造)重點其實不是空間改造,重點是我們想透過空間改造,去改變,改變一些內部的人際關係嘛,或者是說,就是說,就是說去提升所謂的在地的一個自主性,不過這個過程其實是緩慢的,你說廿年,廿年很長,但是對一個地方發展來講,對於就集體,就是地方自主性的這樣一個醞釀跟,跟累積來講,其實也是,時間上是很有限的==ns==

要社區自主,最重要的關鍵還是人,包括社區人才的培育,與人際關係的良性互動,以屏東萬巒五溝水為例,它面臨的就是,一般農村社區的共同問題:產業弱化,人口流失和高齡化,因為社區缺乏年輕人,溫仲良還是從高雄美濃借將過來幫忙的!民國97年,文化部依據文資法,將五溝水登錄為聚落,這裡文化資產和生態非常豐富,然而社區生態保育的觀念還在萌芽,如果缺乏溝通平台,當「資源」進入,反而變成「禍源」,徒增社區內部衝突。

[五溝土磚屋傳統聚落保存協會 總幹事
劉晉坤]
經費有時候往往很多,但是你社區呢,沒有做好一個,完整性的、完全性的一個方向,你就下去做了,你根本做的方向,差很遠,錢又不可能說,一大筆,一次全部都下來。

[五溝聚落水岸圳道保存維護計畫 計畫主持人
溫仲良]
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說,就是說,你面對政府的資源的進入,這件事情就是說,社區其實是處於一種就是有張力的狀態。就是說,面對經費進來的時候,在要與不要之間,就出現這樣的一個討論或是一個衝突。

這就是以前的老廚房,實在是很有歷史的,(值得)記錄的這種老廚房,現在要來找,也很難找到了,有老廚房,有老煙囪,所有的磚塊全部都是一百多年的磚塊。

在五溝聚落裡,還有不少像這樣,內部破舊但充滿歷史味道的老房子,從門樓的雕飾,更可看出過去的風華,例如像觀海山房,融合日式建築特色,文化界稱五溝為非化石型的聚落。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處長
徐芬春]
因為我們看到很多的登錄聚落下來,其實是沒有人的,它只有保留空殼,可是我們的五溝聚落是一個,人還在裡頭流動,還在裡頭住宿,還在裡頭生活的一個真正的生活型的一個聚落,這個在全台灣是絕無僅有。

[五溝水和興伙房主人
鍾魁上]
我希望(五溝)像我們的北埔、南庄,像以前一樣,它們也是從無到有,因為有縣政府、有文化部、有客家委員會,共同來努力,造成我們的北埔、南庄這麼繁榮,不但保存了文化,也對我們返鄉發展的,或者現在(正在)發展的子弟,有一個立足之地,要是沒有現在的年輕人不敢回來。

現在的五溝是標準的老人村,像鍾魁上這樣五十幾歲回鄉打拚的,算是青壯一代,他們發覺,社區想要改變,一直在爭取經費,卻不太要得到,除了內部共識凝聚的問題,更重要的,如果只期待政府給經費來辦事,不如自己想辦法找出社區生財之道。

[屏東萬巒五溝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劉治雄]
這裡的老人會呢,80、90歲,75歲以上的,就有差不多三百多人,所以我們要爭取這個經費,政府部門很少,很少補助說給這個,社區發展協會來辦這裡一般老人家的這個福利很少。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處長
徐芬春]
文化部有它實質上面的困境,因為它在各部門裡頭,其實,它的總體經費,就是相較弱勢,能夠分到(社造)這一塊來的部分,其實低,相較於水保局的,相較於農(村)再(生)的部分,它是少很多的,少非常多,就不成比例。

如果說文化部開啟了社造的源頭,那麼,農委會水保局就是後來居上的接棒者,尤其是在九二一大地震過後,中部災區滿目瘡痍,水保局擔任農村聚落重建工作,而四年前的農村再生計畫,更是給予法源依據,專款專用在農村社區發展!而更早在民國85年,當時台灣與德國一項農業合作計畫,水保局派很多人去學習德國的農村社造,成為民國93年起試辦培根課程的範本。

[農委會水保局 副局長
林長立]
德國,在做整個農村規畫,一個最核心的,就是要有民眾的參與,所以,以社區為核心,然後我們這些住民呢,可以設定,未來要發展的願景、目標,然後共同來參與規畫,所以事實上,德國的,跟社區總體營造,其實大家是不謀而合啦。

這條無法回頭的社造路,還有客委會的參與,像五溝水圳保存維護計畫,就是來自客委會的預算,從民國91年開始,客委會分年分階段,長期補助客庄聚落生活環境營造。

[行政院客委會 主委
劉慶中]
我們客委會,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計畫,每年都編列,差不多五億到十億左右的經費,來做這個文化營造的計畫,這個計畫呢,從91年開始,到現在有十幾年了。

[文化部社區營造科 科長
連丁幼]
社造是從軟體開始,但是因為社區的需求其實是全面向的,所以,其他各部會的加入,其實是遲早的問題而已。

問題是社造廿年了,之後又該何去何從?尤其是在中央政府組織改造後,更重視效益比和所謂的KPI(關鍵績效指標),目前中央各部會的所有計畫案,都必須依據國發會準則,要做跨域加值!偏偏社造業務很難用KPI衡量,地方政府文化局處擔心,以文化部為主體的社造,未來恐怕很難達成國發會的效益比要求。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處長
徐芬春]
文化部非常清楚,它的磐石計畫,在104年它要結束,就是第二期的磐石計畫,104年就結束了,也就是說我們在講的社區總體營造也好,地方文化館的業務也好,在104年都是最後一年。所以我想這個是,讓很多的做社造的,第一線的這個社區,它會有些個難以承載。

[文化部社區營造科 科長
連丁幼]
我想還不至於到那個階段,其實,部裡面其實是看到說,在廿年來,有很多社造發展出很好的,社區發展出很好基礎,但是為什麼還是有一些,40%幾的社區沒有來參與呢?那是不是因為,我們都要求它要自主發起啊,然後要由下而上啊,但是當它沒有這樣能力的時候,公部門是不是應該用另外一個策略來協助它?

[農委會水保局 副局長
林長立]
我們也預計未來廿年,因為有一個專法,有一個專責單位,而且有一個專款,這樣來推動,我們也期盼說,未來的整個農村的一個風貌,還有它的整個一個產業的發展,能夠有很好的成績。

面對未來的廿年,從政府到民間,其實都希望社區減少依賴,讓有能量的社區去帶動參與!政府應該要做的是,加強培育偏鄉或弱勢社區,讓社區營造和社區發展分流,也讓年輕人有意願回到家鄉,例如發展在地特色農業,或者是農業文創。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理事長
李永展]
韌性社造,就是具有恢復力的社區營造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在未來的廿年,甚至未來的一百年裡面,我們會碰到很多不可預知的現象,不管是,氣候變遷的全球暖化,還是經濟競爭的全球化,台灣,不再可能靠高科技,可是台灣要靠的就是那個文創,腦袋瓜裡面的產業,這些產業,也不見得一定要在大都市裡面啊,它只要這個社區裡面有一個很好的平台。


[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 總幹事
江慶洲]
傳統可能侷限在社區發展協會,一個在地的一個,一個社團組織,可是現在由於,近年來的公民運動,其實它整個,那個公民參與的能量其實是擴大的,它不再受限在傳統的地域關係==ns==

不要忘記夢想喔,謝謝你們,謝謝你們喔,加油,謝謝!

約定一個夢想,揮手說再見,再深深一鞠躬!社造也有夢想,透過新媒體的力量,例如推特、臉書,讓具體的「地緣社區」,擴大到「議題社群」和「虛擬社群」,再透過社群的力量回頭支援社區,未來的廿年,社造希望實現的是,建立一個真正的公民社會。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