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在台灣各地推行二十年了,除了外在的景觀、硬體建設之外,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造人,二十年來,在社區有心人的帶領和集結下,許多社區變得不同,從沒落走向繁榮,延續了重要的在地資產和文化。這兩週我們推出社造20年系列專題,一開始要帶您到苗栗大湖薑麻園和嘉義布袋洲南鹽場看看。薑麻園是個傳統的山中小農村,居民世代務農,生活艱辛,年輕人都出外工作,但現在三十戶人家,竟然有一半都已經有年輕人回到家鄉接下產業,社區發展協會從理事長到所有理監事,全都是六、七年級生。而在嘉義布袋,民國90年台鹽廢晒,留下大片荒廢鹽田,在地人蔡炅樵和幾個朋友組了布袋嘴文化工作室,決定復晒,找了老鹽工回來幫忙,一起整建鹽田,現在洲南鹽場不僅產鹽,更保留了傳統製鹽技術、傳承老鹽工的智慧,還利用鹽田做環境教育,讓更多人來這認識這塊土地。這兩個地方是如何找出共識,讓社區更好,過程中又遇到些什麼困難,一起來看。像這以前的老鹽工他們都說下風處,因為風如果吹來,它是在下風處,以前晒鹽的人是不要這個的,後來因為有那個法國鹽花嘛,不是很貴嗎,所以就開始流行起來。
輕柔的撈起水面結晶,這些可是產量稀少、珍貴的鹽花。
[布袋嘴文化協會 總幹事
蔡炅樵]
那鹵水在25到29度結晶,那因為這海水的表層,它每天最早接收這個海風的吹拂,跟陽光的照耀,所以表層為什麼(有) 薄薄的這個結晶體。
鹽花結晶較脆、較薄,入口即溶,但這些以前都是不要的。
[布袋嘴文化協會 總幹事
蔡炅樵]
因為它(鹽花)覆蓋在表層,會影響它(鹽)結晶的速度,所以以前鹽工會把這層打碎,然後讓表層的海水繼續接受陽光跟海風,可是不同的年代,以前對鹽工覺得說是,就是很麻煩的東西,到了我們,用文化、用觀光的角度來做鹽業的文化傳承的時候,它反而是一種特色。
早期鹽業養活許多布袋人,不過台灣製鹽成本較高,民國90年,台鹽廢晒,當時蔡炅樵和一群朋友組了布袋嘴文化工作室,總覺得,該為這個地方重要產業做些什麼。
[布袋嘴文化協會 總幹事
蔡炅樵]
畢竟晒鹽在布袋已經有,兩百多年這樣子,那,那時候可以做什麼事也不知道,就只能夠拍拍照片而已,那後來就廢晒了,廢晒,偶爾去鹽田看一看就覺得還滿遺憾的。
後來文建會做產業文化資產清查與再生,於是問協會是否想復晒,蔡炅樵沒想太多,決定一試,但,該怎麼做呢。
[布袋嘴文化協會 總幹事
蔡炅樵]
其實我們前面規畫期大概有半年多,就是一直在討論怎麼去建鹽,怎麼去整建鹽田,可是這種讀書人在想怎麼去整建鹽田,到最後老鹽工都受不了了,他說,到底你是有沒有要做啊,就是,他們會懷疑我們到底是,是講真的還是講假的,因為對他們而言就是行動,做了再說。
然而荒廢了七年的鹽田,要復晒可不容易。
上面這層就是鹹的,所以上面的這層就粗粗,這就是有一個石膏質啦,(石膏質),對,它那個比較鹹就石膏(白白這個),現在底下這個,沒有那麼鹹的,它那個就都是土了,這層就沒有,這層就沒有那個刺刺的。
[布袋嘴文化協會 總幹事
蔡炅樵]
就比方說,進來的時候這個鹽田,它高的地方會滲漏,低的地方會出水,為什麼,因為,它廢晒六、七年裡面,整個土地的土壤的物理結構都壞掉了,老鹽工就說,不然就去台鹽,就買了三百噸的鹽把它撒回鹽田裡面,撒回去,醃土地,把土地重新醃得很鹹。
[照片提供 蔡炅樵]
復晒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蔡炅樵說,這是土地公給的考卷,彎著腰,一鏟一鏟挖,重回鹽田四個大字矗立一旁,道出了他們的心聲。
[布袋洲南鹽場 老鹽工
蕭萬掌]
喔,挖這個實在麻煩,翻修一格,那個要費很多工,你就還要用鋤頭,這個要挖裡面的土,很硬吔,有的女生用鋤頭挖,挖不下去,像這個翹開的,這個要晒就沒辦法晒,就要再挖開來重新整理啊。
跪在地上,將瓦片一片片拼回鹽埕,夢想拼圖似乎也逐漸完整。
這邊讓它結土片好還是不好,好啊,會結土片就好啊,結土片就是代表鹹啊,這格就是保持15度,或14、15度,再流過去那格這樣啦,對啦。
老鹽工帶著年輕人,一步步實踐理想,一直到第三年,才慢慢可以正常產晒。
[布袋洲南鹽場 老鹽工
蕭萬掌]
晒鹽我是晒最多的,因為人家都晒兩甲半,我一個人就晒五甲,多晒人家一倍,那時候生活都靠這,到90年收回去,到97年說要再復晒,我也想說好 來做看看這樣。
[布袋洲南鹽場 鹽工
蕭豐亨]
海水是外海的,我們就有水區,一區一區的,大蒸發池、小蒸發池、結晶池這樣,小時候我是,跟我們老師傅他們一起晒鹽,(你晒到幾歲),我晒到差不多要當兵,(就沒有晒了這樣),沒有晒,年輕人都回來就不想要晒鹽,都是老人家在晒啊。
年輕時出外工作,退休後回到鹽田,不過現在的鹽田不以生產為主,蔡炅樵想做的是文化傳承和環境教育,兩代之間有許多觀念相左。
[布袋嘴文化協會 總幹事
蔡炅樵]
比方說,中間那個鹽田,那個鹽田的土堤啊,第一年只有這麼大而已,可是我們後來到第二年、第三年,欸,有遊客進來了,我們發現不行,這樣太小,走起來危險,就問他們說,可不可以加寬,他說不行,對,那個要晒鹽的。
就連看來增添幾分風情的野草,老鹽工也有所堅持。
[布袋嘴文化協會 總幹事
蔡炅樵]
包括說鹽田裡面有一天會長草,我跟鹽工說,欸,我想了解就是說當它海水到多鹹的時候,它才會死掉,而且我覺得鹽田裡面有長草其實還滿漂亮的這樣子,他們說不行!我說為什麼不行,他們說,他們就說,一個鹽工的鹽田如果會長草,就代表什麼,代表他不認真,那會給人家笑。
[照片提供 蔡炅樵]
相互溝通,找出平衡,現在土堤加寬了,草也長得不錯。鹽田保存了老鹽工的智慧和技術,而年輕一代,也希望透過環境教育,讓更多人認識這塊土地。
[布袋洲南鹽場 老鹽工
蕭萬掌]
別的地方是晒(鹽)來做觀光的比較多,這裡在晒是在晒,像是說教育的就是教下一代的孩子看晒鹽,要怎麼,鹽,海水起來,是怎麼樣會變成鹽。
[布袋嘴文化協會 總幹事
蔡炅樵]
我們覺得要把海水引進來,在土地上緩緩地流動,流動過程裡面,海風會吹,陽光會晒,所以水地風光,這四個是自然的元素,最後還要人晒鹽,要有人的勞動,就像我衣服上面寫的,水地風光人晒鹽,那我覺得這七個字最能夠傳達出,這個產業的一種勞動精神跟價值,所以我們的環境教育是帶小朋友,把鞋子脫掉,鹽田走一圈,去踩海水,然後到裡面去,用腳去感受,那個泥土硬的、軟的,鹽巴是刺的。
目標方向達成共識,然而如何永續發展才是更大的挑戰。
[布袋嘴文化協會 總幹事
蔡炅樵]
活動可以收費,然後鹽晒了可以賣,對,那,我們現在也很努力在把我們鹽的品質在加工,後端這部分,看能不能再做一些,一些文化的加值,我們賣的是,這個鹽裡面的水地風光的口感,而不是賣一粒鹽,鹹的口味。
用洲南的鹽,說洲南的故事,一粒粒鹽裡,有老鹽工的歲月智慧,有年輕人的理想,更有世代傳承的重要價值。
離開布袋海邊,來到苗栗山上,大湖薑麻園這個傳統農村,同樣有年輕人,為著地方在打拚==ns==
鋤頭一挖,肥厚的生薑就從土裡蹦出,72年次的謝添燊,讀的是牙科,原有機會找份高薪的工作,他卻不嚮往白袍和光鮮亮麗的大都市,選擇回鄉拿鋤頭。
[薑麻園發展協會 前理事長
謝添燊]
爸爸、媽媽會說話啊,就想說,年輕人回來山上你要做什麼,賺得到來吃嗎。
父母的擔心其來有自,薑麻園主要產業是薑和桃、李等水果,居民世代務農,早期山上交通不便,收成後還得挑下山去賣。
[薑麻園休閒農業區 主委
涂兆榮]
以前又更辛苦喔,要挑出去三義賣喔,要差不多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的時間,一趟,來回的話差不多就要半天,是這樣的情形的話,年輕人就不會想回來。
[薑麻園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劉盈科]
薑麻園原本是很偏僻的一個地方,我當兵那時,沒電、也沒道路,我就知道地方落後,我當兵回來,我就在地方組織這個道路開闢委員會。
一直以來年輕人紛紛出外謀生,人口流失,民國七十幾年,觀光果園興起,薑麻園也成立了觀光果園產銷班,劉盈科就是當時的班長,一步步朝向休閒農業方向經營,九十幾年更申請水保局富麗農村計畫,後來更被選為十大經典農村。
[薑麻園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劉盈科]
短短的四年之間,把薑麻園脫胎換骨,麻雀變鳳凰,他就每家每戶種花種樹,停車場不夠的,你就提供土地,幫你做停車場,廁所幫你做美化,那時就,變得地方就繁榮起來,當時年輕人就回流了。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理事長
李永展]
我們發現到很多的在地年輕人,他並不是不想回去,而是說,回去之後沒有地方讓他可以生根,我們說落地生根才是最重要。
年輕人回鄉,開餐廳、民宿,或經營觀光果園,薑麻園三十戶人家,目前有一半都有年輕人回來接家中產業。政府投入資源做軟硬體建設,但人才是重點,有共識,有想法,社區才會有發展。
[農委會水保局 副局長
林長立]
我們在推動整個農村規畫建設,93年有一個培根計畫,開始在試辦,最重要的想法是說,我們,應該讓這一些居民,能夠了解整個公共政策,而且了解以後,自己能夠去參與,自己能夠,去提出自己對社區的一些想法。
[薑麻園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劉盈科]
單打獨鬥,時代已經過去了,你自己比較厲害,沒辦法去生存,一定要參加我們的這個團隊,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們不斷地上課,請專家、學者來上課。
[薑麻園休閒農業區 主委
涂兆榮]
薑麻園休閒農業區,是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家、沒有一個財團來投資,純粹就農民來轉型,轉型以後,年輕人看到有希望,年輕人就會回來。
涂兆榮和劉盈科是社區的老薑,在年輕人回鄉後,他們放手讓這些嫩薑去發揮,退居幕後,從旁輔佐。
[薑麻園休閒農業區 主委
涂兆榮]
老薑呢,要怎麼去讓年輕一輩的嫩薑來發揮,要老的在後面扶持著,年輕人怎麼做對嗎,怎麼做不對嗎,要有一個指導他,讓他去發展。
老薑打好基礎,嫩薑在基礎上繼續努力,只是偶爾兩代間的想法還是會互相挑戰。
[薑麻園發展協會 理事長
劉添俊]
我剛回來開的時候,老一輩的就想說,年輕人在山上開這樣的餐廳、民宿,怎麼會有客人,剛回來那時候,大多是以農業為主,對,餐廳,餐廳、民宿就是副業啦,對啊,現在就反過來,經營了幾年之後,餐廳、民宿是正業。
[薑麻園發展協會 前理事長
謝添燊]
老人家的意見我們要聽,那我們兩代的意見也會有衝突的時候,不過我們大家就會想說,可以用什麼方式讓它可以達到,老人家想說這個想法可以,我們年輕人也可以接受這個想法,兩代的這個意見合起來才是我們前進的力量。
年輕的力量回來了,五年前,老薑把社區協會的工作也全交棒給嫩薑,現在協會裡,從理事長到所有的理監事,全是六、七年級生。
[薑麻園發展協會 理事長
劉添俊]
大家就講好,不要連任,一人當一任,未來十年過後,整個薑麻園全部都是理事長,像我們辦薑麻節的活動,大家就年輕人,老、中、青啦,老薑、嫩薑、小小薑,全部一起帶著來。
在迎親隊伍帶領下,新人穿著客家禮服,頭戴薑花冠、手拿薑捧花,陸續邁入禮堂,薑麻園一年一度的薑麻節,全社區的人都傾全力投入,大家不是只顧自己的產業就好,更積極參與社區事務。
[薑麻園發展協會 前理事長
謝添燊]
為了整個地方的建設、還有整個地方的生活,才會來投入這個社區的行動。
[薑麻園發展協會 理事長
劉添俊]
社區有進步,你在這裡做生意,大家就,客人就會越多,不會說你單打獨鬥,一個點而已,你就點、線、面啊,大家結合一起。
一開始有政府資源挹注,讓農村有了新風貌,但人才是社區的主角,而人的想法更牽動社區發展的方向。像是多元就業的人力,走過社會型方案五年、經濟型方案五年,現在沒了政府金援,協會靠著薑產品的開發、帶領遊客做DIY、導覽解說等,竟也能自給自足,養七個員工,這在台灣來說,更是罕見的案例,但這條路,走了十年。
[薑麻園發展協會 理事長
劉添俊]
我也有想說要再去申請這個,經濟型的開發方案,結果,評審委員他就說,社區申請這麼多年了自己要自主,自主你就要想說怎麼養員工,員工,我們也是照一個公司的,公司的制度啦,給他鼓勵、給他目標。
社造,最重要的是造人,持續有新血的加入,傳承老一輩智慧、接納新時代創意,兩代之間相互尊重學習、凝聚共識,找出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在地文化才得以延續,而社區也才有穩定前進的方向、永續發展的依歸。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 Dec 11 Thu 2014 16:36
414集-社造20年(一) - 找人‧造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