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海岸台東的成功鎮山上,住著一群客家人,他們大多是在日治時代搬遷過去的。當時日本人在那裡成立一間「杉原株式會社」,許多客家人都受雇於此會社,在山上種植雪柑、檸檬、香茅等作物,每年秋冬,山上滿滿都是柑橘,因此大家都稱這裡是「柑仔山」,一、二十年前,開始引進華盛頓品種的「臍橙」種植,因為果實底部有個像肚臍圓點,而有這個可愛的名字,臍橙因為品質好、產量少,價格不錯,一斤可以賣到八十元,有些大的果實一顆就一、二斤了,所以一顆就要價上百元,不過市面卻幾乎看不到,因為,光是宅配就已經供不應求了。一起去柑仔山看這群客家移民的故事湛藍的海水,不斷拍打著岸邊,激起一波波白色浪花,東海岸的美景,就是這樣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這裡是來到台東成功鎮,必遊的著名景點三仙台和八拱橋,但除了這兒和漁港之外,你對成功的認識還有什麼?一輛輛車子,從台11線呼嘯而過,走馬看花的遊客,似乎不會在這裡多做停留,當然也就不會知道,在海的另一頭,沿著海岸山脈走上去,其實蘊藏著一個充滿歷史文化的客家移民故事。
<就五箱20斤的,然後還有這一箱,總共6箱,20斤,拜託你,這個先宅配,這個等一下,還沒,這個五張連在一起的先宅配,因為他明天一定要拿。>
每年十一、二月,來到成功鎮的山上,家家戶戶都是這幅忙碌的景象。
<怎麼那麼快,我想要上去你那裡的。>
剛從園子裡摘下的臍橙,一車車送回來分級、包裝,全家人都得出動,才趕得及應付客戶訂單。
<這樣就不好了,壞掉了,壞掉沒有價錢了,這個已經蟲咬到,你看那麼漂亮,它就是咬這一個。>
[臍橙農
宋濬源]
黑柑啦,火燒柑啦,(這樣還可以賣嗎),可以賣,價錢不好,這種的說更好吃喔,我這個去年像這些平均那麼大的,還賣40元欸,(正常的可以賣多少錢啊),正常的像這樣賣60元,多20元。
<它那個有刻度多少,再調多少這樣,可以量,它有分,這個9.5,再來就8.7,這樣一直量下去。這個不能放那麼快,要慢慢的,快的話就不準了。>
臍橙,是甜橙類中果形最大的,一般柑橘類只有一個子房,但肚臍柑有二個子房,一個正常發育,一個敗育,果實不會肥大,於是就變成了這個小複果,就像是肚臍一樣,所以又稱為肚臍柑,而且切開後還可以發現,肚臍柑是無籽的。
[成功鎮柑桔健康苗場
蕭春連]
肚臍柑沒有花粉,開花的時候你看,所有的柑仔,開花的時候都有黃黃的花粉,我們這個肚臍柑沒有,所以它是自花授粉,所以肚臍柑沒有籽,有的話就是一顆,很少啦,一顆、半顆而已啦。
一顆顆肚臍柑,肚臍花都各異其趣,有的藏在裡面、有的凸出來,每個都像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一樣。
<今年可能雨水很充足,果實很多。裡面有肚臍,這個肚臍柑就是這樣,有一個肚臍,很紅喔。>
[臍橙農
李成忠]
(這小小的也看得到肚臍嗎),有啊,小小的就有了,變大就跟著變大,(套袋是多大的時候就要套了),差不多在九降風前,(九降風前就要套了),東北季風來之前。 (像這個要摘你整棵樹這樣摘,不是摘下來有綠的、有紅的),沒關係,就這樣,這我們如果處理好了,綠的就淘汰不賣了,品質不好的就不要了。
滿園子結實纍纍的臍橙,被稱為是橙中之王,因為它是柑橘裡經濟價值最高的,重的一顆一斤多,就要價上百元。
<大部分我們是上樹啦,(上樹),對,我們都爬上去 就這樣吊著>
[臍橙農
李成忠]
我最好的、現在數量比較少的,賣到(一斤)一百元,像出日本貨一樣,一般就八十元,如果比較不漂亮的,就六十、七十元在賣,一樣都這麼大顆。
[台東縣成功鎮農會
供銷部主任 邱欽聖]
目前成功鎮肚臍柑的產銷班大約有四班,差不多農民有六、七十人,六、七十人在種,發展到現在差不多有20年左右,目前有64甲左右,一年的產量,像今年的產量大約有30萬斤。
台灣目前除了台東之外,台中、南投地區也有部分種植,因為品質好、供不應求,價格一直不錯,因此栽培管理更是馬虎不得。
[柑桔健康苗場
蕭春連]
每一個葉柄這邊的芽點,形成層有過的話,它的水分接得過,它就從這邊長新芽過來,就是我們要的品種,看你要椪柑、年柑、肚臍柑,什麼柑都一樣。
翠綠色的樹苗布滿整間網室,柑仔山上的這間健康苗場,每年都要嫁接、培育六、七千棵臍橙樹苗,用砧木當樹基,育出的樹苗存活率幾乎是100%。
<我們要它的頭而已,這末稍都不要。形成層和形層要黏住,黏得住、黏得密,以後一開始接得到,就比較快發芽。>
[柑桔健康苗場
蕭春連]
我們這個柑橘類,是長期作物,種最快要三年才會結果,盛產、豐產年大概要七、八年後。我們這麼接,第一它樹形會比較漂亮、第二,它產量會比較高,第三品質會比較好,第四它耐病。
臍橙每年農曆十二月開花,到一直要到隔年十月才能收成。鮮嫩多汁、色澤金黃的肚臍柑,最早是由中國傳到葡萄牙再傳巴西,後來廣為流傳是則是在巴西傳到美國之後,台灣則是早在日治時代就引進零星栽培。
[台東縣成功鎮
導覽解說員 宋明燕]
日治時代就是有日本人來檢驗,他們覺得這邊的土質、氣候,還有海拔,非常適合臍橙跟柑橘的種植,其實日本時代,種比較多的是晚侖西亞(橙),後來才開始種臍橙。海岸山脈本身就有石灰質,所以果樹需要的鉀、磷、鈣都有,尤其鎂,鎂肥在這邊是最優勢的,所以在先天上,地質就(很好了),不用放那些化學的肥料。
[柑仔山耆老
宋信源]
這裡土質有檢驗過,哪裡種什麼、哪裡種什麼,他們(日本人)再決定這樣。 (像你當時在這裡是做什麼的),我那時候是技術人員,(技術人員要做哪些事情),技術人員就是雕塑柑樹樹形、種柑仔、剪柑樹枝這些。
日治時代,日本人在此成立「杉原株式會社」,宋信源和大哥宋肇源都是受雇於此會社。
[柑仔山耆老
宋信源]
我十六、七歲那時,一個月有二十幾元,那時候警察才十八元,(那就比警察還要好),還要好,老師也才三十元左右。當時我哥的月俸大約有60元,(他更多喔),他當會計啊。
[台東縣成功鎮
導覽解說員 宋明燕]
杉原產業株式會社跟台灣政府租用1100多甲,實際在這裡種植是90幾甲,柑桔類就29甲,在這個地方,所以現在看上去的,都是種柑仔,所以人家就叫這裡是「柑仔山」
除此之外,為了供應日本戰時所需,山上也種了許多的蓖麻、苧麻、和香茅。而杉原株式會社其實就是豐田汽車的母廠,對面山頭這相思樹下,就是當時會社的遺址。
<(上面的房子沒有了嗎),沒有了,這個要把草斬除掉才知道,剩地基而已,剩地基而已,以前的地基沒有水泥的啊,以前都是柱子的,(阿伯這個上去是哪裡),這上去這裡是以前光復後的事務所,日本時代的,這裡倒了以後,才遷到這裡的。>
台灣光復後,柑仔山土地招標,原本被一個台南人標走,後來才由宋信源的父親、叔叔以及當時的鎮長買下,改為富榮農場。
[柑仔山耆老
宋信源]
(現在這看到的是地基嗎),地基,對,你看這個,日本時代的,屋簷下這些,(什麼東西),屋簷下殘留的柱子,這個不是嗎,屋簷斷掉的柱子,這到這邊,到那裡,那是宿舍,(這是前門那裡嗎?),前門的屋簷下,(前門的屋簷下那裡,這就房子的地基),這房子通到那裡去,這事務所,那邊就房間。
斷垣殘壁中,一堆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奮力冒出,展現著旺盛的生命力,似乎也呼應著,客家人在這座山上,即使艱辛,仍舊勤奮打拚的堅毅精神。當時日本人招徠許多西部移民來到台東種植柑橘,目前山上仍有十幾戶人家以種肚臍柑維生,宋家是從屏東遷過來的南部客代表,另外還有北部客,所以不管是講四縣、還是海陸都能通。
[臍橙農
李成忠]
我就是在小港出生,才搬來這裡,至今差不多有五、六十年了。(所以爸爸那代還是住在苗栗是嗎),對啊,那時候還是,後來是為了焗腦,要做給日本人用,日本侵占台灣的時候,就漸漸的一直搬地方搬到這裡來,剛來這裡也是慢慢的做,就父母二人,還有我剛出生而已,所以白天就去幫別人做(種柑仔),晚上才做自己的(柑仔),買柑苗來種,以前是種晚侖西亞。
殘留的地基,彷彿試圖要用最後一絲力氣,告訴後代人些什麼。成功鎮全盛時期有二萬二千多人,現在只剩一萬六千多人,人口老化、和外移的問題,也正漸漸衝擊著這個小鎮。
[台東縣成功鎮
導覽解說員 宋明燕]
其實柑仔山對我們來說,就像是媽媽一樣,好像一個臍帶把我們生出來,我們這裡沒有工作機會,年輕人現在如果出去了,他就不回來了,我們是出去了又回來,才看到說,原來自己家鄉這麼美。不過我們現在要想辦法就是說,吸引這樣的人回來,不然這片山真的以後會變歷史。柑仔山柑仔山,會被人叫一叫,就變成說好像一個歷史,這是我最擔心的。
海風吹拂,一如往常,臍橙也年年染黃這片山丘,只不過,這個東海岸的小鎮,藏有太多被遺忘的故事,在地人現在努力想喚醒這段歷史,也希望有更多人來到成功鎮,用心體會在地生活、一起來認識這座「柑仔山」。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徐偉文
照片提供 宋明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