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佳平溪客家布袋戲團」,由十幾位平均六十五歲的阿公阿婆組成,他們不曾接觸過布袋戲,也難免覺得記憶力減退、手腳也不如年輕人靈活,但他們每週都會練習,成軍一年多,最近到處公演,他們的戲碼「六堆風雲」,改編自朱一貴事件,講述「六堆」的名稱由來。這個業餘客家布袋戲團,讓人感受到這群阿公阿婆推展客家文化的認真與熱情。南台灣冬日午後,和煦的日光灑落,這天美濃客家文物館前草皮上,一群平均年齡六十五歲的阿公阿婆,七手八腳正在搭舞台。
忙了好一會兒,原來他們是為了要搭布袋戲演出的前台。
「佳平溪客家布袋戲團」正式開演,大樹下坐了不少觀眾,小朋友看得入神,個個笑得樂不可支。
這天在高雄演完下午場,晚上得趕回屏東內埔演出,廟坪前鑼鼓熱鬧開場,鄉親們熱情捧場。
全程客語演出,台下客家鄉親看得津津有味。
[觀眾]
很好看吔,(好看在哪)?表演得很好,很精采。
[觀眾]
以前是有看過(客語布袋戲),但是現在比較少了,很難得。很感動啦,我覺得這個就是,如果要我來(學),我覺得很困難,他們這樣又要召集這麼多人,真的很難得。
「佳平溪客家布袋戲團」,其實是業餘的布袋戲團,由十四位退休的阿公阿婆組成,每週聚集一次練習布袋戲。
團員幾乎每個人都不曾學過布袋戲,操偶時,手指得靈活運用,團員們都大嘆,手指彷彿不是自己的,難以隨心所欲操控。
[佳平溪客家布袋戲團
團員 林富章]
我學這個布袋戲,我第一個就是,選拿這個李直三,李直三是我們六堆的大總理,這樣,開始學的時候就是說,他的動作,就是說他手的動作,有時候不大會,尤其像這樣拿的時候,這個槍會歪掉,所以要這樣,可能是手的問題,可能不夠長,手指不夠長,所以他拿槍的時候會歪一邊。
[佳平溪客家布袋戲團
團員 賴昭喜]
一個是手不聽話,我們平常的手這樣硬邦邦,這手,師傅的手很軟,像裡面演到要脫衣服的時候,這手要縮起來,喔,縮到一個不行,手都快扭到了,還是不太縮得起來。
[佳平溪客家布袋戲團
團員 林炤英]
有時候(師傅)他說,你的手指要放更挺更直些,結果我們又歪了,所以回家就要練習這樣,練了很久才會。
首次公演的劇碼「六堆風雲」,改編自歷史故事,敘述康熙六十年的朱一貴事件,因為朱一貴與杜君英內鬨,朱一貴派兵要脅客家庄歸附,客家庄組織民兵,推舉李直三為大總理,侯觀德為副總理,保鄉衛土,團結擊退朱軍,以布袋戲說出「六堆」的緣由。
[佳平溪客家布袋戲團
團長 劉文雄]
我們佳平溪是一個文化工作協會,我們對客家的布袋戲,一直在南部六堆這些,沒有看到這種團體的演出,所以我們剛好有一個機緣,所以我們就有這個構想說,我們從這出發,請老師傅,來教我們前場、後場,大家用我們佳平溪的會員,大家一起來努力,用客語來發音的布袋戲,用四縣客語發聲。
劇本由內埔國小退休校長賴昭喜編寫,要從史料改寫成劇本,可沒想像中那麼簡單。
[佳平溪客家布袋戲團
團員 賴昭喜]
尤其布袋戲,如果只是一直講話,觀眾會不想看,總是要有武打戲這樣,這樣整個畫面可能看起來很熱鬧的樣子。所以最大的問題就是要找些這樣的東西加進去,加些趣味性進去,這部分很頭痛,這個就是編劇時很麻煩的。
有人說「無樂不成戲」,後場鑼鼓音樂的搭配也相當重要,只不過從小就對布袋戲不感興趣的阿姨們,學起來真的很吃力。
[佳平溪客家布袋戲團
團員 李竹芳]
因為我們對音樂講起來也是有點白痴白痴,白痴白痴,每次都讓老師瞪,又不知道要打哪裡,有時候也是打錯,像剛剛,因為我們是要看鼓,看那個響鼓,響鼓,我們要看那個響鼓,響鼓怎麼打,有在打鼓中間的,兩支的我們就要打,一支的就不用打,反正就是要配合那個。
[佳平溪客家布袋戲團
團員 黃麗貞]
因為我們是第一次學,剛開始不是鼓棒掉嘛,就是跟不上,然後很多節拍,因為那個布袋戲的節拍,我們完全都不懂,不是像,雖然跟學音樂的時候(一樣)有Do、Re、Mi這樣子,可是那個節拍的感覺就是不一樣。
年紀一大把,跑來學布袋戲,記憶力不夠好,手腳也不夠靈活,但指導老師仍不忘給這群,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生們大大的鼓勵。
[後場指導師傅
蘇明元]
他們不是職業團體,他們是業餘的,都是年齡這麼大的,老一輩的學這樣這樣已經算不錯,(算很不錯的),可以到外面這樣演,有膽量出來演算不錯。
[前場指導師傅
蘇明順]
一禮拜一次,你今天教他們,講一講,現在會操偶了,下禮拜來,忘記了,因為他不是學這行,這是一種藝術、技術,有些技術他,有時候連聽都沒聽過,看是看過,但他會注意這些嗎,所以是很有趣啦。
雖然是業餘戲團,但這群社區爺奶,努力認真練習一年多,終於把苦練的成果展現出來,不僅豐富退休生活,也把客家布袋戲文化推展出去。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 Dec 11 Wed 2013 15:22
362集-阿公阿婆布袋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