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是透過印刷方式產生的一種視覺藝術,因為版畫能夠快速複製的特性,在1949年中國政府成立,一直到文革時期,版畫是很重要的傳播載具。台灣發展現代版畫,比起中國早了許多,也更多元化,甚至曾經帶動或影響中國版畫發展,但是自從2008年,深圳在觀瀾客家古聚落成立版畫基地後,中國版畫快速發展,目前正在興建全世界最大的版畫博物館,預計明年落成,未來還要成立深圳版畫藝術學院,從點到線到面地、全面發展,這個單元,我們從版畫和藝術村的發展,來看看深圳如何利用客家古聚落,打造藝術品牌。廖峻立仔細看著剛印出來,一張張的銅版版畫作品,在藝術創作裡有一句話說墨分五彩,即便是同一個顏色,也可以從不同的層次,來看出不同,比如說濃淡深淺。他覺得印出來的顏色,和想像的不同,因此又和技師討論,製版的油墨用色。

紅墨不足,技師再去補調色,直接塗抹上捲軸。一般來說,製作版畫,除了構思創作的版畫家,還有輔助印製的專業技師,這就是版畫與印刷最大的不同點,版畫有更多藝術創作者的主觀和感性層面,再透過理性的工具來完成,而這種印刷的複製性,是有限度的。廖峻立是從台灣去的駐村藝術家,目前也還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攻讀博士。

[駐村版畫家
廖峻立]
跟台灣來講,台灣雖然(發展)快了一點,接觸的藝術環境也比較快一點點,所以說導致我們現在版畫的發展,是更多元化,在台灣的部分是更多元化,學生的創意度也越來越高,那整個相較之下的話,到了中國,到了大陸這邊念書之後發現,他們也有他們的創意性,但是這個創意性,畢竟還是比較,還在啟發當中。

廖峻立在兩岸跑來跑去,很熟悉此間版畫發展的消長。雖然比起油畫和水墨畫等等,版畫在兩岸同樣都是小眾藝術,但是從2008年觀瀾版畫基地發展起來以後,中國版畫,很明顯地,以所謂的「深圳速度」在起飛,近六年來,整個版畫基地,製作了將近六、七萬張的原創版畫,質與量都很驚人。

[駐村版畫家
廖峻立]
這個觀瀾版畫基地這裡,其實他們一直持續也在做,推廣交流,那各個藝術家過來,各國的藝術家來到這,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不同的體驗,那這個環境也好,那讓藝術家可以很安心,安心,放下心來這邊好好地創作,所以說挺不錯的一個地方,那我會選擇來到這裡做創作,也都是因為,這個環境給我可以更,發揮空間更大。

[深圳大學師範學院
院長 鍾曦]
深圳把這個觀瀾當時這個牛湖村,最後打造成這麼一個版畫基地的話,真是不僅僅是對深圳文化的一個提升,對文化品牌的提升,這是對整個中國的版畫,一個是,說遠了吧,對整個全球的版畫,在版畫界裡面,現在是作為一個品牌。

修復觀瀾客家古民居,作為版畫基地第一期工程的核心,從2007年開始,深圳舉辦國際版畫雙年展,從第一屆的五十幾國藝術家,一千多件作品參展,到今年2013年的第四屆,超過八十國四千多件作品參展,可以看出觀瀾版畫基地的影響力。

[深圳市龍華新區文產辦
主任 李康]
當年我們第一屆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就得到了全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兩千多個藝術家的支持,這樣等於說,從學術這個層面,向全世界的版畫藝術家,向全世界的藝術家,宣告我們在南中國的,一個叫觀瀾的地方,有這樣一個版畫藝術交流的平台。

[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
祕書長 宋新忠]
(所以,像這樣的版畫的話,會不會時間愈久,愈值錢?還是它歷史的題材?)這個看什麼,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不同的烙印嘛,那個時代,它可能是最精華的東西,但是到現在這個時候,那就很難說了,看你從欣賞的角度,不一樣。

從毛澤東版畫畫像的歷史地位,多少可以看出中國早年的版畫,它的功能性比藝術性還要強,簡單地分類,中國版畫大概有三種典範:古典的,當代藝術的,和一般性的,在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基於中國紅色革命和政權基礎的需要,版畫可複製,所以有它的傳播效應。但是在改革開放過後,到了80、90年代,中國版畫逐漸和革命需求脫勾,也不再於只關注於小橋流水,甚至希望用一些藝術語言,來表達對社會的關心。

[深圳大學師範學院
院長 鍾曦]
到了90年代中期的話,我就覺得這個,整個中國的版畫就,關注度就越來越大了,而且是這個風格也多樣,從以前我們說單一的木版,以前當然基本上是木版,有少許的銅版啊、石版是吧,基本上就是木版,那麼到了這個時候,因為版畫的這種,它的這種材料吧,隨著科技的發展,因為版畫說實在到了最後,基本上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地出現新的版種。

[觀瀾版畫基地學術展覽部
主任 趙家春]
就拿銅版來說吧,我們在銅版,因為它用的是凹進去的,就印出來,那個刀在那個版上刻一點兒槽,凹進去就印出來,所以叫凹版,木版是凸出來的,刻掉的就印不出來,凸出來的就印得出來。

版畫的製作技術,大致有四種:凹版、凸版、平版與孔版,比如說木版是凸版,石版是平版,而銅版是凹版,從保加利亞來的大學教授迪墨,就是用銅版創作,他也是第一次到中國。

[保加利亞國立藝術學院
教授 迪墨]
我很高興看到這個地方,是很有活力,實際在運作的地方,有很多年輕人會帶著小孩來,討論我們的工藝,看(版畫)工坊,而不只是看展覽而已,對我來說,這很重要,能夠有更多人認識這些創作的工坊。

對這些駐村藝術家來說,在這裡可以看見中國的歷史,文化的衝擊力量,提供了更多創作的刺激元素。

[保加利亞國立藝術學院
教授 迪墨]
在每一個階段,我可以同時看見歷史,以及現代的生活,這對我的創作來說,是很好的,我其中一項作品,就是(古民居)那個碉樓,我從歷史中,把這個碉樓汲取出來,把它放到現代世界中。

[駐村版畫家
石川丘子]
第一次看到這個建築,我嚇了一跳,因為沒想到可以在這麼好的地方,然後在那邊以後,覺得感受到古老的那種中國生活方式,因為跟我們日本的那種建築,完全不一樣的。

石川丘子的技師先捲色,然後上色,在上色的時候,很細心地來回捲動,從日本來的丘子,做的是木版創作,在日本,除了版畫的工作條件不如中國,客家古村的環境,更是吸引她留下來的動力。

[駐村版畫家
石川丘子]
我在日本的時候,做版畫的環境不會很好的,因為那邊貴,所以我來這裡,想做一會兒,待一會兒,然後做版畫,這樣來到這裡,然後來到這裡以後呢,真的環境好,那個旁邊的,自然的樣子也很漂亮。

<請進>

這間老房子,是中國知名版畫家陳玉平的工作室,而這一整區屬於陳氏家族的古村,藝術村是提供作為中國藝術家部落,在版畫基地啟用過後,陳玉平是第一批被邀請進來的版畫家,一路看著這裡,不斷地在成長茁壯。

[中國版畫家
陳玉平]
沒有版畫基地之前,版畫處於一個叫小畫種、小版種,並且收益和國畫相比,和油畫相比,都比不了,沒法比,但是版畫基地建立之前,就搞了這個文博會的分會場,在這裡進行了一個交易會,使大家振奮起來了,給中國的版畫藝術家,一劑強心劑。

[深圳市龍華新區文產辦
主任 李康]
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是一個兼容並包的這樣一個城市,是一個國際化很強的這樣一個城市,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版畫藝術的交流,包括嫁接了這種有幾百年歷史的客家文化,這樣兩者相形益彰地,作為一個文化的一個傳播,作為一個現代都市發展,一個美麗鄉村的這樣的一個傳播。

比對著電腦,一筆一筆專注地畫馬,他是資深油畫師傅吳添財。把文化這個弱項補強,深圳積極推動文化立市,其實不只是在版畫,深圳客家人更多的龍崗區,有一個大芬油畫村,自從改革開放過後,因為有靠近香港的地利之便,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油畫基地,根據批發商調查,在占美國油畫市場60%的中國油畫,大芬油畫就占了其中的80%,像吳添財一樣,大學畢業後投身油畫工作的畫家,在大芬數以千計。

[深圳大芬油畫工作者
吳添財]
油畫,相對(西方)還是起源階段嘛,就是說它價位相對便宜,而國外很多客層也看重這一點,所以說我們,而且我們的畫呢,有很大的潛力,所以得到很大的發揮,所以我們就是在這裡面,努力地進一步,然後提升,他們就給我們源源不斷的訂單,我們這樣的話,就得到兩全其美,雙方都好。


深圳人說,要找什麼畫,來這邊找就對了!在中國改革開放過後,中國油畫也跟著發展起來,在這邊,我們看得到,很專業、畫家級畫出來的畫,也看得到一般比較市場性大眾化的畫,簡單來說,中國的深圳,已經變成了文化創意產業,很重要的地方。

[深圳大學師範學院
院長 鍾曦]
大芬這個現象,其實以前在國內有很多城市有過,他們以前叫「行畫市場」,行畫市場就是拿人家的,一些好的一些圖片,或是什麼,找一些畫師,就是說你給我這個畫五十張那個畫六十張,(畫)完了,你出口到歐洲嘛,歐洲也很多人買不起真正的一些原作,他也需要一些複製品,對不對,但他複製品,他又不希望是印刷出來的。

所謂的「行畫市場」,指的是具有裝飾功能的商品畫,也有人形容是「低端畫」,主要是模仿原創的「高端畫」,近幾年來,大芬藝術村除了有高端畫進駐,還形成了繪畫藝術的產業鏈,無論是版畫還是水墨畫,在大芬,都找得到這些材料。

[深圳大學師範學院
院長 鍾曦]
他不僅僅是賣油畫現在,你比如說,應該說現在中國比較大的這種材料市場,就是繪畫的材料市場,應該你只要到觀瀾去,不只要到這個大芬去,你都能買到,而且各種這個層次的,便宜的貴的,貴的有很多是國外進口的,包括油畫布等等,就非常齊全。

[深圳市龍華新區文產辦
主任 李康]
那麼我們在未來發展規畫當中,我們還要有學術支撐,那就是說,我們要有一個正規的、國際化的,一個這樣的博物館,叫作觀瀾國際版畫博物館。這個館呢,有一萬八千多坪。

[深圳大學師範學院
院長 鍾曦]
按照一個城市來說的話呢,你建市的時間短,而且原來的基礎,按理說在文化上面來講,那肯定是很弱很弱的,基本上談不上有多少文化了,是吧,那在這麼一個城市,走到今天,我覺得這個就是,跟政府這種思維,有直接的關係。

台灣與中國都有客家老聚落,但是兩岸有不一樣的處理模式,對於發展文化的想法也不同,中國大拆大建,固然留下來的是少數,拆掉的更多,但對比藝術產業大刀闊斧地從點到線到面,台灣說了十年的「文創產業」,就算不和人比拚,把握住了什麼機會?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