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台灣越來越時興舉辦「農民市集」,也有人說是「農學市集」,它不只讓生產有機農作物的小農民有了和消費者直接面對面互動的機會,還讓小農民多了個銷售平台,農民們也能在市集中互相交流學習。「竹蜻蜓綠市集」是新竹第一個以自然、健康、在地為訴求的農學市集,上個月在清華大學正式開市,在實現降低「食物碳里程」的理念中,綠市集邀請參與的夥伴都是桃竹苗地區在地的有機小農,或是製作天然食品的小資本廠商,希望能達到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讓人們在市集裡頭產生互信與感動,一起為維護環境、友善土地、培力小農而努力。


湖畔旁、大樹下,伴隨著樂音飄揚,一場生意盎然的綠色市集,在新竹清華大學新鮮開市,這是新竹第一個農學市集。

新竹尖石石磊部落的金曲媽媽,展露天使般的歌聲,部落媽媽們說,她們種的無毒蔬菜,不但健康安全,還有上帝的祝福。




小弟弟大聲吆喝叫賣,小妹妹在旁邊畫起簡易招牌,大人忙著招呼客人,這來自桃園的一家人,全家大小一起在綠市集擺攤,熱情推銷自家農場栽種的有機蔬菜,

[農民
詹錢宣]
我們也希望多一個蔬菜的銷售管道,像現在冬天菜很多,大量生產,現在比較多菜賣不完,現在開始有這個市集,以後就多一個銷售管道,對我們來說有一個滿大的幫助。

農民離開農田,來到市集擺攤,和消費者面對面,回到超級市場出現前,富人情味的買賣方式。從新竹竹東軟橋社區來的農民,直接告訴你自家產品的特別之處,竹東軟橋米可是用廚餘製作的液態肥來耕種,是完全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的健康稻米。

[農民
彭博彥]
竹東軟橋社區本來就是個有機米的社區,生產有機米、有機蔬菜兩種,三年前我和台北劉力學劉老師合作,用液肥做出來的水,看可不可以用在稻米生產上。

[農民
彭欽水]
(耕田用的)液態肥,是用廚餘做的肥料。



一籃一籃新鮮的蔬果,來自新竹五峰鄉白蘭部落,這是農民曾榮貴用秀明自然農法栽種的農產品,一早從部落出發到綠市集擺攤,光是車程就要兩個小時,但能和消費者面對面接觸互動,他覺得一切都很値得。

[農民
曾榮貴]
我這個是用自然農法,沒有農藥,沒有肥料,就用那個種子,因為種子都是自家栽種,我們秀明自然農法規定,也不能買苗,只有傳下來的種子。

[顧客]
我想最大的好處就是顧客買到最健康的食品,然後又不用經過商人中間的剝削,農民也可以收到比較好的收入,消費者更可以保障他的健康。

[顧客]
平常你只能在有機店、超商去買包裝好的,不像現在,這個可以自己拿,看到它是那麼青翠,然後跟他談話,跟種的人談話,你知道他的熱情、他的理想,我覺得那個比食物本身還要讓人感動。

「竹蜻蜓綠市集」提供在地小農一個銷售平台,自產自銷以自然農法耕作、無毒健康的農產品,減少控制與剝削。消費者享受健康環保的綠生活,生產者也能友善地對待家鄉的綠色大地,永續經營。

[竹蜻蜓綠市集團隊
成員 陳曉洋]
現在就是因為全球化的關係,我們在地的小農,他們有機、自然的生產方式,慢慢地會遭到壓縮,那我們想說就是連結在地的桃竹苗這些的小農,然後以自然健康有機的這些方式,在這裡做一個在地的連結,希望打造一個永續的市集。

[竹蜻蜓綠市集
發起人 王俊秀]
讓生產者跟消費者相見,未來,我們會請他們到農田去,也是「當生命遇到生命」,所以我們用「當生命遇到生命」這個主軸來推動綠市集,希望未來台灣的土地因為這樣子而更乾淨,因為這樣子農業不要說一定要釋出,變成其他用途,農業可以繼續留下來。

參與綠市集的夥伴之一羅文蔚,走進溫室菜園,摘下一把一把青菜,準備市集當天擺攤販售要用的食材。園子裡跑來跑去的工作雞,是羅文蔚在菜園裡的好幫手,總在翻土前幫忙吃掉泥土裡的蟲子,農場訴求一樣是天然有機種植,但和一般農民不同的是,羅文蔚並不直接販售這些蔬菜,而是經過烹調加工後,才送到消費者手中。

[農民
羅文蔚]
我們因為菜是自己用,所以我們比較不像別人種菜那麼費工,我們是野放去種的,因為我們自己餐廳用的,比較不怕蟲咬了,會賣相不好,所以我們大部分比較簡單去種,種得出來我們就種。

天然有機的食材,做成生菜沙拉,或者是簡單料理,烹調出食物自然的原味,羅文蔚用最健康的方式做出私房料理,一道道看來可口的菜餚,果然在綠市集裡大受歡迎。

[農民
羅文蔚]
主要有機的東西很需要推廣,要面對面的接觸,才有辦法解釋你的東西和別的市場上的不一樣,一般現在大家的問題是沒辦法和人家對談,因為他們不知道爲什麼要花這麼多錢買這東西,他不知道你的品質、你的種法、你的理念是什麼。

生產者和消費者透過綠市集建立的互動,不僅超越了簡單的交易關係,理念相同的生產者也能互相交流學習。

[農民
彭博彥]
小農大概都是實驗過程比較多,慢慢做出來,有人做了十年、八年,才進入門,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沒有通路,(有市集)一方面可以交流,一方面還可以增加一些通路,創造利潤有多少,我們不在乎,就是讓大家認識說有機市集有這些好處。我覺得還不錯啦。



正在和消費者介紹自家產品的是黃學緯,賣的是有機黃豆製品,豆花、豆漿、豆腐、豆干都有,黃學緯曾經指導台灣農民種植有機黃豆,不過,礙於成本高,農民無法放膽去做,於是他開始研究有機黃豆,沒想到竟一路栽進製作豆腐的世界。台灣目前的黃豆製品,多是使用國外進口的黃豆,雖然黃學緯現在用的也是以進口有機黃豆為主,但他希望讓豆腐店生存下去,進而實現發展台灣自己的有機豆業的理想。他認為透過農學市集,還能讓許多擁有相同理念的人,得以獲得支撐的力量。

[有機黃豆製品業者
黃學緯]
我的東西可以直接交給要吃的人,然後也透過他們,我了解他們吃我的東西是什麼感覺,我覺得市集很重要,農民市集,我覺得誠意很重要,就是說透過市集的型式,讓好的農產品或是好的加工品,好的東西在市集裡面活下來,支持這些做好東西的人繼續做,我覺得這個是蠻重要的。

台灣興辦農學市集的風氣越來越興盛,而這個綠市集裡的攤商,不管是栽種有機蔬果的小農民,或是製作天然加工食品的小資本廠商,全是桃竹苗地區在地生產的,因為除了建立食物買賣的人際互動,綠市集也訴求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減少農產品的運輸里程和食物里程。

[竹蜻蜓綠市集
發起人 王俊秀]
我們目前的食物(很多)都是外國來的嘛,其實我們自己吃自己的食物很少,主權不在了,所以我們用這個的方式來爭取我們的食物主權,讓更多的農夫可以嘗試不同的自然農法,或是對土地友善的農法。

[有機黃豆製品業者
黃學緯]
台灣現在農民市集的氛圍還不是太成熟,所以呢,初期我是蠻熱心參與這樣的市集,希望把這個市集,鼓勵在地小農在地生產的市集,讓它能活得下來,變成一個正常的狀態,消費者也可以透過這個市集買到真正好的食物,小的生產者他也能夠透過市集有一個支撐的力量,讓他能夠繼續持續地做。

新竹第一個農學市集,讓在地有機農友相遇,消費者也不再只處於消費系統的末端,能真正有選擇的自由,選擇對自己好、對農民好,也對土地好的食物。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