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客家人重視宗族觀念,凝聚力強,不過隨著進入工商社會,遷徙到外庄開枝散葉,其實宗族觀念也不免逐漸淡薄,但在苗栗通霄烏眉里卻有一群謝氏宗親相當特別,雖然在地只剩下兩、三戶人家常住,平時悠閒靜謐、人煙罕至,但最近半年,他們重組鼓陣、開三獻禮儀班,每到週末,南從高雄、北至台北,甚至台東的宗親,都有人回來上課,只為了要拾回老祖先留下的傳統文化,來看看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老中青四代人都回老家聚會活動。
夫妻倆緩緩走進菜園,一人拔草,一人採摘當天晚上要烹煮的青菜,小小園子種了各式各樣蔬菜,足以滿足一家人的需求。

[通霄鎮烏眉里 里民
謝民德]
種些自己吃的,高麗菜、芥菜、還有一點花椰菜和蘿蔔,一些菠菜這樣,就自己種自己吃==ns==

不只種菜,還養家禽,謝民德拿著飼料,餵養鴨子去。

[通霄鎮烏眉里 里民
謝民德]
鴨子也有養一些,也是自己吃的,對,沒有賣啦,對,自己是鄉下人,就農家人,養些雞、養些鴨,自己方便啦。

他們住在苗栗通霄的山坳裡,過著自給自足,彷彿桃花源般遠離城市喧囂的生活,這裡沒有霓虹燈,沒有車水馬龍,到這裡,連手機都可能收不到訊號,距離最近的便利商店車程要半小時。

[通霄鎮烏眉里 里民
謝民德]
工業發達,全部年輕人都出去了,剩老人家兩、三個,幾個人,那就,大家在這,有空了就,大家就聚在一起就,泡泡茶、聊聊天,大家就這樣,找點樂子這樣,過日子,對,不然鄉下啊,就這樣而已,還有四處到鄰居家聊天啦==ns==

另一個伙房前,婦人正在鋸木頭,鋸好的木材要拿來生火煮食==ns==

廚房裡大灶冒出茫茫白煙,飄出蘿蔔的清香味,原來正在炊蘿蔔糕。

[通霄鎮烏眉里 里民
鄭瑞蓮]
這是完全純粹手工的,手工的,沒有用機器、沒有用什麼打,就放鹽巴和米漿,和那個,蘿蔔絲,就這樣而已,對。我全部用燒柴的,比較省,瓦斯這麼貴。

他們都是同宗族的親屬,也是目前少數還住在,「不太現代化」山區聚落的謝氏宗親。

[通霄鎮烏眉里 里民
鄭瑞蓮]
現在工業社會,年輕人全部往外發展對不對,對啊,我們這些是,我說我一直是(住在這裡),像我兒子、女兒這些全都在外面,沒有那個(住這)啊,假日才有回來。

[通霄鎮烏眉里 里民
謝民德]
就目前來說,搬出去的很多啦,(以前)住這邊的時候是,很多人,很多人,(大概)幾十戶、幾百戶喔,原先這熱鬧,現在目前是,如果過年回來,喔,幾百個人喔,一、兩百個(人)應該有喔,很多人,很熱鬧喔,平常是剩下老人家,在鄉下工作種田就這樣,年輕人就出去上班了==ns==

位在偏遠山坳裡的謝氏宗親聚落,現在僅剩下兩三戶人口常住,平時悠閒靜謐,人煙罕至,不過最近半年,每到週末假日卻開始有點不一樣==ns==

謝家公廳前,鼓聲震耳欲聾,烏眉里謝姓聚落,中斷了六、七十年的鼓陣,又再度重組。

[謝氏宗親 召集人
謝廷光]
我們的鼓陣,原本我小時候就是說,原來有一個風俗說,一鄰,媽祖生的時候,一鄰要有一個鼓陣,一鄰要有一個鼓陣,像我叔伯現在說,叔叔、伯伯那些,上百歲的人,那時候他,我們就看他,就他們有打(鼓),有這個(鼓陣),原本還用扛的喔。

[鼓陣團長
謝汶成]
我心想說,年輕人全部跑出去了,想一個辦法來把它凝聚,結合大家的,搬出去的宗親、年輕人,把他叫回來,我就想說,欸,不然來組一個鼓陣==ns==

輕鬆一點,輕鬆一點,對,要慢慢地起來,對,好。

謝汶成從旁,指導他才讀國中的姪子打鼓,從基本的節奏和拍子慢慢教起。組鼓陣班大約半年,有慧根的孩子已經打得有模有樣了==ns==

[謝斯富]
小時候就喜歡了吧,因為幼稚園就有打過鼓。

[謝斯婷]
就是剛開始學的時候(比較難)。(為什麼難在哪裡)?就是要記、要背啊==ns==

就這樣謝氏宗親,幾乎每個週末都從外地返回烏眉里老家,希望重新恢復家族的傳統與文化,每每聚會活動,大家無私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人出雞鴨,有人自做月餅,鑼、鼓等樂器也全都自掏腰包購買。

[鼓陣團長
謝汶成]
大家出錢來買一個大鼓、買一個大鑼,花了不少錢,這沒用祭祀公業的錢,我自己,這些大哥去找大家,欸,是不是說,出點錢來,弄一些,弄一個大鼓來這樣,因為這有神明生日,讓它熱鬧起來,才不會這樣,到神明生日(時),每次都要請人,請人,很,很不方便,又很貴。

[謝殷程]
一開始的時候,是我伯伯,就是謝廷光找我說,欸,我們來,這今年的十二月七號有活動,要打鼓的、要三獻禮,問我說有時間嗎,回來,回來交流一下,可以回來學一下,來幫忙一下,我是從小就在這裡出生長大的,所以說我伯伯找我的時候,我覺得說,欸,這很像是我自己的責任一樣,我就說好,你就做,做好啊==ns==

謝家祖先,早年落腳在苗栗通霄烏眉里的山坳,民國四十幾年,因為連年天災,待在山裡難以討生活,才逐漸向外搬遷。

[謝氏宗親 召集人
謝廷光]
原本有一段時間說,(因為)旱災,所以,我那些宗親這些,(就)各散東西,像說(在)高雄,有一族人在那邊,還有,東勢,東勢是說圓墩那邊,也有一房人全部在那邊,還有台東池上,我伯伯、叔叔那些,他們又到那邊,他清明時候也會回來。

[三獻禮禮儀班 班長
謝廷樓]
因為這邊是山坡,丘陵地帶,要討生活不簡單,在八七水災過後,八七水災過後有沒有,這些山區,沒有什麼可以從事,沒什麼生產,再過來民國五十幾年經濟,六十幾年喔,經濟一直發展的時候,這些農民為了生活,才會搬去高雄、台東、花蓮、桃園、台中、南投這方面。

雖然宗親族人各自成家在外縣市發展,不過謝家人不忘本,除了重振聚落鼓陣外,還開了三獻禮禮儀班,學習古禮,好在宗族慶典祭祀中,能按部就班找回正統禮儀。

主祭者三鞠躬,跪。

為了十二月初朱府王爺生,和完福儀式能順利進行,謝氏宗親加緊彩排、走位。

[謝氏宗親 召集人
謝廷光]
這個三獻禮,就斷了六、七十年,依我知道,我小的時候,就有,有這樣的行禮,那時候就是說讀漢書,漢書那時候老師有教,教的(學生),差不多現在也七、八十歲的人,他就有這樣的,原本就有這樣做,我們小時候有看過,所以斷了六、七十年後,年輕人有提起,我們就來做這樣的傳承發揚,讓他年輕人知道。

[三獻禮禮儀班 班長
謝廷樓]
全部的禮俗方面帶回來,帶回來不只是說行三獻禮,還有,我們祭祀的供品,要怎麼擺,要多少個,這有一定的規矩。

獻酒,再獻酒。

不只禮儀,就連供品也都將照古老習俗來製作。

[謝氏宗親 召集人
謝廷光]
有做丁粄、做錢粄、做紅粄,財丁兩旺,還有這個紅粄,就有一個長壽富貴的意思,就是說有一隻烏龜,我們這邊說紅龜粄,是不是,就像這個長壽的意思、財丁兩旺的意思,所以我覺得,這些(年輕人)這麼有心,我就帶著我的宗親,大家來做。

在宗族長老的號召下,年輕人放棄週末休假時間,趕回老家學習古禮。

[謝廷炎]
我們每個禮拜從台中回來,我不是住附近,所以,我覺得說,參與這個是一個榮幸,是一個客家文化的發展,學它(禮儀的時候)是,剛開始不敢開聲,但是到後面了,敢講,這就是一個收穫,另一部分就是說,也是對祖先的一個貢獻。

[謝承志]
因為,很早以前有這樣的習俗,後來因為大家搬出去工作,然後,老一輩的人想說,不希望大家分散出去之後就沒有再連絡,然後就發起這樣的一個活動,然後就,年輕的(人),看到長輩這麼認真,自己也不能,就是置身事外,想要回來幫忙==ns==

謝氏宗親不因在外開枝散葉而影響宗族凝聚力,反倒藉著,重新找回老祖先留下的鼓陣技藝、古老禮數,更加團結一心。

[謝氏宗親 召集人
謝廷光]
我們(宗親)自動自發的精神,公布出去,要參加的人也不勉強,就說,欸,就說這些年輕人,這些要回來,要打(鼓),像我,我覺得我姪子,他小小的就當鼓手,,現在十幾歲而已,讀國中,還有一個博士畢業的謝殷程,他也下去打鼓,他在新竹科學園區那裡上班,他就這麼熱心回來,我不熱心也不行啊。

[謝殷程]
我看到是,覺得說,現在很少說,外面的人像我們家裡這麼團結的,因為我們的(老家)在很裡面,很塞,進來還要二、三十,三十分鐘,這樣進來很不容易,我們在山上,我們自己,我們大家這樣六、日,星期六、日都還可以,可以,聚在一起這樣,可以交流一下,這樣下一輩的人也會知道說,長輩怎麼樣(的人),就比較熟,講起話來不會說,脫節太久這樣。

[鼓陣團長
謝汶成]
真的,這大鼓陣組起來,還有這個,古禮的三獻禮(班)組起來,這凝聚力很好,回來以後有沒有,這些大家叫叔叔的,台北、高雄的,回來就說,唷,那麼久沒見,這年輕人全部都回來了,我自己也,我自己也嚇到呢,唷,怎麼那麼多,以前不曾回來的,也會回來這樣,甚至有些拿拐杖的,拐杖的,他會,也是叫他兒子載著來你知道嗎,對,很遠啊==ns==

隨著個人的遷徙、家族成員的離散成為常態,宗族村落逐漸瓦解,人們對於「根」的意識也被沖淡。通霄烏眉里的謝家人,老、中、青四代人,不管距離有多遠,每週末都回老家,只為重新拾回傳統文化,如此強烈的凝聚力,真是有些難以置信,在宗族觀念日趨淡薄的現代社會,更顯珍貴。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