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大賣場一家家開,但要買豬肉,不少鄉親可能還是比較愛上傳統市場買溫體豬肉,不是冰的,感覺比較「新鮮」,還能捏一下感覺彈性。台灣豬肉有七成是像這樣,在傳統市場以溫體肉方式銷售,不過有專家指出,半夜宰殺,運送到豬肉攤,再到消費者手中,生菌數已經是冷藏肉的一萬倍,比馬桶還髒,安全衛生堪慮。農委會規劃明年年中,要讓傳統市場豬肉攤進入「溫控時代」,建立冷鏈物流系統,也就是豬肉從屠宰、運輸車輛到傳統肉攤都有冷藏設備存放,這對台灣豬肉肉品銷售模式來說是重大變革,事實上,美國一百年前、日本四十年前就已經不食用溫體豬肉了,台灣這晚來的生鮮肉品現代化政策,推得動嗎?豬肉攤商怎麼看?消費者對溫體豬肉的迷思又能破解嗎?來看我們的報導。
要帶一點點油脂,這樣你就要煮梅花肉,好。

要肥、要瘦,想要烹調出怎樣口感的豬肉,只要提出需求,老闆立刻為顧客客製化服務,這是傳統市場獨有的親切感。

[顧 客
詹小姐]
就覺得(傳統市場),這手工(切),我們可以要,有粗有細,你可以(買)你想要的東西,那到超市,它就是用機器切,你看到都是,都是一樣的東西。

許多人喜歡上傳統市場買豬肉,除了人情味外,更因為溫體肉,是消費者心目中最新鮮美味的肉品。

[顧 客
周先生]
你看這個是不是,按下去要有彈起來,有沒有,這個是直接宰完了送過來的,那我本身會煮一點菜,那所以說,我寧願會來傳統市場,他們都會有好料。

不過根據專家實驗,溫體肉在室溫三十度以上放十個小時後,表面生菌數飆高到一千萬,隱藏不少危機。

[台灣農業標準學會 祕書長
廖震元]
從屠宰場一出來的豬,是很乾淨的,那我們講說它的生菌、細菌數是10的四次方,但是等它到了溫體肉(攤),溫體攤的時候,它的細菌數已經是10的七次方了,那這個細菌數是,溫體肉是這個,我們剛剛屠宰出來的這個肉的,超過一千倍以上的髒,一般家庭的馬桶,它的細菌數,只有溫體肉的千分之一。

根據統計,台灣豬肉大約三成走超市冷藏設備銷售,七成是傳統市場豬肉攤賣溫體豬,台灣天氣高溫多濕,豬肉在常溫運輸,實在不符合食品衛生安全的要求,農委會規畫,最快106年年中,傳統市場豬肉攤將進入「溫控時代」,建立冷鏈物流系統,豬肉從屠宰、運輸車輛,到傳統肉攤,都有冷藏設備存放,希望徹底翻轉國人買溫體豬的消費習慣,目前規畫從六都著手做起。

[農委會畜牧處 副處長
王忠恕]
從屠宰、運輸、還有販售,三個地方共同來做,那因此呢,我們在考慮到,從下游的肉攤的一個改革過程之中,必需要讓他先了解,你能夠接受用冷藏而且要有一個臥式的,的這操作的檯面,冷藏的操作檯面,來讓他們來做一個客製化的一個分切的一個工作,那因此呢,我們會以這個一般的公有市場,也就是有室內的公有市場的肉攤為最第一階段的一個,試辦的一個的開始。

近年,改革溫體肉販賣的聲浪四起,事實上早有豬肉攤商自主率先做起,這家位在天母士東市場的豬肉攤,老闆自費八萬元,購入這台比人還高的冷藏展示櫃。

[士東市場豬肉攤商
賴怡雯]
可以接受(冷藏豬肉),因為這邊的消費層次比較高檔,這邊的消費者,他現在都是年輕化,年輕化他OK,可是你中南部的話,他還是一些阿姨,阿姨輩的,他們可能就無法接受,而且中南部的,的市場他們是早市,早上,那我們這邊,士東市場的客群啊,有些是上班族,他下午三、四點之後才來購買,所以他們都能接受,肉品放在冷藏櫃。

[士東市場 自治會長
許桂招]
大家對這衛生方面,當然很注重,所以,在這邊,我們天母推廣這方面的這個冷藏設施,大家是很需要的。

溫度設定在負2度到5度之間,每個月多出三千到四千元的電費,就是為了要維持現宰豬肉肉質的鮮美。年輕世代的消費者可接受冷藏豬肉,但部分老一輩可不買單,老闆只好採取折衷方式,另一邊仍用傳統方式展示肉品。

[士東市場豬肉攤商
賴怡雯]
不敢完全全部都放冷藏櫃,冷藏櫃有些,老一輩的、老一輩阿姨他們還沒辦法接受,對,他們早上來就是要摸在外面的肉品,對,他要去挑選。

[台灣農業標準學會 祕書長
廖震元]
那那個肉呢,三更半夜十點鐘、十一點就屠宰了,放在(豬肉攤)那個地方,放到中午,氣溫這麼高,死了十幾個小時都沒有冰,然後我們再把它買回家冰,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消費習慣。

部分消費者仍深陷溫體肉迷思,加上冷藏設備、電費增加販售成本,自掏腰包添購冷藏設備的豬肉攤業者坦言,要全面推行恐怕有困難。

[士東市場豬肉攤商
吳秀敏]
如果我直接(放櫥窗)這樣子的話,他可以接受,那我就直接這樣子啦,那(如果)你要讓我整個更新的話,那個費用太高,我可能不會考慮,那我們(原來)的客人都會接受我原來的這樣子就好了,我不需要說要配合政府那樣,因為,我們那個,那個設備那麼貴誰要幫我們處理。

[士東市場豬肉攤商
賴怡雯]
考量到成本,因為現在的豬肉都是低價銷售給消費者啦,那你如果電費加進去,勢必你的豬(肉售)價一定要提高嘛,那其實我們市場裡面的豬價跟你外面(傳統攤商)的豬價,其實售價都差不多,所以你,你相對你要再增加成本的話,也要考慮到消費者能不能接受。

成本考量之外,更有攤商搖頭直說,要做到農委會要求的,「檯面全部裝冰櫃」,分切肉品會變得很不方便。

[永春市場豬肉攤商
任女士]
整隻豬下來要解剖的時候,那個(冷藏櫃)框框在,那個豬有的有大有小,你要怎麼擺進去。豬弄好回來的時候,要下的話,比較不方便。

[農委會畜牧處 副處長
王忠恕]
他們一直認為操作不方便,然後這個,他們習慣是跟,跟顧客面對面,所以他中間架在那裡,他會覺得,好像跟顧客之間的一個,有一個隔絕,那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其實,是不是有的是怕電費,省電費啦,等等,保養不易,那那些都是其次的,那我覺得這個,大家目標一致,那這個還是要跟傳統肉攤我們要繼續溝通。

農委會預計用四年時間、九億經費,來推動國產生鮮肉品現代化,然而全台豬肉屠宰場約六十多場,運送豬隻屠體的車輛約八百輛,全台傳統豬肉攤約一萬兩千多攤,管理單位又分屬農委會防檢局、衛福部、經濟部,整個豬肉銷售溫控物流要完整串聯起來,並不簡單。

[農委會畜牧處 副處長
王忠恕]
那冷鏈呢,它必須從屠宰端、到運輸、到最後到肉攤,它要都要有冷藏的一個設施,才維持它最好的一個,豬肉的一個品質,那農委會也開始規畫,要把傳統市場,它的一個的販售體系呢納入冷鏈的一個範圍,當然這裡面牽涉到一個消費習慣,還有這一個整個運輸過程的一個,傳統性的一個改革。

重大變革挑戰不少,在肉品風味與衛生安全之間,農委會希望能夠找到平衡點,正找學者研究最適切的生鮮豬肉溫控條件。

[農委會畜牧處 副處長
王忠恕]
要兼顧(風味與衛生安全)兩者,是不是現階段常溫的一個運送,跟維持三到七度C的冷藏運送中間是不是有一個可以大家接受的,的溫度,那現在我農委會也請相關的一個肉品的專家來做研究,透過研究告訴我們,最適切的溫度是多少,是不是可以提高一點,到十幾度,就可能可以,可以兼顧到兩者,那這個是未來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宜蘭大學生技與動物科科學系 教授
林榮信]
(日本研究)在一個好的條件底下,冷藏溫度底下,那包裝良好這樣,那不要有太高的這種生菌數,那這個時候,你冰個三、四天、四五天,它一樣可以跟,你溫度比較高的,我們講說溫體豬的口感是可以一樣的,那這個就是一個,那個它本身蛋白酶的作用,就所謂熟成的作用==ns==

其實國內有肉品商早在二十年前就建置完整的冷鏈系統。預冷室裡吊掛著前一晚宰殺的豬隻,為了避免微生物滋長,這些體溫高達37度、38度的屠體,立刻被送進預冷室,降溫到5度左右,然後才能夠進行分切==ns==

工作人員動作迅速,敏捷劃下一刀,分切場裡分成三線,分工明確,依前、中、後區段,分別處理,前腿、背脊跟後腿,從分切到包裝,全在15度C以下的空間裡完成,而且過程中工作人員一刻鬆懈不得,馬不停蹄與時間賽跑,就是要讓細菌滋生機率降到零。

[肉品商廠務課 課長
譚兆祥]
因為我們要注意肉品的溫度,基本上我們是,要在肉品那個後腿的中心溫度到5度C以下開始分切,還要保持在,分切的時候保持在7度以下,所以說我們從預冷室推出來開始分切,第一刀下去,到最後面包裝、打包,大概平均一頭豬在十分鐘以內要處理完成。

[肉品商 董事長
陳國訓]
這個豬殺好這個溫度也大約差不多有38度,所以它那個生菌數,最起碼一個小時是繁殖一倍的,這個冷藏豬肉呢,我們是把它降到5度C以內,才來做分切,還有這個分切的空間,都控制在15度以下,所以這個生菌數,最起碼應該不會,一天才會繁殖一倍,所以這樣,這個生菌數比就不會超標,又加上,這個冷藏豬肉呢,這個不管是那個屠宰、這個預冷降溫啊,或是那個運輸的貨車,都是有這個,這個冷藏的設備,所以這樣,(才)有辦法保持這個豬肉這個生鮮度。

身為國內電宰豬肉商龍頭,陳國訓二十年前就大手筆砸兩億元建置冷鏈設備,拚出冷藏、冷凍豬市占率三成的好成績,在台灣共有兩千多家客戶,食安把關不得不繃緊神經,事實上冷鏈保存肉品的重要性,陳國訓三十年前就發現了。

[肉品商 董事長
陳國訓]
這個(豬肉冷鏈系統)政策是對的,但是,有一些,年紀比較大一點的,所以還是喜歡買這個溫體豬肉,所以推起來,推廣起來比較困難點,年輕人現在這個有到國外去,觀摩過,那當然,回來他們買東西,通常都會到那個肉品專賣店或是到超市去買豬肉,所以也比較容易。所以雖然推廣起來很困難,但是我相信方向是正確的。

[台灣農業標準學會 祕書長
廖震元]
消費者有沒有從小好好受到食品安全的教育,對食材的認識,這個部分是,政府其實可以從教育去努力的,那不然的話,現在在教育消費者的是什麼人,是肉攤的老闆,他對於這個食品安全部分的這個知識到底有到哪裡,我想這個也是我們值得去考慮,所以為什麼消費者會一直搞不清楚這個狀況。

對於偏好溫體豬的消費者來說,短時間內要改變這項喜好與習慣,並不容易,但年輕世代對冷藏肉品的接受度高,隨著時代趨勢,觀念正慢慢扭轉,加上政府政策推行,溫體豬未來走入歷史,只是遲早。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