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做大、小提琴、吉他等木製樂器的余榮華,是台灣少見的手工製琴師。國中畢業後,他當了八年的木工和雕刻學徒,奠定深厚基礎,不料,卻遇到傳統產業外移的年代,於是他改做樂器,三十年來,做了七、八百把的琴,還研發用台灣孟宗竹來製琴。而他的每把琴或吉他上,都鑲了一個代表台灣的蝴蝶標誌,他說,要讓蝴蝶隨著他的琴,在世界各地飛舞。指尖在弦上滑動,一個個音符流洩而出。余榮華不僅愛琴,更愛製琴

[製琴師
余榮華]
我現在在刻小提琴後面那塊板子,叫做背板,這木頭,它的形出來了,就要鉋薄,弧度要鉋順來。

光是一塊背板就要鉋上一天半,慢工出細活,完全急不得



眼前這些大提琴、小提琴、吉他等等,全是余榮華做的,優美的曲線展現十足藝術氣息。為了做一把好琴,余榮華的工具房裡,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工具齊備,單是刻刀就有幾十把。

[製琴師
余榮華]
我這刀是刻小提琴的琴頭用的,它刻具就刀的部分,有平的,有圓的,有大有小,這是刀子,還有做面板的鉋刀,鉋刀是圓的,像這個工具很特殊一般國內買不到,要去外國訂做才有。這是做琴的面板和背板用的,小鉋刀,這是小鉋刀,工具很多種,有的買不到的刀子就自己做

不僅如此,就連弦,也是自己做的。

[製琴師
余榮華]
現在我在做小提琴的弦,這個要注意弦的長度、厚度和它彈性,三種都要注意,(是不是說很難做),不好做,我做這個失敗率很高,(怎麼說),因為這個不是機器做的全是手工,手只要稍微不穩就失敗了。這個要轉兩千次,一次壞掉就全毀了。

余榮華的每把琴上頭都鑲有蝴蝶標記,他說,這是代表台灣的符號。

[製琴師
余榮華]
賣到國外去有一個台灣的商標,我覺得很好,我開始不是想蝴蝶,很多其他的,像地瓜啦,什麼東西都有想過,很多,不過我覺得,還是蝴蝶最漂亮,因為台灣是蝴蝶王國,我就永久用蝴蝶當作我的標誌這樣。

國中畢業後,當了八年木工和雕刻學徒,當兵回來依然從事這行,不過卻遇到傳統產業外移的年代,余榮華於是改做樂器,這難度更高的領域,對他來說卻不成問題。

[製琴師
余榮華]
我做木工的時候,就開始學吉他了,學琴,有時候自己也玩琴,所以轉換(換)過來覺得不會很難,因為做大提琴、小提琴、吉他,它也要有木工跟雕刻的基礎。

做到現在三十年了,其實他也曾覺得沒意思,離開了兩、三年,也曾到東南亞、香港等地教人製琴,四、五年前,又漸漸將重心移回台灣,現在他還有二十多把琴在世界各地巡迴展覽,讓蝴蝶隨著他的琴在全球飛舞。尤其他用台灣孟宗竹做的琴更是風靡歐洲。

[製琴師
余榮華]
這把二分之一的大提琴,整把都是台灣的竹子做的,台灣竹子,一般沒有人這樣做,會用竹子做,為什麼會用竹子做,因為竹子是全世界很環保的材料,竹子兩年就要整理一次,它不像樹要幾百年才能砍,照這把的大小用木頭做,差不多要四、五百年的樹木才可以做,所以砍一棵樹就少一棵,竹子不會,永遠都有得砍。所以竹製樂器,以後會變成一種潮流


今年,余榮華還完成了一把,高520公分,全世界最大的提琴,集合世界五大洲的木頭,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做好,而且還能彈奏。

[製琴師
余榮華]
這有非洲的紅櫸木,還有歐洲的楓木,還有中南美洲的玫瑰木,有印度的紫檀,還有北美的南木,台灣的竹子,孟宗竹也有,台灣的漂流木,做這把琴,材料來源比較辛苦,木材要大要長,不好找,材料邊做邊找這樣。


光是材料就花了五十萬,製作過程,更是一大挑戰。

[製琴師
余榮華]
做的時候,有的太大支,黏的時候也失敗很多次,我想一輩子製琴做那麼久,想做一把對自己有紀念的琴這樣,就做大琴,自己有紀念性

製琴三十年來,做了七、八百把的琴,台灣愛琴人不少,卻缺乏手工製琴人才,余榮華對此頗感憂心。

[製琴師
余榮華]
(台灣有)99%的琴都是中國大陸做的,我覺得台灣琴的市場,很多人彈、很多人玩,吉他、小提琴、大提琴,甚至現在連曼陀鈴也很多人彈,我覺得台灣這塊市場任它荒廢掉很可惜,很可惜,我現在就是說一直有在教人做,一直教人做學生就會一直傳出去,傳出去之後它的產量就會越來越大。

余榮華計畫,兩、三年後,要開一間製琴學校,將手藝傳續下去,開拓台灣手工琴的市場,讓蝴蝶隨著音符繼續飛舞,讓更多優美的樂音,來自台灣。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