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崎鄉鹿滿社區居民一半以上是客家人,不過語言被同化,他們成了福佬客。鹿滿早期菸葉產業興盛,曾是嘉義重要的產地,阿里山鐵路也經過這裡,設有鹿滿車站,雖然現在已經不停靠,但木造車站很有韻味,引人駐足。鹿滿社區的客家鄉親,現在努力將社區裡豐厚的文化資產重新包裝,盼望將其轉換為觀光資源,為家鄉帶來旅遊新風貌。綠油油一大片的菸田裡,菸農正忙著除去多餘的腋芽,好讓養分都留在菸葉上。竹崎鄉鹿滿社區早期菸葉產業興盛,是嘉義重要的菸草產地。

[鹿滿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林添居]
(興盛時期)大約兩三百甲(菸田),因為我們這邊有一個輔導區,就是表示我們這邊種菸比較集中。在我們社區裡面呢,如果一般有農地的人呢,差不多有占七、八成(種菸)。

早期菸草輝煌年代,菸農拚命種菸,也拚命買地。

[鹿滿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林添居]
民國五、六十年的時候,種一甲地的這個菸葉,它的收成如果,平均他所繳出的那個等級約三等,差不多一斤,台幣十四、五元的時候呢,就可以買一分地的農地。

不過隨著時空變化,加上2002年台灣加入WTO,菸葉逐漸走向沒落,如今在鹿滿種兩甲多菸田已經算是大戶,許茂忠就是其中之一,他種菸將近半世紀,講起菸葉,話匣子停不了。

[鹿滿社區菸農
許茂忠]
(菸葉)種的時候要趕工,一天要種多少,要趕著種下去,如果你比較晚種,菸葉成長就比較慢,我們的菸葉都,國曆的十月初在種最好。超過十月,雙十節過後就,寒流來都不會長大,太慢了,長不大==ns==

從日治時代就發展的菸葉產業,在鹿滿留下許多菸樓,可惜多半頹圮或改建,今年初「鹿滿客家文化菸樓」整建完成,裡頭陳設菸草產製流程,呈現菸葉文化的歷史記憶。

這個大阪窯呢,就是在民國三十七、八年的時候,從日本,他們那個大阪的地方引進的模式,所以它是建造專門來烤菸葉的這種。

國小學童來菸樓參觀,社區總幹事詳細介紹,在地曾經興盛一時的菸葉產業。

把菸葉的水分排掉以後,我們就慢慢把它,乾燥以後就像你們後面看到這個菸葉,後面就是乾燥的菸葉。

小朋友們聽得興致盎然,甚至有人從小家裡種菸,有過實作經驗。

[鹿滿國小學生
林哲駿]
我小時候八歲我家有種菸葉,我有幫忙夾過。我夾菸葉的時候,手會黑黑的,黏黏的。

[鹿滿國小學生
周育玟]
裡面就覺得那個做菸葉就覺得很特別,尤其是那挑葉子的時候感覺很有趣==ns==

鹿滿社區這個小農村,一半以上是客家人,雖然語言被河洛人同化,不過村子裡供奉客家守護神的,三山國王廟,依舊香火鼎盛==ns==

[鹿滿社區發展協會 常務監事
劉興賓]
本地方那個姓許的人家,從那個廣東潮州搬遷來台的時候,遷台的時候,就是那時候把祂(三山國王)奉請過來的。到現在已經有兩百五十多年的歷史,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三山國王廟,因為這個三山國王就是都是客家人在崇拜。

[鹿滿社區菸農
許茂忠]
我祖先是客家,後代都不會講了,嗯。(為什麼我們這邊後代都不會講了)?後代就是,現在講閩南語習慣了,然後不會講客家話了。

[鹿滿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林添居]
(客家人遷入)應該有分成兩個梯次,第一個梯次差不多在清朝末年,那個時候有,第一個梯次他們有過來,那最後呢,聽說阿里山鐵路那個重建的時候呢,整建的時候呢,也有一批那個工人過來==ns==

鹿滿車站,是阿里山線鐵道的其中一站,早年小火車,曾經是竹崎鄉民對外重要的交通工具,後來公路交通日益發達,鐵路日漸沒落,小火車不再於鹿滿車站停靠,車站甚至一度面臨被拆除的命運。

[鹿滿社區發展協會 常務監事
劉興賓]
車站不停靠就是(民國)七十三年以後,七十三、四年大概那些年都沒有乘客了嘛,都,被阿里山公路開通以後,那乘客都坐遊覽車上山去,這就沒有在停靠了,沒有在停靠,尤其這個車站呢,已經破爛不堪了,到民國九十年,就把它原貌復建。

原貌修建的鹿滿車站,保留著木造的建築樣貌,充滿歷史韻味,加上一旁的鹿滿客家文化菸樓,豐富的文化資產,吸引外地遊客造訪。

[鹿滿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貴忠]
所有我們以前,日本時代到現在,我們,這邊生活上都種菸,種菸我這個就是菸樓,這菸樓的部分,我現在我有設計說,這個菸樓,它的特色在哪、來源,和做個小書包,來到我們這邊我們有那些東西,可以讓人家看,可以讓人買。

[鹿滿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林添居]
把產業跟文化重新再包裝,重新再建立。經過加工產業包裝以後,讓它有新的那個形象,延續下去這樣。

鹿滿客家文化菸樓,留存當地菸草文化的歷史;木造鹿滿車站日式風情引人駐足,雖然它們都已喪失原本的功能,不過社區居民盼望憑藉他們豐厚的歷史文化,將其轉化為觀光資本,為鹿滿村帶來新風貌。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