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看畫,一般要去藝廊或美術館等展場,但行動藝術家李銘盛卻突發奇想,要讓鄉親在家中就能欣賞藝術品,他提出「向民眾借一百面牆」的展覽計畫,免費出借畫作,掛在民眾家中或公司行號,如此一來,畫與人的關係不同了,人與人的互動也不同了。藝術家李銘盛,在畫好的作品上漆上一層保護漆,好讓作品日後不易變質,李銘盛這一系列「酷山水」作品,以豐富多元的色彩,呈現山水、山林的變化。而這幅畫更是運用光線角度的不同,讓畫作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

[藝術家
李銘盛]
這個作品你看起來,從這邊看,就像太陽光,太陽光直接照射到我們的眼睛一樣,看不到圖像,看不到圖像,然後我們慢慢地,太陽變化時,現在我當成是太陽是一雙眼睛時,慢慢走過來時,畫圖圖像慢慢就有變化了就出現了,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清楚。到這邊的時候,正面這邊的時候就看到圖像,很漂亮

畫作只是半成品,李銘盛還會再添加小物件達畫龍點睛之效,只見他仔細釘上同色系木板,在適當的位置擺上汽車、陶瓷、佛像的模型,遠觀就像是開著車徜徉在山林間,增添不少趣味意境。

[藝術家
李銘盛]
我用了一個骨董的陶瓷,那裡面呢,有一對老人在談話,在拿一個樂器,就是比如說二弦或什麼的,在那邊聊天一樣,就像他們在湖泊旁邊在那邊聊天,在那邊用音樂交流,再利用一個跑車,就是那個跑車是很炫的顏色,就好像和現代的人就,古代的人和現代的東西產生一種衝突的感受。

不同於一般藝術作品放在藝廊或美術館裡展覽,李銘盛希望讓藝術品更親近民眾,於是他向民眾「借牆展覽」,期盼走進一百個市井小民的家中,或是擺放在公司企業的牆面上,讓藝術不再遙不可及。

[藝術家
李銘盛]
就像我們去美術館,或者是文化中心,或是畫廊,去看展覽時,離開那邊,離開現場後,你就感覺和那作品沒什麼關係一樣,(我把我的)那個畫掛在你家裡,你可以慢慢的欣賞,久了就有感情,你就會慢慢的進去(作品)裡面,你就跟它有交流,你跟它有交流就等於你和藝術家有交流

醫院看診室前,坐滿等著就醫的病人,牆上掛著的畫作,似乎能撫慰病人焦急不安的心情,為他們帶來平靜。

[藝術家
李銘盛]
一張綠色的有觀音,為什麼用綠色的,因為綠色裡面帶有一點光線,觀音就是希望我們大家平安,綠色裡帶有一點太陽光的顏色,就是希望大家歡喜,有精神,另外一張作品是藍色的,藍色的就希望大家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用兩張作品來互相呼應這樣。

因為認同李銘盛的藝術理念,醫院牆面上掛了兩幅畫作,搖身一變成了小小展場,讓往來的病人和醫生,都能在不經意間感受藝術的薰陶。

[弘大醫院
副院長 張春雄]
這麼好的作品,為什麼一定要放在美術館那個展覽的場所,那他(李銘盛)想了一個想法就是說,藝術方面的東西最重要是美學的教育,教育很重要,所以他就想說,是不是將這樣的作品放在私人機構裡面,或是他家裡頭,那有沒有什麼樣的作用就是一個,把它推及到這個社會裡面,那不管是經意的或是不經意的,經過的人可以看這很漂亮的作品。

美術教室裡,老師指導孩子畫畫的訣竅,就在孩子往來頻繁的客廳,也掛上兩幅李銘盛的作品,來上美術課的孩子都不免對畫作感到好奇。

[借牆展覽民眾
黃立安]
每個學生來都會問這句話,他說老師這在畫什麼呢,他們第一當然是,我的這張圖裡頭有車子,小孩子對車子會有很興趣,我跟他說,這是酷山水,這車子是開到山林裡面,另外一個紅色的,它是一個警示作用,就是現在環境的問題,它就是做一個對話、對應,所以這就是機會教育,我覺得很好。

[美術課學生
劉子逸]
就是這個畫就是暈染的效果,然後做成紅色的,就是跟另外一幅不一樣,紅色可能就代表一個,大自然受到污染的警訊。

[美術課學生
何予如]
森林這樣一片綠綠的,不像城市喧鬧的那種感覺,就覺得很清新,然後旁邊有一台車子,就可以顯現整幅畫的點綴。

身為美術老師的黃立安說,除了給孩子機會教育之外,在這樣的過程中,藝術的對話令他感動。

[借牆展覽民眾
黃立安]
他(李銘盛)畫這張圖,他除了畫之外,他還有行動藝術,就是把這圖在掛的,掛的過程裡頭,他變成是一種很好的行為藝術,也叫做過程藝術,他在掛的同時,和屋主、和每個人的客廳都有一個互動,在這之間,他就有一個,人和人之間的一種藝術的對話

一般民眾住家的客廳也是展場之一,掛上了畫作,開始有朋友特地到家裡欣賞,因為一幅畫竟意想不到增進了人際互動。

[借牆展覽民眾
謝采縈]
我覺得說這活動有一種能夠凝聚人跟人之間的感情,因為現在人的互動是比較少,那藉由一幅畫,可以說我到你家看或是你到我家看,甚至說我還跑到弘大醫院去看,不然如果不是要看病或是看病人,大概也不會去那邊吧,所以這真的是促進人跟人之間的互動。

[藝術家
李銘盛]
今天這樣做,雖然說沒有一百面牆,但是苗栗這裡大概有二十幾個,慢慢的他們有增加了,他們又會帶給朋友,朋友又會想要帶給朋友這樣,所以這個是另外一種,把藝術去和一般的民眾接觸的方式

不必買門票,沒有時間壓力,可以慢慢欣賞藝術品,李銘盛化整為零的另類展覽,讓展覽更人性化與生活化,也讓藝術品與觀賞者更加親近。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