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銅鑼鄉119縣道,週末往往有大量人潮到客家大院參觀遊玩,但也有少部分的人,順著縣道進到更深山,到銅鑼有機農民市集,尋找天然有機的蔬果美食。這群農民也希望以市集為起點,將119縣道變成有機生產廊道。陰雨濛濛,人煙稀少的苗栗銅鑼山區更顯冷寂,幾面亮眼的「有機農民市集」旗幟,隨風擺動,轎車呼嘯而來。陣陣的吆喝聲,則讓這個窮鄉僻野多了點生氣




蔬果從菜攤上拿起來洗一洗就可以吃,農民展現出無比的自信,銅鑼假日有機農民市集,就是要讓有機農和消費者面對面,讓消費者有機會認識生產者。

[苗栗縣有機農業產銷合作社
理事長 沈俊良]
農民市集當時的成立就是為了照顧這些農夫,免於他們受到這個所謂中間商的一個剝削,那所以說我們創立這個市集最主要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將他們辛苦的一個東西,在這個市集裡面,可以直接銷售給這些消費族群。那也在這個平台裡面,建立一個互信互賴的一個機制。

[顧客
張秀甘]
來這邊我發現可以和農夫面對面講話,我覺得很好,你可以問他們說,你這個菜是怎樣種出來的,你怎麼會想種有機這些東西,我覺得他們的精神我很感佩,很感佩,所以我會喜歡來這邊。

不同於大部分設在都市的農民市集,銅鑼有機農民市集,在銅鑼到三義119縣道旁,也因此,會來這個市集的消費者,幾乎都是熟門熟路的老主顧。

[顧客
楊光甫]
我們每個禮拜都固定來這裡買菜,我們每天的青菜都是在這邊買的。

[有機農
林煜弘]
因為那條線剛好是客家大院到三義的一個,119縣道那邊,其實它是一個中間點,也是很好的地方,可以帶動那邊社區的發展,但是我們買有機的客戶群不是說一般的客戶,他是很特定的族群,他來了不會說,反正他來過一次他以後就會很固定的來。

由於位於較偏僻的山區,即便是假日來逛市集的消費者也不多,因此,市集常常要辦活動打響名聲,不過不設在人口集中的區域,就是希望農民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建立面對消費者的信心。

[苗栗縣有機農業產銷合作社
理事長 沈俊良]
我們當時在選擇(設)市集的時候,也有考慮到這個外面的這些觀光景點的地區,但是後來我們發現說,其實這些農民他們還沒有準備好,當我們把這些農民,把這個市集放在觀光地區的話,其實他們承受的壓力反而會更大,那所以說因為這個考量,我們就把它(市集)移到我們這個農場附近。

[有機農
林煜弘]
現在你自己要去行銷,你的東西好不好,你要和他介紹得很清楚,這根玉米,它的養分在哪邊,又不能逾越到衛生署的規定,你不可以和他講這有什麼療效,我們又要讓人瞭解說,我的玉米有什麼成分,大部分要說讓他瞭解,所以現在我說,要做一個專業的有機農民真的不容易,你想要單純,就是假設說如果沒有很好的平台這些,幫忙我們,真的,如果單打獨鬥真的很辛苦。



[有機農
謝續緣]
有些農夫來講,雖然來一年了,可是他表達就是,也不會就是滔滔不絕,他只會靦腆的笑說,吃了我的菜就知道好在哪裡了,他也不會去過度的一個就是,去講他的菜有多好多好,那反而就是隔壁的農夫就會幫他賣菜,然後自己,他們自己還是會不好意思,來稱讚自己的(菜)好在哪個地方。

也由於是相對熟悉的環境,許多有機農不僅僅可以從容的介紹,有時還可以分享有機種植的酸甜苦辣。



[有機農
林煜弘]
我們會和他互相溝通,我們種植,有些人他會有興趣會種這些東西,想要種這種,他會想問一些專業技術,那我們就和大家分享,這和傳統市集不一樣,傳統市集,我今天買一個高麗菜買完就走,漂亮嗎?有蟲嗎?有藥嗎?問一問就走了。

這個有機農民市集即便已經成立一年多,有些農民還是很害羞,還好消費者可以試吃外,如果對農民的生產環境有興趣,馬上可以就近到農場看看。

[顧客
張秀甘]
因為我有參觀過他們的農場,參觀過他們的農場我知道他們對於土地,他們對於土地,他們是以改良這個土地為主,不是說我一定要出產這個菜這些,我要如何把菜種得多漂亮

[苗栗縣新盛有機村發展協會
總幹事 曹多柔]
大部分的市集都是到都市區,那我們千里迢迢要把菜送過去,然後如果賣不完又要帶回來,可是有辦法叫人家來我們的村莊買菜嗎?我們就想辦法就說,那大家就想弄一個市集,他要買菜,他想要看菜長在哪裡,馬上就帶到菜園可以看得到,那這樣子對消費者可以很安心

[苗栗縣有機農業產銷合作社
理事長 沈俊良]
我們當然希望來的這些客群,他可以真正的去親近這個土地,親近這個環境,可以聽聽鳥的聲音,可以看看有機的農田,然後在當他有這個的一個心的時候,他們會更願意去支持這些有機農民。

也因為消費者來到市集就是來到產地,對好山好水更加認識,也更有感情;愛土地的人多了,對農業的看法改變了,願意返鄉耕種的人也就會增加。

[有機農民市集
創辦人 李旭清]
如果我們在當地發展這樣的一個市集的話,也可以帶動一些,可能是家人,可能是親戚朋友他們回來,回來的話對我們(這邊)有一些,良性的刺激,怎麼說呢,這裡這麼美,好山好水,那農田荒蕪著,其實農業是我們的根本,土地是我們的母親,那我們這樣的讓它荒蕪的話其實是對不起祖先的

[有機農
林煜弘]
還沒種、翻土的時候就趕下去吃,牠會把蟲吃掉很多,等到玉米有這麼高(以後)才又可以再放一些,因為這麼高的時候苗會被吃掉。

把雞寮裡的雞放出來,讓牠們滿山滿谷的奔跑覓食,這是有機農林煜弘,每次到農場工作時的第一件事,畢竟雞吃掉一些害蟲,讓崇尚自然農法的他可以多一點收成。

[有機農
林煜弘]
我們這就是說,有辦法用自然農法,因為自然農法就是說我們客家人講的天生天養,其實客家人講天生天養是滿尊敬大自然的,尊重萬物,天生天養就是天生萬物皆有所養的意思,原本耕種的方式他就完全是平衡。

原本是職業軍人的他,三年前回到故鄉,接下這個已經休耕了十幾二十年的荒地,辛苦闢成三甲多的有機菜園,但有機耕種的新手,要先面對的課題就是收成不好。



而同鄉的有機農張碧珠,即便採用設施種植,大大地隔離了蟲害,還是要天天蹲在菜園裡抓蟲,但對氣候、疾病非常敏感的有機耕種,還是常常讓她出現零收成。

[有機農
張碧珠]
變成說它的產量你拿捏不到啦,比如說像這個我今天看到很漂亮,我大約哪時可以摘了,過一個星期或後天可以摘了,到後天下雨,像那個下雨,你看一下雨,連下兩天雨,那葉子就變黃色的,那就有病了

返鄉從事有機種植已經有十幾年的張世春,可說是苗栗有機耕種元老級的人物,像他有這麼豐富經驗的農民,也曾遇過,三分地一年收成不到一千斤的芋頭,遠比慣行農法,動則每分地收三千到五千斤少了許多。

[有機農
張世春]
人家說的賣相,賣相不好,人家不要,像這個,像這個就一直爛了,像這個就開始爛了,再一個星期就爛到這了

也因此,對辛苦種植出來的農作物格外珍惜,希望消費者能真正理解有機農的辛苦。

[有機農
林煜弘]
所以我一直建議(我)有些朋友說,你最好來我們農場來體驗,你實際下來做,你會覺得這價錢是不是合理

做有機得花好幾倍的心力,賣價卻不一定成正比,此外也因為有機農需要待在園裡的時間太多,就算有了農民市集這個平台,也無法天天去擺攤,甚至每週只能去一次。

[有機農
張碧珠]
這個農場是一人農場,我本身要種菜,要管理菜(園),沒有時間去賣,像你說有機的,拿到傳統市場,你賣不下,因為價錢的問題,你如果賣和傳統市場這麼便宜,你沒工錢,根本划不來。

[有機農
張世春]
那就是一星期去一次而已,以前是兩天,我說兩天不可以,我一星期讓你分走兩天,我田裡面不用做了。

對有機農來說,自產自銷實在太難了,因為沒時間與人力擺攤,即便透過通路商販售,價格不到零售價的一半,大部分的有機農還是不得不放棄某些利潤。

[有機農
張世春]
我全部都給通路(商)去賣,因為通路(商)他和我收去,他會去包裝,包裝給有機店,給有機店賣,我就負責生產,我把品質顧好來,我們該甜的就要甜,該脆的就要脆,像芋頭就要有粉,水水的就沒人要了。

還好由於目前有機市場大部分採取均價,雖然通路價格較低,但相對穩定。然而,當大豐收時,有機農就會面臨比一般農民更大的困擾,畢竟有機市場有限。

[有機農
林煜弘]
一下子量太大,怕市場無法消化,沒辦法消化,我們這些東西如果出到慣行市場,我們如果賣傳統市場去,你像剛看到我的高麗菜,你到傳統市場誰會買,看到講難聽點,到那邊被挑掉的就比這還漂亮。

[有機農
張碧珠]
他(通路商)自己都塞車了,他跟你買去他也出不去,一樣啊,所以他就不會(收),有時候附近的教養院,都會送給教養院,反正,我是很愛惜菜,我們這麼辛苦種的,說讓它爛掉這樣很可惜,送給人家吃



有沒有辦法延長農產品的食用期限,便成為這些農民需要克服的問題,最近他們也成立了食品加工室,以合作社的名義,收購農民盛產的農產品進行加工。



[有機農
張世春]
這削過的(芋頭)就補一些回來,補一些它迴鄉(農場)要(收購)的,它要做加工,不無小補,補一些,也有小孩的營養午餐是不是,就這樣努力一點削。





也因此這個假日有機農民市集,開始有人賣起熟食,果醬麵包、粢粑、粄條等,也成為市集的另一個主角。

[西湖鄉稻農
江泰佐]
第一點這個吃了比較健康,還有這是純有機的米做的粢粑,吃起來比較有香味,比那種非有機的更香,有比較好吃,米質這些有比較好,對身體也比較健康。

[苗栗縣有機農業產銷合作社
理事長 沈俊良]
當他們盛產的時候你就必須要去幫他們思考,這些農民的出路在哪裡,所以說為什麼我們從一級的產業,生鮮的一個販售,走到二級的加工,我們就是希望能夠當這些農民,他辛辛苦苦已經種出來的一個東西,我們不想讓它耕鋤,我們不想讓它賤賣,我們希望能夠提昇它的品質,我們用加工的一個方式,可以延長它的保存期限,同時也可以提昇它的附加價值。



有得吃有得玩,這群有機農不僅僅賣自己的有機產品,還試圖把人潮引進,讓這個市集成為觀光景點。

[苗栗縣有機農業產銷合作社
理事長 沈俊良]
當時我們來到這裡,這是一個廢棄的雞舍,我們藉由農夫的雙手將這樣的一個村莊,人家都不願意來的地方,我們把它清洗打造,甚至於就地取材,用這些竹子來打造這樣的一個市集,每個禮拜遊覽車進來,或是很多轎車進來,他們(村民)也看到了一個希望,農村不會再凋零,農村藉由這個市集,他其實可以看到一線曙光

五年來,苗栗縣的有機耕種面積,從不到四公頃增加到三百多公頃,未來他們提出更大膽的計畫,以假日有機農民市集為起點,將119縣道變成有機生產廊道,讓這個窮鄉僻野再現「生機」。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