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投縣信義鄉東南方的桐林社區,一個位於玉山山腳下的聚落,因為早期有大片油桐樹而得名,也是信義鄉少數非原住民村莊。這裡一開始都是原始林地,日治時代有了林場後,才漸漸形成聚落,村民有八成來自彰化,其中有不少是永靖、埔心一帶的饒平客。近年因為社區營造,居民每年都會做社區資源調查,盤點社區文化資產,也意外地讓消失了快四十年的紙馬陣,又重新在社區展現,找回了桐林人的共同記憶。一直以來,以文化扎根、著眼於軟實力的發展,在社區協會的推動下,他們更為社區的農產品設計禮盒包裝、自創社區品牌,除了要提高農民收益,更要打響桐林的名號、讓更多人一起認識這個美麗的山城。熱鬧的鑼鼓聲,和鞭炮聲,劃破山中寧靜,紙馬陣開始表演,此時,眼前已分不清是鞭炮煙霧,還是山中雲霧了,十度低溫中,表演者不一會兒就滿身大汗。
[紙馬陣傳人
張慶崧]
從牽馬出槽開始,我們就要開始要遊街啦、或是要去敬神什麼的,我們前面就在走,慢慢地走,所以第一段就比較慢,馬不要走,牠在不高興,牠不走,牠就在那裡使性子這樣,使性子我們又拉不動牠,我們也會開始不高興,對啊,兩個不高興就互相對峙就對了。
[紙馬陣師傅
吳茂男]
這個如果要從頭表演到完,要差不多二、三十分鐘,二、三十分鐘,人受不了,這種工作沒有什麼人要學,辛苦,像這樣表演一次回去,要休息兩、三天啦,腳都鐵腿吔。
配合不同情節,不僅臉上表情要到位,就連身上的每個關節都有戲。
[紙馬陣師傅
吳茂男]
它這個馬步你如果說踏錯,踏這樣出去,提起來,你如果這樣踏,不會穩,踏這樣出去,馬抓得住,馬才會漂亮、才會活,這個肩膀才會柔軟。
紙馬陣大部分由馬僮主導,和騎馬者要有很好的默契,除了有狀元遊街、馬陷泥田等固定戲碼,也能即興表演。
[紙馬陣傳人
張慶崧]
因為這個很活的表演,我如果看到旁邊有什麼,有什麼臨時看到有趣的,就可以馬上拿來用,因為我馬僮有什麼動作的時候,你(扮馬的人)隨時要想說我要怎麼反應這樣。
<馬如果說跑得很快的話,我的涼傘要怎麼拿,是要這樣一直跟著去嗎,這樣喔,嘿,一樣,你要轉花式啊,轉花式喔,要怎麼轉花式,馬如果說,牠跑很快,牠跑很快,抓不到,我們也要變兇這樣,對啊,很兇這樣,對。>
紙馬陣是先人從彰化傳入,老師傅已經是第五代,早期廟會都會出來敬神遊街,不過因為人口流失、紙馬陣也不好學,漸漸就沒落了。這幾年,透過社區資源調查、重新塑造社區特色,請老師傅來教,不僅找回失落了四十年的民俗藝陣,也找回桐林人的共同記憶。
[紙馬陣傳人
張慶崧]
以前的紙馬也都燒光光了,東西都沒有了,到五、六年前,社區在說,要找文化什麼的,大家才在說,不然我們紙馬陣再把它恢復起來。大家凝聚向心力就對了,尤其年紀比較長的都,很愛看這個紙馬陣,都很懷念,現在突然又出現了,大家都很高興說,喔 我們的紙馬陣又出來了。
[信義鄉桐林社區
總幹事 歐豐卿]
因為很多東西其實,說實在的,老人家如果沒有了,這些東西就失傳了,那透過這樣的資源盤查,再把它找回來,這是我們很驕傲的地方,因為它不會再失傳了,它會從我們手上延續下去這樣。
桐林社區從96年開始做社區營造,一直以來著眼於文化發展,漸漸整理出社區特有的文物和故事。
<這都是從外面裁好才進來的,真的喔,不是像其他人來這邊才處理的,不是,他都裁好整台才拖進來,這樣運費不就很貴。>
斑駁的竹管厝,刻劃著歲月的痕跡,古老的搭建技法,留存著先人的智慧。
[信義鄉桐林社區
理事長 張進福]
以前是用稻草,剁成一段一段的和在裡面,先塗一層之後,外面才用石灰塗起來,這樣子會比較保暖。
來到另一處三合院,正身的竹管厝,是就地取材以麻竹搭建,漸漸有了經濟基礎,才以木頭、紅磚或水泥加蓋起兩旁護龍,代表著三個時期的不同建築,也見證了三個時代的歷史。
[信義鄉桐林社區
前總幹事 陳景憲]
就是木材就是我左手邊,這一棟,就是第二代的,然後再最後面,在最後面就是在我右手邊,這一棟就是那時候已經交通很方便了,所以用車子載運建材(進來),像水泥、磚塊。
[信義鄉桐林社區
總幹事 歐豐卿]
古厝這個部分其實,是透過我們以家為概念的、跟土地、跟家的這個關係,因為家是我們最溫暖的避風港,那我們透過以前古早,我們的前輩來到這裡,他們第一代的建築,然後慢慢地去延伸,希望可以把社區居民,對在地的凝結性,跟我們在地的認同感,把它找出來。
老的東西可能會不見、新的東西會出來,六年前開始,社區每一年都重新做調查,透過實際盤點,來了解社區的變動。
[信義鄉桐林社區
總幹事 歐豐卿]
包括說,人、文、地、景、產這樣,那把這些資源,透過社區資源調查找出來之後,社區透過這些基礎資料,去做我文化上的一個建設,其實我們還希望可以透過這些計畫,然後取得遊客的認同,那可以到這個偏遠的山城來,然後做一個簡單的一個遊覽這樣子。
要找回社區認同、要吸引年輕人返鄉、更希望把社區推廣出去。桐林社區,一個玉山山腳下的迷人山村,分布在海拔800到1500公尺的山上,因為早期有很多油桐樹而得名。
[信義鄉桐林社區
總幹事 歐豐卿]
日本人撤兵之後,有一個長輩在這邊落地生根,然後發現很多的油桐樹,所以這個地方才叫做桐林這樣。
[信義鄉桐林社區
理事長 張進福]
桐林社區喔,是在太平巷,從第七鄰到十二鄰,那位置是在,南投縣的最南端,再南邊就是靠嘉義縣,那東邊是花蓮縣。
桐林社區是信義鄉內少數的非原住民村莊,一開始都是原始林地,日治時代有了林場之後,才漸漸形成聚落,村民大多以伐木和焗腦維生。
[信義鄉桐林社區
耆老 歐丁坤]
這樣背著,這支油筆就是,要點油,邊拖邊這樣點一下、點一下這樣,這樣點油。
木馬道的主要功能是運輸木材,循著木馬道用人力來拖動,早期山上生活困苦,為了賺取較高工資,許多人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做這份工作。
[信義鄉桐林社區
耆老 歐丁坤]
(會很難拖嗎),很重喔,(很重喔),要多賺一些錢,要拖好幾千公斤,(一次嗎),一次啊。
[信義鄉桐林社區
總幹事 歐豐卿]
日本撤兵之後呢,其實這邊的人還是以伐木跟榨油為主,因為那時候還屬於是比較戰爭時期,那一些還算是比較有經濟價值的物資,那當時,國民黨它想要反攻大陸,所以伐木是很重要的一個經濟來源。
村民有八成來自彰化,其中有不少是永靖、埔心一帶的饒平客,每年還會舉辦尋根之旅,循著祖先的足跡,以步行的方式,從山上走回彰化。
[信義鄉桐林社區
前理事長 劉豐彰]
從永靖那邊搬過來的時候,在我們社區裡面,占差不多80%都是彰化縣,在花壇以南,這邊每個村莊都有,以前來這裡的時候還有日本人在這裡,就跟日本人說,你們這個園子,可以一小塊讓我們種菜嗎這樣。
來自彰化的福佬客已經不會說客語了,而另一支從桃竹苗一帶來焗腦的客家人,中老年人還會說。
[信義鄉桐林社區
居民 魏得薔]
我爺爺那個時候就過來了,他過來就是在阿里山焗腦,焗腦的,後來才搬到這裡來。
桐林社區有三大區塊,分布在海拔最高的草坪頭,也就是玉山觀光茶園一帶,有二十幾戶是日治時期來焗腦的客家人,現在則大多轉種茶,茶園面積約50多公頃。而同樣也屬於高經濟作物的,還有這高山玫瑰,豔麗的紅色玫瑰花,是少見的「冰火」品種,農民仔細地選別、分級,一朵一朵輕柔對待。
[信義鄉桐林社區
理事長 張進福]
從海拔650到1000(公尺),是最適合,如果低於650(公尺)的話,它品質不好,高山玫瑰它的特性就是說,第一個就是它的花朵比較大,它的莖會比較高,瓶插壽命會比較久,花卉顏色比較鮮艷。
每年10月到隔年1月,則是野生愛玉的產季,一顆顆色澤金黃的愛玉籽,可是農民冒著生命危險,爬上幾層樓高的樹上採的。
[信義鄉桐林社區
居民 黃玉蘭]
採回來之後還要把蒂頭處理掉,蒂頭處理好才將皮削一削,再剖個洞,讓它晒乾,再來翻面,翻成像這樣,翻成像這樣再去晒,晒差不多一禮拜再收到袋子裡面裝這樣。
而居民最大的經濟收入其實是來自夏季蔬菜,種植面積約150公頃,在冬季拜訪桐林,還有這一大片翠綠茂盛的粉豆可以嘗鮮。
<(現在幾天採一次),一禮拜啊,對啊,現在就長得比較慢啊。>
[信義鄉桐林社區
前理事長 劉豐彰]
夏天的時候外面都種不起來,都是要靠山區這裡,家家戶戶都有在種,但是他種的東西不一樣,有的種高麗菜、有的種豆子、有的種番茄、大同(青椒)、彩椒,每一樣,所有的蔬菜我們這邊都有,我們算是多樣化的產區這樣。
不過一般蔬菜不是交給盤商就是拍賣市場,為了提高農民利潤,社區決定自創品牌,透過直接面對消費者,來行銷自己的產品。於是大家集思廣益、設計包裝,這些精緻的禮盒上,一筆一畫、每個圖、Logo,都是村民自己設計,再經過大家投票表決出來的。
[信義鄉桐林社區
總幹事 歐豐卿]
桐林竹雞本身在98年的時候,因為我們從南投信義這邊走到彰化縣埔心鄉,然後那時候辦了一個計畫叫歸鄉,那因為一步一腳印的時候一定會有所謂的「足跡」,所以我們取足跡的意象,然後在社區裡面,「竹雞」跟社區的居民也有很好的關係,所以以桐林竹雞為品牌。
設計概念融合了村子的歷史人文、及生活經驗,讓吃進嘴裡的每一口都是感動。桐林社區,寧靜悠閒的生活步調、世外桃源的山城美景,讓人一來就迷上,濃濃的人情味更是這裡吸引人的原因,居民展現的熱情活力,帶著社區一步一步向前走,也讓這偏鄉小村莊,一點也不冷清。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