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冬山鄉有一處保留還相當完整的客家庄叫做「補城」,以前因為地勢低,種下去的稻子經常被水淹死,被認為是比較貧窮的地方,而正如孔子所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這裡有一位木工創作者,就以貧窮為養分練就許多的技能,最後憑藉著木工的專長,不但成就了自己,也用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跟著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去體會。


 

 

這一支可以。

翻開塑膠布,一支支排放整齊的木料,這都是宜蘭縣冬山鄉的木工創作者游武堂,多年來四處收集而來的。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我爸爸以前在太平山,所以我聞到檜木香味,我就一直在,有懷念的味道,再來我在縣府建設處,我看到很多因為雪隧通車之後的效應,很多我們一些老竹圍、老建築都拆掉了,變成架構起來的高樓大廈,我就覺得很不捨。

你像這一根,這全部都是釘子,全部都是釘子,這改天都是要拔起來的,有紅色的就是找到釘子。

布滿釘子的木材,在別人眼中的廢木料,但游武堂卻視如珍寶。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你認定的廢物,他(建商)把它(木料)弄到焚化爐,我們保留它,而且又保留了這個,宜蘭縣在臺灣這麼珍貴的一個黃檜跟紅檜木材,所以去把它轉化成,做成家具。

但這些廢木料,要轉換成家具之前,卻得耗費相當的功夫。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這個(要做成)家具來講的話很繁瑣,而且很危險,因為它很多孔洞,沒有人要做,你還要去拋磨,你還要去挖洞,把各種兩三次的研磨之後,裁切你才能夠開始去畫線製圖,(所以你剛才要去拔釘子這些),對,因為那個釘子裡面,老舊房屋,那裡面都有釘子,釘子你要用探測器把它探測出來。

釘子拔完我們就是要來後製了。

沒有人要做事情,游武堂卻樂此不疲,耐著性子拔釘子,拋磨、裁切整齊,再製成實用性的作品,完全體現了客家人愛物惜物的精神。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這個跟客家的,我們的一個硬漢精神,絕對絕對是有相連性,因為我爸爸以前在太平山那邊有工作過,他們的要求是,每個細節,都要顧到很周全,因為這個差個半公分或是2mm,你就沒有辦法組成家具。

精準的將木料裁切成90度直角,在宜蘭縣政府建設科任職20多年的游武堂,好好的公務員不當,卻選擇提早退休。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因為在公職生涯的話,我背負了很多的使命,我做事情的個性就是,上面長官一旦交給我,我是使命必達,對宜蘭好的建設都已經完成了,那我的公職生涯就到此結束吧,因為我要回歸什麼,回歸我造一個工人的夢。

出身貧窮家庭的游武堂,以貧窮為養分練就十八般武藝。

[游武堂國中老師 劉金錢]
以前他在國中的時候,我們這邊的水泥廠,煙囪上面要用一個招牌,要寫字,他自己寫,爬到上面去,為了要賺那一筆錢,再來回家,做家事,種田、種菜都要做,每樣都要做,其實他沒時間好讓他玩啦,但是他也不抱怨。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所以我在縣政府有一個外號叫詐騙集團,但是我會的事,鐵工我也會,木工榫接我也會,油漆作畫,再來水泥匠我也會,我要退休的時候,我就跟我老婆講,我退休我要去做鐵工,我老婆跟我講不行,你去做鐵工,依你的個性我會守寡,那我要在家裡寫書法跟畫畫,他又拒絕了,我說 那我要當水泥匠,他就講說,如果你當水泥匠,你先退休我還沒有退休,那我回家還要洗你那個沾到水泥的褲子跟衣服,我等一下半年我就憂鬱了。

打開家中的碗櫥,游武堂說這是他第一個作品,也是因為這個碗櫥才通過了做「工人夢」的資格考。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他嫁給我30年,他不知道我會做什麼,他只知道我是一個,我是一個公務人員,他就開一個條件說,我不知道你會做木工,快過年了,你去弄一個傳統的碗櫥,10天把一個碗櫥(做好),現在擺在家裡,木工的因緣是因為我老婆的承諾跟他答應的,我才從事的。

照片提供 游承燁
05:18-05:34

將木頭鋸開,工作室飄散著檜木香,游武堂很沉浸在木頭香創作,是他最享受的時刻,退休後他不但以做木工來成就自己,當兒子說要開餐廳時,他就一手將老家的四合院,改造溫馨用餐的空間,幫孩子完成夢想。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年輕人想留鄉,這的確是我心中一把很溫暖的火在燒,我在想說,我怎麼樣都會挺他,好吧,我們就來搞吧,我就一個人關在餐廳那邊,2個月,把餐廳那邊一個人,一手設計,一手造就,一手完成裝潢,還有做一些裝置藝術。

我這個天才的老爸,他為了讓他的100片(收藏),都可以出現在這裡。

有收藏癖的游武堂,也把自己不想被老婆發現的收藏,裝潢在兒子的餐廳中。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這個可以輕輕講,也不可能講太多,但是我有一個觀念就是懷舊,畢竟先人留下來的東西,是我們往後,後輩子孫看不到的,如果我把它們收藏起來,把它們在做一個經典的一個整理之後,不管幾年之後,他們還看得到。

[餐廳客人 游小姐]
這種比較,就是,有一點鄉村, 但是又有一些工藝的風格在裡頭,的確滿特別,我第一次來的時候一直是在拍照,一直在拍,就是自己上傳IG這樣子。

念舊的游武堂收藏五花八門,只要是老東西他都愛。

這些老東西不只是擺著好看而已,游武堂也用巧思賦予教育的意象。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對啊,為什麼我這個灶,把它弄成不一樣,上面是圓的,下面是方的,然後我那個阿伯,他們就講說,你做的灶跟人家又不一樣,我再來就要教育了,那現在你們看,這個灶的分別性跟(人家的)有哪邊不一樣,上面是圓的,下面是方的,來,我們就要講,我們做人的規矩,這個叫規矩,外圓內方,叫規矩。

名字叫「武堂」,閩南語的發音就是有蟲,他就發揮電焊的手藝,將廢棄物銲成一條蟲,作為他的分身。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這個它的帽子,是我的伯母不要的鍋蓋,這一顆(是)浮球,這一些是汽車輪胎的輪框,我就用電焊把它燒起來,這個,這個是電線桿上面的「礙子」,我就把它做成毛毛蟲的腳 這樣的一條蟲,做起來大家才找得到我,它就是我的化身。

[記者 邱月華]
游武堂用他做木工技術,不但成就了他的退休生活,也成就了孩子想開店做生意的夢想,現在,他將他的手藝發揮更大的公益,把作品拿來辦了公益展,回饋社會。

去年展期辦了10天,然後我們捐了快20萬,今年就不一樣今年的作品跟去年是完全不同,今年的主題就是厚道,我們臺灣人的厚道,宜蘭人的厚道。

113年年底,游武堂辦了一場名為「厚道」的公益展覽,將義賣所得,全數捐給弱勢團體。

[游武堂友人 林銀河]
這個東西我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為什麼會做不到),第一個,我就沒有這麼多時間可以這樣子搞,(你會不會覺得這樣很傻)不會啦,他這個累積的東西也是很好,對不對,這個累積的東西也是很好,我們做不到我們就,(支持),支持他,對。

仔細的打磨。

上漆,游武堂正在為公益展的作品,做最後的收尾工作,為了這場展覽他已經忙了4個月了。

你們買了作品的錢,我們就捐出去,就這麼簡單,所以這就是我們的厚道,就是我們要表現的一個道理,跟一個方向。

去到展場還熱心的為來看展的人,解說他的動機。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我去年的主題叫「蟲心出發」,因為我就是那一條蟲,有蟲嘛,我名字「武堂」嘛,結果去年我辦了個展10天,10天我的作品34件全部都完售,一些好朋友支持我的,一些行善的好朋友們,他們就講說,武堂今年還要來一次嗎? 

所以今年有差不多88件的作品,我今年本來也不想辦,全家人就跟我一起累,這個東西是一個很有故事性的東西會跳出來說。

說起這個故事就得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游武堂國中老師 劉金錢]
因為當時家裡很窮,爸爸生病,就一個小感冒,沒有去看醫生,就變成一個大病,大病當時去聖母醫院。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我那時36歲,爸爸因為得肺腺癌,結果他也不知道,就住進聖母醫院,我又是獨子我還在上班,我還是要在那邊陪他做化療啊,做一些適當的醫療的行為,結果他是第四期,醫生宣判說,半年。

[游武堂國中老師 劉金錢]
他每天要上班,一大早就去先看爸爸,然後看好出來,每天這樣子,結果有一天碰到醫院的一個(人),就問他說,每天都看到你這麼早來,然後這麼早回去,你是什麼人住在這裡嗎,他說是,他說我爸爸在這邊住院,然後他就問他,你為什麼,誰在這照顧他,他說沒有人,因為沒有錢請人照顧。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結果你知道嗎,聖母醫院把我爸爸每一個禮拜化療完,差不多都要2萬塊的住院費,跟那些醫療費用,他給我打對折,我不認識他,我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我,他也不知道說我有沒有錢,聖母醫院它有一個祕書叫徐快均,我特別感謝這位大姐姐。

在人生最落難時候,羅東聖母醫院對他伸出了援手,受人點滴泉湧以報,於是他下定決心要回報。

[游武堂國中老師 劉金錢]
所以他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慢慢開始做,然後到,尤其是到他上班,包括結婚生子以後他已經在做(回饋)了,尤其他退休以後,加倍再加倍的做,他今天會一直辦這個(公益展),他就自己種了柚子賣完,全部捐給聖母醫院,還有其他單位喔。

[宜蘭冬山木工創作者 游武堂]
他們是我們每一年我們應當捐的對象,然後一直在捐贈聖嘉民啟智中心,因為它是我們聖母醫院的附屬機構,全臺灣的一些唐氏症、失智的,都收納在我們宜蘭縣的聖嘉民啟智中心。

游武堂以貧窮為養分練就許多的技能,最後憑藉著木工的專長,不但讓退休生活過得很有趣,也用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要以厚道的精神,將愛的能量持續分享出去。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