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鳳林在2014年成為臺灣第一個取得國際慢城認證的鄉鎮之後,這10年間,臺灣總共誕生了6個慢城,而且幾乎都與客庄很有關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客庄生活,可能非常接近國際慢城理念追求的烏托邦美好生活。在慢城精神的基礎上,這些鄉鎮也積極進行城市外交、促進國際交流,來看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書法家們揮毫創作,「慢城池上」這主題在各人手中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為2024臺灣慢城聯盟年會晚宴,增添滿滿藝術氣息,就連剛與池上鄉締結友好城市的韓國禮山郡守,都好奇蹲下來看個仔細。
欣賞我們慢城池上的美。
照片提供 臺東池上鄉公所
TC0054~0105
正是因為同樣擁有「慢城」思想,臺灣韓國兩國的池上鄉、禮山郡才彼此伸出了友誼的雙臂,2024年池上鄉長率團前往韓國忠清南道北部的禮山郡,進行深度交流,共同探索慢城之美。之後,才在舉辦臺灣慢城聯盟年會的時機點,雙方締結為友好城市。
[臺東縣池上鄉長 林建宏]
韓國禮山郡它在十幾年前,就通過慢城認證成功,所以他們也以慢城引以為傲,那同時它保有很棒的一個基礎的文化跟建設[09:57]然後也在同時在發展農業觀光,是以稻米跟以蘋果為產地,那稻米跟池上比較接近,所以我這次到禮山郡,也參觀了他們的蘋果集散地。
照片提供 臺東池上鄉公所
TC0141~0148
[韓國禮山郡守 崔載求]
其實我們會跟池上見面、相遇,是透過「慢城」見面的,透過3次實際的見面交流之後,感受到池上鄉長的真心、真情,透過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流露的交流,這樣2個城市的交流一定會成功。
影片提供 臺東池上鄉公所
TC0157~0225
[韓國慢城聯盟理事長 孫大鉉]
恭喜2個城市締結友好城市協議,希望透過這樣協議,我希望2個姐妹城鎮能有更多交流的機會,並根據彼此的共同利益發展友好的慢城國際關係。
臺東池上鄉是臺灣最新一個取得認證的國際慢城,加上之前的花蓮鳳林、嘉義大林、苗栗三義及南庄、屏東竹田,這10年間,臺灣總共有6座慢城,其中5座都是客庄,而嘉義大林則是嘉義縣客底人口最多的鄉鎮,臺灣慢城可說都與客庄很有淵源。
[義大利國際慢城總部祕書長 Pier Giorgio Oliveti]
(客家人)非常非常熱情,非常了解他們的文化和傳統,並且自我保護,就像cittaslow(慢城)指標那樣。所以客家人很特別。當然,其它臺灣的慢城和人們也是一樣的。
在臺灣慢城行列中,論資歷,池上是「老么」,但談到觀光發展、城鎮魅力可一點也不嫩,拿到國際認證後,公所就持續透過辦活動維繫地方慢城熱度,比如說「池一點」集點換小禮品的活動,就是要串聯慢城店家共同行銷、打群體戰。煮好的牛汶水蘸裹著香甜的黑糖漿,灑上芝麻、花生增添堅果香氣,洋溢客家風情的牛汶水,來自池上頗有名氣的甜品店。
[池上店家 張力尤]
在池上很多活動,今年(2024年)池上拿到慢城認鎮,最近針對慢城也有很多各項活動或優惠,吸引遊客來池上,其實都在持續池上觀光的熱潮,我覺得對我們店家來講是絕對有幫助的,也是很好讓其它地方的人,還有世界各地的人知道池上是一個健康永續的鄉村。
傳統吃食之外,也有西式麵包店家加入,主打以在地物產作為原物料的米貝果店家,也認為發揚慢城精神,充分運用在地食材,確實可以吸引遊客目光。
[池上店家 許家禎]
慢城就是食物啊,對於食物跟在地生活都有關係這樣子,對,然後吃的食物也是在地的食物這樣[26:40]我們就是用在地的米,池上的米這樣子。
藍染工坊也是參與「池一點」的店家,藍染老師帶遊客體驗藍染,介紹藍染巾的各式用法,透過手作傳達池上工藝之美。
[藍染體驗民眾 劉興隆]
顏色都很漂亮 感覺染布很好玩。
[藍染工坊老師 徐季筠]
池上的步調本來就很慢,所以有沒有那個認證,其實在我們心裡面,早就已經是了,那來到池上,大家都會想要多停留,多一個手作的東西,我覺得會讓他們透過手作去換另外一個方式去認識客家文化,然後如果這樣的活動又可以有獎勵的話,我覺得一定有加分。
臺灣慢城聯盟年會在池上舉辦,12個會員鄉鎮都派代表參加,地主盡東道主責任,安排池上小旅遊,米店、米廠、伯朗大道都是參訪重點,因為發展低碳旅遊也是慢城池上主打目標之一。
[臺東縣池上鄉長 林建宏]
在這樣6個城鎮當中,我們各自有不同的產業發展面向,跟各自不同的我們的文化歷史底蘊,那這一些可不可以在運用我們池上鄉現在在推動的低碳旅遊,可以透過這樣三天兩夜,四天三夜,我們一起做一個團體戰,我們可以很豐富的把臺灣慢城,所有的6個城鎮如何行銷出去,那也可以變成是一個經濟效益。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助理教授 李奇嶽] 通常慢城來講,它強調就是在地,然後要貼近當地的文化,那這個也跟低碳旅行來講,它必須要盡量降低你的碳排,所以說你第一個你要去了解地方,然後你的收益要讓地方能夠有一個正向的循環,那不是掠奪式的觀光方式,那這個也是跟慢城的精神,還有跟永續的精神基本上是一樣的。
慢城永續理念也包含對環境的關注,駐點在池上的野灣野保協會就希望遊客能因此多關注野生動物保育。
[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課長 王時瑋]
其實野生動物保育沒有像大家想的那麼難,有很多小小的方法是從個人就可以做的 那在這個地方推廣慢城的同時 也希望大家可以照顧這個環境,野生動物就是其中一塊。
2017年臺灣慢城聯盟成立之後,陸續透過舉辦年會、架設網站,推廣臺灣慢城發展,並協助候選鄉鎮取得國際慢城認證。
[臺灣慢城聯盟技術協調員 張郁珮]
有年會,大家輪流舉辦年會,可以展現自己鄉鎮很棒的一些政策,或者是一些活動的推動,然後我們也開始有了慢城的網頁,這些東西回頭看,好像講起來很簡單,但是回頭看,它卻又花了10年的時間發展。
2025年東引將主辦年會外,也要力拚成為國內第7個國際慢城。
[連江縣東引鄉長 林德建]
因為東引在以前其實給人家會比較神祕的感覺,當我們知道這個有慢城這個組織之後,當然我是希望用不同的方式,讓這個不只是全臺灣或者全世界的人,更進一步的對東引會有一些些了解。
[臺灣慢城聯盟主席 呂明忠]
明年(2025年)年會準備在9月來辦,島嶼風光,中華民國最北邊的鄉鎮,能夠讓我們臺灣人看到,讓世界看到。
照片提供 臺灣慢城聯盟
TC0836~0856
臺灣慢城聯盟為了增加國際交流,也組團到亞洲慢城發展最為蓬勃的韓國取經,也見證國際慢城如今不只在人口5萬以下的小城鎮推廣,大城市裡的小社區,也能是發揚慢城理念的所在。
照片提供 臺灣慢城聯盟
TC0907~0920
[臺灣慢城聯盟主席 呂明忠]
韓國對慢城聯盟是非常支持,政府中央單位非常非常支持,尤其我們去金海市,他們的市長很熱情喔,有40多萬市民的市長特別接見,也表達他們政府非常非常重視慢城聯盟,世界聯盟的副理事長是在韓國,就是因為有官方支持,未來也希望臺灣能夠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能把我們的慢城發揚到更精采。
[外交部NGO國際事務會執行長 陳剛毅]
透過這個活動我們來推動城市外交,然後我們來促進國際的交流,慢城聯盟其實是對全世界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我們希望說在這麼都市化的,這麼國際化的,這麼高壓的環境之中,人們可以有不同的生活的方式。
臺灣慢城發展邁入第11年,過程中不能不提及大學學術力量的導入,不僅增進慢城聯盟會員間的交流互動,也讓聯盟進入實質化運作,這樣的大學力就連遠在義大利的國際慢城總部也想仿效推進。
[南華大學校長 高俊雄]
南華大學在這個過程當中,一直跟個別的鄉鎮,也跟臺灣慢城聯盟,有非常密切的聯絡,也有個別的工作站,那也因為這樣的一個持續的發展,義大利總部也看到臺灣發展的一個能量,南華大學能夠做國際慢城這件事,把國際經驗帶來臺灣,又把臺灣的經驗帶向國際。
[國際慢城總部祕書長 Pier Giorgio Oliveti]
宏觀方面,這些(慢城指標)未來我們會藉助學術環境來精進、提升,我們有義大利帕爾馬大學作為我們的主要合作夥伴,而且在臺灣也有重要的大學推動臺灣慢城發展。
從義大利慢食理念,延伸至城鎮治理,希望藉由放慢步伐,提升小鄉村居民生活品質的慢城運動,在義大利已經邁入第26個年頭,臺灣慢城鄉鎮首長因選舉異動,而造成該地慢城推進停滯的情況,輔導各國各鄉鎮加入慢城行列的義大利總部也不是沒有經歷過,面對「不慢反快」的會員城鎮,總部頂多也只能將它從國際慢城行列中除名。
[國際慢城總部祕書長Pier Giorgio Oliveti]
我們的組織不是金字塔架構,也就是說,它沒有一個總部可以來任命(城鎮)首長,我只能從Cittaslow網絡中刪除那些選擇了與慢城理念不同的成員。
嘉義大林、屏東竹田這2個慢城鄉鎮,都經歷首長異動,推行慢城理念執行度下降的情況,慢城談的是城鎮治理,主動決策權確實掌握在鄉鎮區公所手中,不過如果在地居民腦海中慢城概念已根深蒂固,那麼以在地民間力量督促地方政府,持續以慢城精神提升生活品質,或許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臺灣慢城聯盟顧問 傅民雄]
其實公所很重要,慢城(國際總部)的對口是公所,公所如果不出面的時候,只有用民間的力量先把它補正來,把這個東西延續下去,才可以達到我們國際慢城的精神。
[臺灣慢城聯盟技術協調員 張郁珮]
不管是國內外的鄉鎮,其實它在推動的慢城事務的身上,一定是一定會有一個消長,就是也許在某個鎮長任內,很積極的在推動這件事,下一個鄉鎮長,他又不太繼續,就是持平的、保持著這樣的一個稱號而已,那也許有一天,民間其實也可以作為那個,慢城推動的主要的推動者這樣子。
[國際慢城總部祕書長 Pier Giorgio Oliveti]
那些有著公民想要成為慢城的城市,即使首長異動換人,該城鎮的公民們也會鞭策新首長,慢城有它的價值觀、它的發展規畫。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意味著該城必須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慢城概念講起來有點空泛,真要講,就是一個小鄉鎮裡烏托邦的理想生活模式,居民有意識、有限制的慢下腳步生活,從地方傳統中找出一條通向未來都全然美好的生活方式。而這樣的概念,無國界限制、無語言障礙,在全世界通行無阻。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