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竹芎林的打磚窩村落,有一座高聳古樸的紅磚大煙囪,歷經磚瓦業的興盛歲月,但隨著時間流逝,一度沉寂。4年前,在磚廠家族後代與一群社區規劃師的努力下,這裡從一片荒煙蔓草轉變成為文化園區,如今「打磚窩文化園區」成為居民連結過去、凝聚社區力量的基地,也是遊客們認識早期製磚文化的所在。來看我們的報導。
相片提供 徐素媖
0000-0005
老照片中的大煙囪,位在新竹芎林,這座走過一甲子的紅磚煙囪,靜靜地矗立在竹林中,承載著時代的記憶。
[打磚窩文化園區執行長 徐素媖]
當初這座大煙囪建造時,裡面,水泥裡還加了很多黑糖,說這樣比較有韌性,因此歷經921大地震,仍矗立在此,如今60幾歲了,真的不簡單,我都稱它煙囪爺爺、煙囪阿公。
走過歲月的大煙囪,曾是磚瓦窯的靈魂,事隔多年,大煙囪從昔日磚瓦窯的核心,化身為孩子們的學習天地。
[學生]
我有去那個打磚窩,然後我還看到了大煙囪,還看到了聖誕老公公,我今天在煙囪看到聖誕老公公。
時光荏苒,孩子們彷彿穿越時空,見證今昔的交融。
芎林鄉立幼兒園老師 劉伊容] 今天帶學校的學生一起來,剛好這裡有大煙囪,孩子們可以在這裡,跟聖誕老公公一起歡樂,在這裡唱歌跳舞,大家都很開心。
四四方方的紙箱各側挖空,成了孩子們的玩具,每個小朋友變身「小磚頭」,笑聲充滿整個打磚窩文化園區。
[學生]
我今天有穿磚頭衣服,後面還有火箭,很像超人。我有跟阿公來打磚窩。
[芎林鄉立幼兒園老師 王寶釵]
首次來到打磚窩玩,我不知道打磚窩這麼可愛,這麼多東西,打磚窩有早期製磚的,我們有看到大煙囪、製磚工廠。
在這片充滿歷史與文化的園區中,不僅孩子們玩得開心,大人們也勾起了心中許多深刻的回憶。
[家長 何小姐]
我的母親是芎林人,我的祖父、還有我的舅舅,也是用這種材料建造雞寮,所以很熟悉這些東西。
[家長 古小姐]
以前小時候知道有打磚窩,可是後來就學離開芎林,如今生子後回到芎林,才知道其實芎林不停發展,打磚窩也開始有了名聲,所以此時,其實跟孩子一起參加活動時,才發現原來芎林也有這麼美的地方。
[打磚窩文化園區執行長 徐素媖]
我把過去,祖父時代的瓦收集起來,還有磚類,有哪些磚,有火頭磚、有灶面磚等,全部將之分類,讓遊客造訪此地,可以看到這些磚頭方面的文化。
一邊是新奇的探索,一邊是熟悉的情感,在打磚窩,時代的交會讓親子間有了更多共鳴。
[芎林鄉立幼兒園園長 王令儀]
小朋友會學一些客語,那之後在這邊又可以學到更多,在地文化相關的客語的單字,或者是一些諺語等等,甚至有歌謠,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事情。
[打磚窩文化園區執行長 徐素媖]
清朝開始這裡就叫「打磚窩」了,那到清朝末年時,我的祖父在這裡置產瓦窯,在此經營瓦窯,後來我的父親、兄長跟著從事瓦窯事業,後來到了民國53年時,整個社會建造房子都用紅磚,所以我父親就轉型,將瓦窯轉變為製造紅磚為主。
你們有玩過黏土嗎,有,山上的黏土挖下來,在這個工廠就可以做出,很多很多的小磚仔來蓋房子。
這位是打磚窩文化園區的執行長徐素媖,她是磚廠家族的後代,對家族歷史充滿熱情,2020年開始跟一群社區規劃師,投入時間心力,要重現大煙囪地標。
[打磚窩文化園區執行長 徐素媖]
我是屘女,過去七個兄弟姊妹都曾做磚窯這些辛苦工作,吃了很多苦了,如今所有的苦,就換我一個人來扛起來。
這不僅是徐家的家族故事,更是芎林的共同記憶。
做好的磚塊放到裡面去,用火去燒燒燒,它就會變成紅色的磚塊出來,就可以蓋房子了,知道嗎?
[記者 許儷齡]
這條是芎林鄉的文德路,沿著這座打磚窩口伯公廟旁,這條「窩」一直進去,早期產業興盛時期,就曾有2間磚廠。
[文史工作者 張民依]
兩座山之間過去沒有這麼寬闊,因為早期姜家人開放給人來挖取黏土打土磚,久而久之大家就稱這個地方,打土磚的山窩為”打磚窩”,他們製好的土磚在路邊晒,晒乾後就運回去蓋房子。
我現在示範一塊給妳看。
新竹縣芎林鄉上山村第1鄰至第2鄰,舊名「打磚窩」,因為這個地方的土質細緻、黏性又高,早期許多村民會在這裡打土磚、蓋房,當地也有磚瓦廠。
[昔金接成製磚工廠廠長 徐鏡銘]
做好的瓦軟軟似粄,要用手剝開,我們要把它剝開來,放在我們手掌上,然後把它這樣放,放下去,放在那邊代表何意?代表等乾燥後就成型。
昔日「金接成製磚工廠」的廠長徐鏡銘,多年後重回熟悉的工作檯,回憶過去每天忙碌製磚的日子。
[昔金接成製磚工廠廠長 徐鏡銘]
製成後要以手剝開鋪在這,鋪在直線上,五塊五塊成一疊,然後另一疊又是五塊,也是繼續做,一手五塊,燒好的時候,我們要開瓦來用,就用刀子一敲,「瓦解」就是這樣而來。
文獻記載,當地從清朝年間1861年就開始打土磚,到了日治時期1927年開始煉瓦燒磚,後來隨著時代變遷,建築形式改變,民國73年、1984年,手工製磚產業畫下句點,打磚窩共有87個年頭,從事房屋建材生產。
[昔金接成製磚工廠廠長 徐鏡銘]
這是所謂的「臺灣瓦」,臺灣昔日製的瓦稱「臺灣瓦」,是我們親手燒製的,做這個瓦有師傅,師傅做好時會檢驗瓦,未合乎標準的就有很多種,像這種是「馬鞍瓦」,似馬鞍狀,而這是有裂痕,這個歪歪有缺角。
[文史工作者 .張民依]
民國70多年左右,附近開始有自動窯的出現,因此此處的手工製磚拚不過人,因此就收起來沒做了。
相片提供 徐素媖
0856-0900
[記者 許儷齡]
相片中看見徐家老屋建築早期的樣子,這麼多年過去了,實際上建築物已崩頹、殘破不堪,而這裡也屬於打磚窩文化園區的其中一部分,徐家人重回此地除了回憶過去,也希望未來老屋能再現風華。
[磚瓦業第三代 徐素春]
以前有人這樣講說有老虎住在這,在山上,就是雜草叢生的意思,回憶從前荒廢這麼多年了,現在又能夠重回,變文化園區,是覺得很開心啦。
徐素媖回到出生地,滿滿回憶湧上心頭,這裡是她生命中很有份量的地方。
這差不多有40年了吧,民國73年,41年前,對,怎麼會想在這裡拍攝結婚照呢?我的父母住這裡呀,對呀,以前住在這,昔日住在這所以就在這結婚。
[文史工作者 張民依]
這棟房子最重要的是「金包銀」的建築,因為會淋到雨的地方以紅磚建造,不會淋到雨的地方用土磚建造,外面再粉石灰以防水,因此稱為「金包銀」的建築,其它處看到的房子,大部分是全部土磚,或全都是「泥舂壁(夯土牆)」,但這裡不一樣。
不忍老家就這樣沉寂,4年多前徐素媖下定決心,挺進這個草比人高的磚窯舊址,而她也說當時真的是「披荊斬棘」,在荒煙漫草中整理環境。
[打磚窩文化園區執行長 徐素媖]
代表芎林這裡曾有紅磚、紅瓦的產業,這種的歷史非常重要,所以就召集很多社規師,一起來到這裡除草、整理,伐除雜樹木,密密麻麻全清除乾淨,慢慢一步一腳印,才慢慢整理出來。
畫面提供 徐素媖
1130-1156
俗諺「人多好做事,水大好行船。」,靠著一大群社規師,一點一滴、一磚一瓦,用紅磚砌成磚窯當年的樣貌,希 望遊客造訪時,能感受到紅磚淬鍊磚燒的浩大工程。
畫面提供 徐素媖
1211-1221
[芎林亮起來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徐烈鈞]
社規師有不同背景、專長各不相同,像關西有專業的泥水師傅,他就帶我們砌這個椅子,一磚一磚砌造,也有從事鐵工的、也有木工,大家很團結,這就是客家人「換工」的精神。
[社區規劃師 林嬌英]
我那時2、30人,真的是慢慢疊,疊得美觀,那邊原本整片全部都是草,這邊也是,每日來拔草。
畫面提供 徐素媖
1241-1250
來自不同領域的社規師獻計、獻力,逐步揭開打磚窩的神秘面紗。
[芎林亮起來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徐烈鈞]
這裡有一個陂塘,以前並不缺水,他們徐家人住在這間老屋時,還沒問題,他們用水還有打磚需要水,都沒問題,後來我想由於生態變化、氣候變遷,才轉變為水留不住,泉水不再湧出,所以導致這裡變成缺水問題嚴重。
照片提供 徐素媖
1325-1341
俗諺「三儕共一心,黃泥變成金。」,眾人的努力都化為文字和影像,深刻記錄在鄉報刊物上,以及每個人的心中。
[打磚窩文化園區執行長 徐素媖]
我就想說難得的機會,一定要繼續把故事寫出來,這樣一來對我們家族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傳承。
巍峨的大煙囪在2021年,經新竹縣文化局鑑定,列為具文化資產價值的歷史建築,如今成為凝聚地方情感與認同的最高精神指標。
[陽明交大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羅烈師]
如今製磚已經被其它地方取代了,有更大的規模,昔日工業這個行業的發展已經沒落,不過過去的歷史很有意思,所以保存此處的環境,跟昔日芎林的歷史,產業的歷史、地方的歷史保存起來,仍是一處非常好的教育場所。
從打磚窩到文化園區,紅磚的故事將繼續流傳,為這片土地書寫新的篇章。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