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慢食衍生到城鎮治理,希望居民提升生活品質的慢城運動,從1999年發展至今,已經擴大到303個城鎮、33個國家,位於義大利中部的山城奧維多(Orvieto)就是創始城鎮之一,這個3千年古城文化資產豐富、手工業發達,但因為老城區不准外車進入、沒有紅綠燈、沒有連鎖速食店,居民活出了自己慢城的生活節奏,也維護了傳統小鎮風貌,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你一起前進義大利慢城奧維多(Orvieto)


 

 

陽光灑落,沿著整片綠意,蜿蜒往上,眼前這座建在火山凝灰岩崖頂上古城,是有三千年歷史的奧維多Orvieto。

佇立在奧維多Orvieto鎮上的哥德式大教堂,被列為「義大利10間必訪美麗教堂」之一,正立面大量使用亮彩馬賽克與雕刻裝飾,細緻而壯觀,吸引不少遊客駐足。

奧維多Orvieto不只地上引人入勝,地下更是有看頭,

[記者 宋宇娥]
Orvieto有一個地下古井很特別,它從上往下是不同的迴旋樓梯下來,所以你如果來這裡打水,要提水上去的話,就不會遇到下來打水的人,不會相遇(堵塞)。

這樣獨立的雙螺旋樓梯還能夠增加打水效率,16世紀前葉建造的聖派翠克地下井,目的是為了在災難或被圍攻時也能提供水源,共有248級台階、72個採光窗戶,工法設計令人讚嘆。

位於義大利中部、翁布里亞大區(Umbria)西南山城的奧維多Orvieto,面積281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人,文史古蹟豐富、手工業相當發達,也是義大利慢城Cittaslow創始城鎮之一。

[記者 宋宇娥]
因為反對速食入侵義大利而發展起來的慢食運動,幾年過後也發展出了慢城的概念,目標就是要城鎮的生活節奏放慢一些,要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Cittaslow慢城,可說是一項城市計畫,主要是將慢食、慢遊及慢活融入城鎮生活中,並希望透過減緩居民的生活節奏,提升生活品質。要取得國際慢城認證,需要通過7大面向、8大公約、72項指標的檢視。自1999年以來,慢城運動發展至今,已擴展到全世界303個城鎮,分布在33個國家,將城鎮管理者、公民和慢食合作夥伴聯繫起來,一起為了更好的生活,慢下來。

[國際慢城總部祕書長 Pier Giorgio Oliveti]
所以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其(慢城理念)轉移到各個地區、小城鎮、中等城市,現在也轉移到大城市的一些社區,主要的概念是正向的「慢慢來」。我們希望為每個人帶來美好的生活,一個由美好生活城市組成的國際網絡,這是一種努力,它幾乎是一個烏托邦,

國際慢城總部就設在奧維多Orvieto山城,為世界各地想要加入慢城行列的城鎮,提供一套準則,國際慢城總部祕書長認為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慢城奧維多Orvieto」的誕生。

[國際慢城總部祕書長 Pier Giorgio Oliveti]
因此,從環境和農業文化的角度來看,它(Orvieto)周圍的古蹟、美景很有底蘊,因為它擁有非常寶貴的地理資源,這就是為什麼Cittaslow(慢城)也誕生在此。

3千年古城不只歷史地景豐沛,小型手工業更是蓬勃發達,奧維多Orvieto大教堂,在畫家筆下維妙維肖呈現。

[畫家 Lidia Vici]
現在我畫好大教堂的所有架構,然後我用放大鏡製作小細節。看這裡,我畫了臉,但我沒有畫上所有的裝飾。

頭髮花白的老奶奶仔細為大教堂,畫上細小裝飾,她還加入新創意,將自己的畫作,復刻成小型磁鐵販售。

[畫家 Lidia Vici]
我今年71歲了,我算起來畫了30年了。這是在新冠疫情發生時完成的,當時我沒什麼可做的,我就做了這個(小磁鐵畫作)。

漫步在Orvieto小鎮的街道上,四處可見眾多的小型手工業店家,拐進小巷中,往往別有洞天。這家店販售的衣服、圍巾全然有別於一般市面上的成衣,每一款都出自雙胞胎姊妹之手,一人打毛線,一人用織布機織布,這樣慢工出細活的傳統手工紡織,其實並不多見了。

[手工紡織業者 Maria Gagliano]
不,我是面對群眾的(工作),因此大家比較看得到我,而有些人自己在家工作,(多嗎?)不,很少的

黑、白、藍就是這樣

白髮蒼蒼、蓄著灰白長鬍的陶土工匠,介紹著不同陶土材質、溫度燒製出來的色澤,這位工匠持續35年,日復一日都在從事陶土創作,傳統工藝在他手中,持續被賦予新時代的靈魂。這件花了一個月燒製完成的陶土作品,就是他對Orvieto愛的投射。

[陶土店老闆 Alberto Bellini]
這就是我眼中的這座城市。這一切,因為上面有一座城市,城市中心是一座鐘樓,是城市的象徵。這些是合作社的品牌產品 這些醬汁也是我們的產品

鎮上的小型雜貨店,販售蘊含農業永續理念、0公里運輸的食材,大多還是社會合作社所生產,和一般大型超商完全不一樣。沒錯,在Orvieto古城裡,絕對看不到連鎖店家,尤其是速食店。

[雜貨店老闆 Luigi Carli]
這曾有過一些爭議,他們不准它(連鎖速食店)在城市、外面或郊區開業。

芹菜、洋蔥、紅蘿蔔,加上豬肋骨、各種絞肉,細細燉煮成肉醬,

[聲音來源 餐廳主廚 Adler]
我先把這些(豬肋骨)先下鍋煎至金黃色,因為醬汁要好吃,還是要用帶骨頭的肉,這樣的醬汁當它到火侯時,你自然就會知道,因為肉從骨頭上脫落,這就表示醬汁就準備好了

你看過嗎?什麼?這樣做麵條。

就連義大利麵條,也是自己手工擀製,而且麵粉只選用在地生產的。

[餐廳主廚 Adler]
我們有許多在地產品需要推廣,從這裡我們進入了慢食理念,為了大力推廣我們的在地產品。

這家在Orvieto開了26年的餐廳,幾乎看不見速成料理,主廚對料理的熱愛超乎凡人,從菜單上就能看見Orvieto的傳統歷史,他探訪耆老,一步一步尋回瀕臨失落的15世紀文藝復興初期的菜餚,甚至找回混合30種地中海香草的調味料。

照片提供 Adler
TC0921-0928

[餐廳主廚 Adler]
所以每個食譜都與在地歷史故事有關,它講述了貴族吃什麼,普通老百姓吃什麼,工人建造大教堂時吃什麼。

古老與現代的交融,在Orvieto處處可見,為了維護傳統,他們可是花了不少心力。

[記者 宋宇娥]
奧維多是一個有3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區,因為高低落差,是分成了地上的老城區和地下的新城區,記者現在的所在地,是在舊城區,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路都是小小條的,地上都是石板路,所以這裡不准外地遊客的車進入,以維護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鎮民汽車出入、停放,都需要有政府核發的證明,這裡沒有紅綠燈、沒有速食店,鎮民慢下腳步,活出屬於Orvieto的節奏感。

[餐廳主廚 Adler]
我們生活得很好,因為我們仍然保持正確的節奏,有一定的寧靜。你看Orvieto路上沒有紅綠燈,你注意到了嗎?

面對全球化、工業化越來越快的時代步伐,Orvieto要維持住這樣的慢生活,其實並不容易。

[餐廳主廚 Adler]
現今的餐飲業,你看到有多快了嗎?是的,一切都很快,肉剛一熟就上桌。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勞力和電、天然氣都是成本。[17:09] 你速度越快,你賺的錢就越多。(我們)恰恰相反,是往回走的。

[陶土店老闆 Alberto Bellini]
我嘗試做這個已經35年了,我一直在做這份工作,但世界變得越來越快,顧客上門說[06:27] 我希望我的名字寫在瓷磚上,我今天下午就要離開,但我需要 15 天的時間來製作[06:38] 瓷磚 要讓它乾燥,放入烤箱燒製並交貨。所以這非常困難。

[手工紡織業者 Maria Gagliano]
我相信這是義大利的傳統,因為創造了許多小型手工藝工坊,每個工坊都專門從事一項工作,木工、鐵匠、編織、陶瓷。Orvieto更像是一座陶瓷之城,而不是編織之城。所以,我認為義大利有這樣的特質,是因為你無論走到哪裡,都有著非常小型的手工業,少量的生產

擁有傲人先天條件的Orvieto,加上慢城理念,持續捍衛在地獨特的傳統文化樣貌,也吸引許多國外遊客前往一探究竟,如何保持觀光與生活的平衡,絕對是未來10年Orvieto的重要課題。

[手工紡織業者 Maria Gagliano]
我靠旅遊業為生,如果沒有遊客,我的工作就毫無用處,所以不會,遊客不會打擾到我

[畫家 Lidia Vici]
人潮越多,旅遊業就越多,這個地方的財富就越多。

[國際慢城總部祕書長 Pier Giorgio Oliveti]
這些古老的社區有自我的保護,但我們也需要去保護他們免受太多旅遊業的影響,否則他們會失去靈魂,失去文化,從中期、未來來看,會失去被參觀的理由,所以Cittaslow(慢城)不抗拒遊客到來,但不能過多的遊客,因為過多旅遊業會精緻化、社會破壞,然後旅遊業也會消失。

從慢食理念發展到慢城運動,奧維多Orvieto保留了城鎮傳統價值,走出自己獨特的慢城文化,就算不是每一個鎮民都理解「慢城Cittaslow」是什麼,但他們那股對飲食、對手工藝、對文化的堅持意念,彷彿已是刻在骨子裡的DNA,讓他們從傳統中找到一條通往未來的路,早已不需要任何名詞去定義!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