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科學園區不僅是臺灣科技產業的重要基地,更具有戰略上的意義,然而,竹科也為客家庄帶來不小的改變,寶山鄉大崎村就是其一,這幾年村民們陸續搬離,信仰中心保生宮也將在2025年初遷到另一個地方,我們的鏡頭,就記錄下在保生宮原址舉辦的最後一次平安戲和閹雞比賽,而這些都已經成為歷史畫面。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華麗的戲服、精緻的布景,台上正在演出客家戲曲,台下的鄉親們看得著迷。廟埕上則是擺滿了三牲、水果、粄食等等的供品,全都是鄉親們的心意。
福德正神,以及列位仙神,香位在前來三拜,一拜。
鄉親們雙手合十,虔誠跟拜,這裡是新竹縣寶山鄉保生宮,每年歲末都會舉辦收冬酬神祈福法會暨平安戲,除此之外,重點活動還有閹雞比賽。
[寶山鄉大崎村民 ]
(這隻雞養多久),一年多,(一年多喔),有,一年多喔,一年多,小雞就一直養,養到大,對啊,從小雞就開始養,(就是要讓牠一直跑是不是,就吃玉米讓牠一直跑),就類似像放山雞這樣子啊,到處跑啊,那有圍起來啊,真正的土雞啦,真正的土雞啦。
[寶山鄉大崎村民]
我每年都有,(參加幾年了),參加好幾年了,(最重的是養過多大,得過什麼獎),差不多啦,這種雞就是差不多10幾斤而已,環境是很重要啦,環境啊,(怎麼樣的環境,要怎樣才養得更大),很大的地方讓牠跑啊,很寬啊,很寬可以跑啊,牠很健康啊。
[新竹縣寶山鄉保生宮主委 陳昌鈐]
閹雞比賽到現在已經有5、60年了,以前我們農忙時,我們這裡是鄉下,大家有養雞,大閹雞,這些村民就建議,是不是來舉辦閹雞比賽,以前(打等)是有黃金啦,現在慢慢就變成是有獎金。
手離開,5兩,不到6兩。
[新竹縣寶山鄉保生宮主委 陳昌鈐]
雞抓來我們廟這邊,我們要秤重,生的雞來比,比誰最重的,就是第1名。
養得這麼漂亮,追不到牠,追不到牠,地這麼大。
來,一二三,看鏡頭,看雞,看雞,乖,乖。
二、四、六、八、十,十隻。
2024年有10隻雞來參加比賽,打頭等的是18斤4兩,閹雞主人還能拿到3000元獎金,不過,這應該是歷年來最少隻閹雞參加比賽的一次。
又不幫我拍,美肌。
[新竹縣寶山鄉保生宮主委 陳昌鈐]
以前比賽有30隻左右,今年到現在才10隻,去年還有15隻,因為我們在地這裡,大崎村,被科學園區徵收去了,部分的村民都搬到外地住,有回來拜拜,但是雞也沒辦法養啊,地方、環境的問題這樣,(有沒有特別回來參加比賽的),有有有。
一隻隻閹雞擺在供桌上,有的用色彩繽紛的花來裝飾,有的則是咬著刻花的辣椒。
[寶山鄉大崎村民]
買材料來弄的,去花店買的是嗎,對,自己選的,自己選的,怎麼會想要這樣搭呢,配起來,感覺很漂亮,配起來,感覺很漂亮。
[寶山鄉大崎村民]
裝飾一樣,大家認為說咬那個紅紅的,比較好看這樣而已啦。
保生宮建於1829年,主祀保生大帝,是當地的信仰中心,更是村民重要的精神寄託所在。
當時那些來這裡開墾的客家先民,他們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出草,原住民當時會出草,因為其實這地原本也是他們的,對,所以這邊的先民為了要就是,希望要安居樂業,所以他們,相傳是從南寮那邊,南寮,就我們現在的南寮,然後有一個保安宮,然後它是伺奉保生大帝,把祂分靈到這個地方來。
[新竹縣寶山鄉保生宮主委 陳昌鈐]
保生宮在我們這裡,以前有一位師父,在南寮把我們的保生大帝,帶著、揹著過來我們這邊,他是在這裡工作的師父,到現在已經有200年的歷史了,還有以前那些村裡的長者就說,建議這些村民要蓋廟,大家村民全部同意,好,大家捐錢來蓋廟。
[寶山鄉大崎村民 江駿杰]
我小時候就住這裡,我很小的時候就有參加這個,廟方保生大帝做戲、戲棚這些,廟發展到現在,照理來說這改建是第3次改建,以前還是小間房子,泥磚那些。
影片提供 彭雅倫、彭皓昀
010642-010702
2018年,竹科管理局開始實施科學園區寶山擴建案計畫,保生宮所在地的大崎村,就被納入用地範圍,於是,村民們開始一個個離開,大崎村的房子也一間一間的被拆掉,然而,在廟方和村民的爭取下,最後,只剩下保生宮還暫時留存著。
有兩位學員,剛剛有想要問說,我們的大崎聚落,到底在哪裡,然後,那我們現在站的這個地方啊,就是以前的大崎聚落的正中心。
影片提供 彭雅倫、彭皓昀
010716-010735
大崎村已經被拆得完全認不出它原來的樣子,地貌已然完全不同,而保生宮將來也會遷移到另外一個新的地方,2024年的這一天,也是最後一次在保生宮舊址舉辦平安戲和閹雞比賽了。
[新竹縣寶山鄉保生宮主委 陳昌鈐]
今年(農曆)12月16日我們保生宮,神明全部會搬去我們新的廟地那邊,以後還是同樣,廟方的活動,祭祀、拜拜還是一樣會進行,(那個比賽方式會怎樣,會改變嗎),不會不會,還是照這樣子,不限我們的鄉民來比賽,每個人都可以來比。
雖然大崎聚落早已經消失,只剩下被工地包圍的保生宮,但是這幾年,廟方的祭典活動依舊進行,村民就還有機會可以回來敘敘舊,另外還有每個月的農曆初二,寶山鄉客家民謠研究協會的會員,更是會固定回來保生宮唱山歌、吃美食。
影片提供 彭雅倫、彭皓昀
010852-010859
悠揚的歌聲陣陣傳來,鄉親快樂的唱著山歌,台上唱,台下的人也跟著和,實在是跟周邊正在施工的工地、廠房形成強列對比。
[大崎文史工作室主理人 張家安]
那個現在大崎村的話就是,村民他們都已經遷走了嘛,然後平常,平常在這裡活動的人都是工地的人,然後保生宮可能人沒那麼多,但是每到農曆初二的時候,就會有那個寶山山歌班的人會回來辦活動,然後所以有些村民他們也會跟著回來。
大崎村人去樓空,但是還沒被拆掉的保生宮,是大家情感連繫的據點。
[寶山鄉客家民謠研究協會創會理事長 楊寶玉]
這個地方我從小孩子開始,就一直住在這廟的附近,到我創這個協會有唱山歌,就開始每個月的初二,我就在這裡辦這個活動,大家都知道初二就會來這裡,湊熱鬧,來唱山歌、來聽山歌,我就會準備客家的美食給他們吃,(為什麼會選初二呢),因為比較好記,我們這裡都是老人家,60歲以上的很多,你選初二,農曆初二,很好記,初一大家來拜拜,初二就想到我的山歌在這裡。
這邊在唱山歌,另一邊的大鍋子裡正炒著雞酒,香味四溢,讓人看了口水直流,寶山鄉客家民謠研究協會創會理事長楊寶玉說,以前村子還沒拆掉的時候,每個月農曆初二,都會有上百人一起來唱山歌。
[寶山鄉客家民謠研究協會創會理事長 楊寶玉]
每次都有100多人,100多個人,有時候這10幾、20人沒空,沒來,下一次又有些人還是有來,不會每次來喔,會換著來,每次都會來的,就是我們理監事還有樂師這些。
[大崎文史工作室主理人 張家安]
我一開始來這邊訪問的時候,是疫情的時候,疫情的時候人很少,然後後來慢慢的過了一年之後,大概2021、2022的時候,人比較會出來,但是那時候已經是拆遷的時候了,就保生宮附近的這些村民,就陸續搬家,然後也是廟方告訴我說,除了宗教祭典之外,還有就是每一個月,有初二的山歌的交流活動,都會有上百個人會回來這樣子,然後也會有其他村子的人一起到這邊來,所以我才一直的記錄下來。
影片提供 彭雅倫、彭皓昀
011136-011147
寶山鄉客家民謠研究協會,已經在這裡唱了十幾年,不過,現在村子拆了,保生宮也即將遷移,廟埕上的山歌交流會,也將成為歷史畫面。
我跟你們宣布一下,這個地方,再兩次,再兩次就會換喔,我們換到集會所,比較小一點,集會所。
[寶山鄉客家民謠研究協會創會理事長 楊寶玉]
2204這麼多年來了,很多80歲以上的都離開了,現在又遇到這裡被科技大廠徵收,這四周搬走很多人,所以現在更多老人家不見了,搬走,沒有年輕人載,沒辦法來,這旁邊都是科技大廠的工程車很多,路又一直改變,我們來一次都覺得很累欸。
地景地貌變化速度太快,就連一輩子在這裡生活的村民,也都快要認不出來了。
[寶山鄉客家民謠研究協會創會理事長 楊寶玉]
從去年到現在,可以說改變到連我自己都要找不到路來走,我早上也一樣繞很大圈,科技大廠現在這樣處理的時候,隨時改變,今天還在走的大路,明天就換別條,這條路封掉了,所以來這裡,說實在的,很辛苦。
[大崎文史工作室主理人 張家安]
每一次的地景地貌都會不一樣,人也會有變少,對啊,剛開始的時候人比較多一點,就是比較多人會回來。
村子消失了,居民搬走了,信仰中心也將遷移到附近的新址,不可逆的未來,許多人選擇了「只能接受」的路,但也有一群人,選擇在大崎村完全消失之前,為這個客家村落,留下些文字或是影像紀錄,在將來的某一天,講起大崎村時,至少還能拼湊出一些,它曾經的樣貌。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