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客家的歌謠班和山歌班為數眾多,表演主要都是以歌藝取勝。高雄市近幾年有一個較不一樣的表演團體成立了,就是「高雄市客家文化藝術團」,他們的才藝包括了歌唱、中樂、傳統戲曲、採茶戲、歌舞劇、短劇…等,非常多元。難得的是,團員們卻全部不是藝術科班出身,卻仍能在眾多的客家表演團體中得到迴響,甚至成了高雄市具代表性的客家團體,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週休假日午后、一場歲末展演活動在高雄市客家文物館進行著,台下客家鄉親們目不轉睛的看著表演。



生動的演出讓人覺得逗趣,來自高雄市客家文化藝術團的兩位表演成員,精采的演出也令現場觀眾對藝術團的才藝感到欽佩。

[觀眾
謝記順]
客家藝術團很多元,有時候活動都很熱鬧,每個人都很有實力。

成立四年多的高雄市客家文化藝術團算是個相當新的表演團體,不分南部客北部客、大家都是因為熱愛客家文化藝術表演而加入這個團體,藝術團團長說、藝術團除了傳承客家文化,還可以把客家鄉親們的心都聚集在一起。

[高雄市客家文藝團
團長 鍾新富]
能夠連結這個心、連在一起,北部的客家人很多,來到高雄拓展我們客家族群時,南部客家人人數比較少,所以在北部客家人的號召之下和南部客家人合起來就成立了這個文化藝術團。

[高雄市客家文藝團
團員 吳秀媛]
完全是因為大家有興趣,我們團員是來自原來歌謠班中比較會唱的人把他挑出來,還有在教書的老師,不然就是退休老師,他們對於文化藝術有比較深的認知,整合起來的,這樣要一起玩、要上場,才比較玩得起來。



為了一場大型演出,藝術團團員們正緊鑼密鼓的加緊排練。和數以百計的客家傳統表演團體相比,高雄市客家文化藝術團的才藝相當多元,包括中樂演奏、歌唱、舞蹈、現代歌舞劇、三腳採茶戲、短劇…等,都是團員們的拿手項目,甚至腳本也是由團員自己編寫。

[高雄市客家文藝團
團員 吳秀媛]
我們團員自己寫劇本,自己寫的、用客家語法寫,當然是因為鄉親團員是早期當年他曾待過藝工隊,有經驗他就寫短劇,像我們的撮把戲改編、我們短劇的編寫、還有就是鬧劇、還有我們的舞蹈演出,全是出自我們團員自己的創意。



藝術團專任主持人吳秀媛說,藝術團和其他表演團體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的表演豐富性與「業餘且專業」的特色,即使是一般歌謠唱曲,都會外聘舞蹈老師來教表演者肢體動作,就是希望在台上能有最完美的表現,而能夠由團員自己負責的道具與化妝,就由團員自己包辦。



范木蘭是苗栗人、團員都稱他范老師,四十年前隨著家人南下到高雄市定居,至今已有二十幾年的專業中樂演奏經驗,和太太兩人算是團中最資深的表演者,四年前參與藝術團後、開始寫劇本,表演擴大到戲劇,對他和太太來說、都是新的體驗。

[高雄市客家文藝團
團員 范木蘭]
對這些短劇、三腳採茶戲比較有興趣,看別人演戲、表演就覺得很有趣,自己就想多少學一些,多收集一些資料,看要怎麼唸台詞、怎麼演、怎麼唱。

[高雄市客家文藝團
團員 葉桂妹]
大家都要互相的學習、互相來學習,比如說我先生拉胡琴時我就配合他打鑼鼓,我先生要演三腳採茶戲我也和他配合,他演三腳採茶戲他飾演生角,演旦角時我就找個藝術團團員三個人一起演就是三腳採茶。

成團四年來、二十幾位藝術團團員經由一次次的演出、逐漸建立起團隊的名氣與實力,團員們也都感到各有收穫。

[高雄市客家文藝團
團員 鍾鳳金]
讓我本身的生活改變相當大,因為我常常在外面參加活動,別人就發現到我各方面的身段、歌聲都讓人聽了覺得更舒適,就有人問我沒有屬於哪個歌廳、沒有約在身,就跟我簽了約,就去他那邊唱,這是我得到的最大改變,也是對我家庭生活最大的幫助。

[高雄市客家文藝團
團員 饒維光]
以前在歌謠班的時候唱歌時都是站著不動,就像木頭一樣,因為覺得那種表演沒有所謂的樣式,所以來到藝術團後跟著范老師、范木蘭范先生跟他學,我們的動作啦、身段啦、該怎麼做,就有很大的進步。



為了藝術團將在高雄市的地標-八五廣場大樓展開的表演,范木蘭帶著團員們來到義民廟祈福、希望演出圓滿順利;建廟六十年的義民廟位於三民區,過去幾十年來北部客家鄉親因為覓地耕作或是求職、而陸續移居在這裡,不少藝術團團員也住在附近,至今三民區俗稱的寶珠溝、都還是客家鄉親最多的區域。

[高雄市客家文藝團
藝術總監 宋貴生]
寶珠溝這邊,是一個客家族群聚集的聚落,尤其是桃竹苗來的人,我們也做過文史調查,當時知道他們大人帶著小孩、手上抱著嬰兒,就這樣坐車來到高雄。

[高雄市褒忠義民廟
總幹事 傅有舜]
很多北部鄉親因為生活的關係,利用北部農閒時、來到南部工作,除了認識朋友鄉親外,大家也幫忙找田地來租,因為在這裡耕田比北部耕山容易,就這樣一批一批南下。

前行政院客委會委員、高雄市義民廟總幹事傅有舜說,三十幾年前除高雄車站外、三民區都還是農地處處,不過現在都已成了繁華市區,新大樓也不斷在興建,似乎仍有很大的工商發展空間,出身美濃的藝術團團員蕭乾壽認為、近幾年三民區的客家凝聚力非但不因都市化而解構,反而還更有發展。

[高雄市客家文藝團
團員 蕭乾壽]
以前很多人,明明都是客家人卻不敢說客家話,但是這幾年大家有了共同的感覺,我是客家人,大膽說出來、大膽站出來,這是我感覺到這幾年最大的感受。

在三民區教書教了三十幾年書的藝術團藝術總監宋貴生、因為習慣了在地環境,退休後希望繼續在這邊發展、便在這裡開了家日式料理店,也讓鄉親們在三民區又多了個聚會場所。

[高雄市客家文藝團
藝術總監 宋貴生]
會開這家店是因為這是一個家族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的重點就是,提供一個讓我們客家鄉親聚會的平台,可以激發很多做客家事務的時候、開會也好,給我們客家鄉親最能夠發展客家事務的地方。

不用到卡拉OK、也不用去KTV,藝術團的全體團員在宋貴生的店裡開心唱山歌、沉浸在客家音樂中,就像是在客家庄裡一般的親切,在這裡定期的聚餐聚會,除了讓大家開懷唱歌、加強歌藝,還可以增進彼此間的互動與情感。

又是一場演出前的準備,團員們趕緊在後台換裝打扮準備上台。 四年下來、高雄市客家文化藝術團漸漸在高雄地區獲得了鄉親的肯定,也成為最具有高雄市代表性的客家演藝社團,每次出外的演出也越來越具表演規模。看著藝術團團員們在台上自信又優異的表現,每一個團員們都讓觀眾看見,不管身在何方、不管是否藝術科班出身,只要願意認真學習、經營自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發揚客家文化的客家新英雄、在傳承客家文化的舞台上發光發亮。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旁白 鍾孟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