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頂山下的龍肚國小環境清幽、自然生態豐富,學校近年也以「客家里山塾,耕讀天地書」為校本特色課程,希望透過友善土地的教育方式,將自然環境永續的觀念傳給下一代,在後山手作步道營隊告一段落後,龍肚國小師生也迫不及待表達接手意願,上山處理後續的恢復工作,1920年設立的龍肚國小,今年歡度100周年校慶,師生用實際行動為百年校慶獻上祝福。


 

在竹林旁鋪設步道,首先要清除泥土裡盤根錯節的根系。
    
拆除的木棧道不用再帶下山,把它蒐集起來,就成為手作步道的好材料,在這場串連人與山的行動中,龍肚國小的老師也不落人後,一起捲起袖子投入修繕行列。

[龍肚國小 教師
葉芊惠]
可能我活到80歲、90歲,我都還會記得,我還會帶我的小孩,然後來這邊,然後讓他們看看這是以前是我們一手一步一腳印,然後一起完成的。

[龍肚國小 教師
李浩肇]
有人來幫忙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置身度外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覺得我們會去參與,之後我再去走這條步道的時候,就會對它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就會去留意到整個步道的狀況。

[龍肚國小 教師
劉福裕]
這個步道是我有參與過的,即便我只有搬石頭或是我只有拆釘子,或者是我只是做某一個部分,但是在這樣的過程裡面,我跟這一群人一起參與,然後我覺得我是會感動的。

感動是會傳染的。趁著期中考結束,龍肚國小高年級的學生,對大哥哥、大姐姐為學校的付出滿懷感動,自願接手步道後續的恢復作業。

用力把畚箕裡沈甸甸的石頭搬上山,希望為學校盡一分愛護的心力。

[龍肚國小 學童
張鈞洋]
搬要用的東西到上頭,我總共跑了4趟,我的腳沒力了,手會一直抖。

[龍肚國小 學童
李孟緯]
很累,因為它就是要搬石頭、土,上下跑,然後過程木頭有些會很危險。

[龍肚國小 學務主任
郭沛溪]
我們這個大面積的土,那你用這一個,你能夠鋤的只有小範圍,那這樣的話你要花費很多的時間,所以這時候你可以選擇,比較大一點的,然後呢這邊的話石頭也少,你在鋤的時候,也比較不會碰到石頭,所以呢我們帶了4種鋤頭上來,你可以根據你的需求的話,挑選適合的鋤頭。

腐朽的木棧道拔除後,地下多出許多坑洞,這些從山腳挖出的泥土,準備用來填補坑洞。

妳拿得動嗎?拿得動,那就這樣,拿這樣就好。

上山的路有些陡, 跑得氣喘吁吁的小朋友,還是得耐住性子,把山下挖起來的泥土倒進洞裡,希望路過的人不會跌倒。

加油,這個洞,慢慢的倒進去。

兩隻腳,沒有力了。

[龍肚國小 教師
姜春妙]
就是透過這樣的活動,然後孩子會去感覺到自己的變化,然後他也可以感覺到,老師我們填了多少洞了,他會去看到我們拔樁起來之後,又把它填進去的那個變化,所以這樣的過程我覺得,孩子在關於,觀察跟感受這件事情上,它無形中就直接進到身體裡面去了。

[龍肚國小 校長
張二文]
走路那時候小朋友他們會很注意到,哎唷,這顆石頭滑走了,他們會想到趕快去把它撿回來,把它砌回去,所以我感覺到,經過這個方式,小朋友和這個步道,和這個校園,變成是他自己也有盡一份心力,他也會想到,這也是他自己的東西一樣。

[龍肚國小 教導主任
黃鴻松]
像我們客家人,很講究風水,譬如說伙房裡面有一個化胎,有一個靠山一樣,對龍肚國小來說,這座山就是龍肚國小的靠山,不管是在安全方面還是風水方面,我覺得對我們有一些喜歡生態的人來說,這座山裡面的生態很豐富,大自然的教室一樣,我們的孩子隨時有需要的時候,我們都可以帶來,可以看到裡面的生態,動物、植物。
 
1920
年設立的龍肚國小,在日治時期曾經附設了「農業補習學校」,教導學生農業為主的專業知識,為旗山、美濃的農村培育農業人才,現今學校後山的「生態教學園區」,還是當時的農業實習林場。

[龍肚國小 教導主任
黃鴻松]
學校是在1920年成立的,所以在1928年那時候,就有再附設一個農業補習學校,既然是農業補習學校,它就要有一個讓小孩子體驗實習的地方,所以這座山可以說是當初農業補習學校的一個實習農場,還是說一個實習林場,所以我們在很多相片裡有看到很多,有老師會帶著學生到山裡勞動,甚至連牛也有牽上山過。
 
在田裡插秧的學生、拿著鋤頭在麥田的場景,還有一起種高麗菜的畫面,這些都是日治時期,農業補習學校留下來的珍貴照片,對也是龍肚國小畢業的校長張二文來說,學生學習農事的場景,在70年代還看得到,即使已經國小畢業已經數十年,張二文還是直呼印象深刻。

[龍肚國小 校長
張二文]
老師大多會交待我們高年級,像我記得六年級那時候是種高麗菜,所以呢,大家六年級的小朋友,從割高麗菜,割了用丟的樣子,大家都想說,像丟籃球一樣丟出去,那時候老師會負責切,切了後全校的小朋友就把它剝開,在操場晒,晒高麗菜乾。

從日治時期的農業實習林場,到現代的生態教學園區,龍肚國小的後山,在每一個階段,都呈現不同的時代樣貌。

當山風吹過,那些曾經在山上的汗流浹背,轉眼成為一段難忘的回憶,當步道修繕完成,一條親近山林之路會走得更加平順,有一座山的龍肚國小,要以友善環境,創造學習的靠山。

採訪/撰稿 曾宏智
攝影/剪輯 曾宏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