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壽豐鄉是臺灣玉的產地,大約民國60幾年的時候,是最興盛的時期,光是在豐田就有70幾間的玉石加工廠,為了讓下一代認識這段輝煌歷史,現在有花蓮當地的學校帶著小朋友從撿玉、磨玉等實際參與,來了解自己土地的故事。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各位知道這條叫什麼溪嗎,白鮑溪,這條溪其實它是,到這邊來已經叫做荖溪了,對,那各位,我們都說白鮑溪嘛,其實也沒錯,怎麼說呢,因為白鮑溪在上面那邊,匯流到我們荖溪,那各位知道為什麼這條溪叫做荖溪嗎。
清澈的溪水,透亮到可以直接看到底下的石頭和小魚,來到花蓮縣壽豐鄉的這條溪,要來尋寶。
[花東玉石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儀傅]
那它有兩座,一個叫西荖腦山,一個叫荖腦山,那我們的白鮑溪跟荖溪,就全部都是發源在那個地方,經過幾千萬年,幾千年、幾萬年的地質變化,所以這些有時候山崩、土石流之後,這些玉石就流入我們的溪床。
沿著這條溪往上游去,就是臺灣玉的產地,到現在礦藏還是相當豐富。
[花東玉石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儀傅]
那當時民國50幾年的時候,那個有一個廖學誠,是成功大學的廖學誠廖教授,他們來這個地方踏勘的時候發現,欸,這個東西綠色的,那麼透,那它是不是一種玉石,他們才發現說,喔,原來這是一種玉石,叫做閃玉,那它跟和闐玉都是同屬於軟玉的一種。
雖然礦區早就已經不採玉了,但來到這裡,還是有機會可以撿到漂亮的玉石。
[花東玉石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儀傅]
我曾經帶朋友來這邊撿,他還撿到一塊價值初估應該有4、50萬,而且快10年前的,這麼漂亮的臺灣翠玉,它都很翠綠,像那個葉子剛長出來一樣,那麼嫩綠這樣子,而且質地超好的,但是到現在,就很難再去找到這麼漂亮的,因為大家都來這個地方撿,來這邊玩,然後就慢慢撿走,那當然颱風過後,可能還會再沖刷一些下來,但是那個數量也不比以前那麼多了。
這一塊是不是石綿啊,白色,對,它含有石綿的成分,所以你看它有滑石的感覺,對,而且它重量比較輕。
這天,花蓮國風國中的老師們,帶著一群學生來到壽豐,要來上一堂玉石課,還請到玉石專家來教孩子們,怎麼分辨玉石。
綠色的目標為原則,那上一次上課的時候,我有跟各位說,說什麼,我們玉石有一種天然的光澤對不對,各位在撿的時候,你不要每一顆撿到的石頭,然後全部都拿來問我說,這個是不是,這個是不是,這個是不是,其實我們撿拾的目標,也是要讓各位去分辨一下,什麼樣是石頭,什麼樣是玉石。
那這一顆呢,它就是比較偏向於蛇紋石。
[花東玉石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儀傅]
因為畢竟同學平常就是學習我們學科上的知識,對於這一些東西,他們平常是比較少接觸到的,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所以學校很有心刻意去安排這個(課程),然後讓學生對我們玉石的文化,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第二個水準的那種叫做蠟光玉,可是它就這麼小,你要怎麼把它弄出來,對不對,對,如果說你整顆都是這樣子,哇,那不得了,那可以磨幾十個貓眼,那價值就很高了。
[國風國中教務主任 翁雅慧]
因為我們是花蓮地區,唯一一個國中,設有美術班的班別的學校,然後因為教育部每年它都會有一個計畫叫做「藝師藝有」,(希望)藝術才能班的課程,它可以跟在地的文化去做結合,所以我們每年都申請這個計畫,希望說帶著學生可以就是到,我們在地的各個,就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的一些產業,或是藝術,藝術家這些,去做一個課程的連結,所以今年我們就是安排了學生,到我們這個壽豐豐田這裡來做磨玉的體驗。
自己來動動手選一下喔。
翁雅慧主任的外公外婆就是壽豐人,每到放假她就會回到壽豐,談起小時候豐田玉產業的榮景,仍然印象深刻。
[國風國中教務主任 翁雅慧]
小時候我們都會常去翻,阿公阿嬤他們有一些小零錢盒,那個小零錢盒可能一打開裡面就是一整把的貓眼玉,那貓眼玉其實對我們現在來說,好像很珍貴,因為它其實,它的材質紋路都很有特色,而且很漂亮,但是我們就是,那個東西多到就是,我們把它拿在地上當彈珠在玩,所以那個時候的榮景大概就是,隨手都可以可得,那種加工甚至是準備要外銷的那些玉石加工品。
小時候的玩具,竟然是可以拿來賣錢、要外銷的玉石,實在是很難以想像,在玉石產業沒落後,現在的小朋友,就更不容易有機會可以了解以前那個年代的故事了。
[國風國中教務主任 翁雅慧]
那因為就是壽豐這邊,它其實在很早以前,除了它從日據時代,然後一直到現在,它其實都一直有很豐富的一個文化背景存在,那因為產業的沒落,其實我們會希望說,小孩子可以就是藉由這樣子的一個體驗,然後對於過去的一個,我們這樣的一個地方產業,然後慢慢的現在轉型成一種,就是也是一種推廣,或是觀光取向的一個發展,然後也知道,讓他們知道這樣子一個脈絡。
我知道為什麼它上面會有金金的感覺,因為它裡面含有石英,因為石英是六方晶系,所以它光線會折射,所以它就有那種反光的感覺,對,你看,不要那麼暗色的,綠色系跟不要那麼暗色的,有可能就是,再來就是它會不會透光,會透光,然後很溫潤,它就是臺灣玉。
眼前這千千萬萬顆的石頭,到底哪一顆才是玉呢。
這顆是蠟光玉,妳看它的手感有一種滑滑的感覺,還有霧面,妳摸摸看,它沒有磨過,它就滑滑的,跟這種有點不一樣,有沒有,其它的都是亮亮的,對對對,那這一顆的質地,就是這種蠟光玉,它的質地它就是,它這個叫做這個,透閃石的含量更多一點,這顆不錯,這顆留著,這有機會喔。
不錯喔,不錯喔,有機會喔,你找的這塊有機會喔,你看這塊質地真的不錯喔,對啊,你看你看,所以,好好留著喔,好好留著,你哪裡撿的,那個啊,那個夾縫裡面。
藉由專家、老師們的帶領,孩子們越撿越有心得。花蓮縣幅員狹長,學生大多住在花蓮市,其實離壽豐還有一段距離,藉由這次探訪的機會,希望他們可以更了解花蓮在地的產業和歷史。
[花東玉石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儀傅]
在地的玉石有兩種,一種就是我們的東海岸玉石,它是在海邊的,還有東海岸山脈,那另外一種玉石,就是我們這邊臺灣玉,以前叫做豐田玉,那它的產地的重鎮,也是在我們客家的重點地區叫豐田,那邊都很多客家人,當時幾乎豐田都是以臺灣玉維生。
民國60年前後,是豐田玉最興盛的時期,光是在豐田就有70幾間的玉石加工廠,但是產業沒落後,幾乎都關門了,好在還有一間轉型為體驗工坊,來到這裡,不僅可以了解臺灣玉的故事,還可以做磨玉DIY。
真的重喔,真的有重,要二隻手,比較重一點,因為玉的比重,玉石比重比較高,所以它重量比較重。
[磨玉體驗工坊 姜美如]
從之前的家庭式的,然後把它移到外面做一點休閒式的方式來做這樣,大家可以來體驗看看。
就會有一些土、一些粉塵在上面,那這一塊也是原石,我們採礦的玉石,會是這樣子的放大版採下來,切開之後,再來看裡面可不可以做東西。
[國風國中美術班學生 陳俞帆]
以前就是走這邊的時候,是不知道這裡有在做玉石之類的,相關的一些教育的活動,然後今天就是進來,然後就認識了很多玉石,不同的,對,然後就是不同種類的玉石,然後也知道以前就是,他們在挖礦的一些辛苦之類的,所以就是對這一方面就更有一些基礎的認識。
[國風國中美術班導師 莊梅萍]
因為一般我們就是比較知道是那種,大陸那邊的什麼和闐玉啊,或是國外的緬甸玉,都很漂亮,對對對,那我覺得臺灣產的玉,真的還很特別,對,所以想說,可以看一下。
愛臺灣,對啊,想說如果出國交流的話,這個就可以送人家。
場館中有各式各樣的玉石,帶著客人認識玉的種類和形成原因,最重要的是,還可以體驗當個磨石師傅。
我們這個要磨的是這裡,所以我們是,兩邊這樣子托著,往下來,貼到它,用貼的這樣滑下去,小朋友它的亮度都會磨出來。
工坊先準備好各種不同造型的半成品,挑選自己喜歡的玉石後,後頭還得要過五關,一關一關慢慢打磨玉石。
它有一個平面的,要輕輕的這樣轉,轉成圓弧,像這邊,手不要碰到就好了,好的,妳手可以靠住,靠住這邊,要小心,慢慢的。我們說玉不琢不成器,在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得出來,玉不琢不成器,對,這個地方就可以看一下就知道,有沒有漂亮,來,老師來,謝謝,很漂亮,喔,好美,給客家電視台照,老師,客家電視台,漂亮。
[國風國中美術班學生 張育晴]
因為那時候我看到還滿多圖案的,然後我覺得如果要做項鍊的話,好像不能太高調,我想要小小,然後很可愛這樣子,但是我想要有點造型,就不想要只是一個圓形啊,或是簡單的圖案,所以我就選了這個葉子,然後師傅就跟我說,它可以刻葉脈,然後覺得,如果葉子有葉脈的話,它好像比較有那個生命力。
[國風國中美術班學生 陳品恩]
就是我發現其實,在玉石這方面其實,它在製作的過程當中,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困難,它有點,它算是滿平易近人的一種工藝,然後我發現就是,它座落在壽豐的鄉間嘛,所以也發現說,在大自然的地方,然後也看到就是,玉石的來源也介紹了,他們玉石的種類,也讓我對於玉石有更多的了解,然後以後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帶外地的親戚朋友來這邊體驗,(你以前知道壽豐有玉石嗎),有,但一直都沒有深入了解的機會。
[磨玉體驗工坊 姜美如]
因為學生他是初學者,他也很認真要來磨這一塊,屬於他自己的玉,那自己來磨其實感覺不一樣,很多都是第一次,因為在砂紙磨的時候,可能比較有感受,因為它磨下去就會亮了,他的感受,有時候是驚叫聲,那個驚訝聲是在那邊發現的,不是在粗磨的地方發現的。
[國風國中教務主任 翁雅慧]
那我所知道的是在周邊很多學校,甚至我們現在也是希望說,慢慢地把這樣子一個,我們在地的一個玉石加工文化,然後可以慢慢地推廣,除了我們自己本地的孩子們,可以認識得到,也希望說藉由這樣的機會,甚至我們在藝術上的推廣,可以讓全臺灣各地,甚至是世界的觀光客,都可以有機會來這邊體驗這樣。
時代變遷,一間間加工廠都收掉了,山上的礦場也早已停採,把學生帶出教室,走進故事的發生地,上一堂玉石課,用心去聽、去看、去摸、去感受,讓腳下這塊土地的故事,不會被遺忘。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