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公館鄉出礦坑是台灣最早開發的油礦場,也是全世界第二個被發現的油井,其蘊含的天然氣也帶動著苗栗、公館的聚落與產業發展。隨著礦場資源減少,出礦坑社區也跟著沉寂了,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少有工作機會,人口大量外流,在台灣這樣的情形並非是特例,許多聚落也都會期待觀光能成為強心針。出礦坑會有機會再度繁榮起來嗎?
冷冽的寒風吹過,枯黃的雜草在圍牆上搖擺,微綠的苔蘚,悄悄的攀爬蔓延在屋頂上,昔日滿載幸福的老屋,卻只剩破損的磚瓦,人去樓空倍顯冷清,「悽涼」可以說是這個山城的寫照。
[公館鄉開礦村
村長 陳瑞雲]
現在我們開礦村,以前兩村叫出礦、開礦,因為人口的外流以後,兩村就變成一村,後來工業社會,像現在鄉下沒有工廠了,所有年輕人都要搬出去。
開車行經台72線快速道路,高聳的再生塔矗立在後龍溪畔,似乎提醒旅客們,「出礦坑」到了,而隨處可見的油井及儲油設施,也在告訴大家,這裡可能是石油的產地。
站在油井紀念公園旁,興奮的和我們解說著,過往歷史的邱錦盛,十五歲便來「出礦坑」工作,對於整個出礦坑的採油歷史,可以說最為了解。
[中油退休員工
邱錦盛]
(挖井)型式是這樣,但是也有用鑽的,用圓盤一直轉用鑽的,那是比較後來,以前還是這樣,這邊一個大輪子,拉過去那邊,還有一個大輪子,馬達一抽,拉著這個一直動,然後再用撞擊的,早期的全部用撞擊的。
早在145年前,清朝時代,苗栗公館出礦坑地區的後龍溪河畔,就被發現可燃燒的油料,在1877年時更開始了正式的開採工作,成為台灣開發的第一口油井,更是僅次於美國賓州,全世界第二個被發現的油井。
從1號井到前年才被開採出來的144號井,從開採石油到生產天然氣,一百多年來出礦坑在台灣的能源史上,除了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更深深影響著在地的發展。
一九七零年代,出礦坑盛產天然氣,充足的燃料,讓苗栗的玻璃、陶瓷、肥料、石油化工等產業也隨之興盛,光是苗栗地區的裝飾陶瓷產業,每年就為台灣帶來數十億元的貿易收入,可以說沒有出礦坑,就沒有苗栗當年的榮景。
隨著邱老先生來到中油的宿舍區,望過去盡是已漸殘破的木造房舍,這些都是邱老先生,年輕時親手修復的。
[中油退休員工
邱錦盛]
這邊下會社差不多有十棟宿舍,日本人和台灣人都連在一起,還有那山頂上又有十多棟,你算算有多少人,(那你算有多少戶人),那時候有一百多戶,可能不止,一百多戶一定有。
[公館鄉開礦村
村長 陳瑞雲]
外面還沒有什麼電可以用,也沒有瓦斯,我們這邊就享受瓦斯,也有電了,我們晚上,半個月或著是什麼時候,就有放電影。
出礦坑的開採漸具規模後,礦場技師、勞工也陸續舉家遷入,整個出礦坑社區可謂「人滿為患」。
[中油退休員工
邱錦盛]
像那個纜車全部都有電燈,那邊(對岸)看過來,沒錯就像是小香港一樣,(就因為纜車的電燈)對,(為什麼要開這麼多燈?)需要路燈,上下都有人,還有工作的人,有白天班有夜晚班,一天到晚都有人工作。
假日的出礦坑礦場,一群旅客漫步在斜坡的階梯上,這便是邱阿伯嘴中所說的纜車道,斑駁的鐵道及老舊的滑輪,似乎訴說著它久遠的歷史,這條纜車道曾日夜承載著員工及工具進出,對附近居民來說,更是日常生活的最佳伴侶。
[中油退休員工
謝忠雄]
假設說有什麼要賣的,就挑到纜車頭,然後坐纜車下去,一直挑到公車的車站上公車出去賣,賣完換一些東西了,一樣買米或一些菜雞鴨,又一樣坐纜車上去。
本身就是在地人的謝忠雄,從小讀書就坐纜車上下山,也許就是這樣的緣分,讓他後來也進入中油出礦坑礦場服務。
[中油退休員工
謝忠雄]
老實說好在有石油公司在這邊,如果沒有石油公司,要繁榮也繁榮不到那裡去,,也不會多熱鬧。
[公館鄉開礦村
村長 陳瑞雲]
最多人的時候有兩村人,還有學生有九班,那時候差不多就有四百人,單單出礦、開礦兩個村,學生就快要有四百位。
下課了,出礦國小的操場,聽到的盡是小朋友嬉戲的歡樂聲,當初為了因應學生人數的增加,出礦國小就遷移擴建了兩次,最後搬到這裡,但出礦坑在經過近半世紀的開採,天然氣逐漸匱乏,員工紛紛遷出,人口大量外流下,寬廣的校園早已不復見當年盛況。
[開礦國小
校長 葉錦忠]
86年的時候,我們公館鄉開礦國小,學生數只剩下24位,主要是因為人口外流,剩下老人家,因為年輕人在本地沒辦法生存,到外地工作。
目前出礦坑社區的設籍人口僅剩下394人,其中有將近一半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面對出礦坑繁榮不再,這裡的未來能有轉機嗎。
[開礦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劉添華]
想當然是想,不過靠自己的能力是沒有辦法,你說要發展,像現在的觀光事業很興盛,自己是沒有辦法,要發展也要有蠻大的資金,才有辦法開發。
等待外力的幫助,是需要機緣的,開礦國小卻不去盼望這個機緣,數年前他們便開始自行轉型,希望透過多元化的教學,以避免併校、廢校的危機。
[開礦國小
校長 葉錦忠]
我們將學習的場所,從教室移到校區,甚至帶到校外,作各種的教學,我們開礦國小生態很豐富,老師的帶領下,做一個生態的教學,做遠足、做爬山,小朋友在活動中,可以學習各方面的知識。
短短十年內,開礦國小已成為苗栗重要的特色小學。
[開礦國小
校長 葉錦忠]
所以目前本地學生才剩下10位,但是外地有八個鄉鎮,從頭份、頭屋、後龍、苗栗、公館、大湖、獅潭、銅鑼,有106位學生從外地進來,來享受開礦國民小學的教學。
學校就是一個社區的縮影,而學校成功的轉型經驗能夠複製到出礦坑社區嗎,隨著國內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視,近年來出礦坑礦場的工業設施,亦受到公部門的注意,2007年苗栗縣政府便引用文資法,以「文化景觀區」來保存礦區的風貌,並在未來兩三年內,開發成為地方重要旅遊景點。
[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局長 林振豐]
包括它的建築,包括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都要把它收集起來,以後人家進到我們出礦坑以後,看到的是完完整整,整個中油的發展史。
對於公部門將投入大筆資源,社區更是充滿著期待。
[開礦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劉添華]
母雞帶小雞一樣,政府發展起來,我們地方的人,就剛好做一些生意,慢慢的讓這些年輕的、退休的人,慢慢的回流,才繁榮地方。
[中油退休員工
謝忠雄]
當然我們要做一點生意,以前我們村長講過,人潮來了我撿垃圾,錢沒有賺到,這樣的工作,怎麼可以做。
錢沒賺到卻帶來困擾,這是許多旅遊景點的居民所擔心的,看看目前出礦坑的旅遊情形,遊客只會到礦區的纜車道或是陳列館晃晃,就離開了,和居民之間根本沒有任何互動,居民或是老員工與礦區曾發生的任何故事,也未曾讓遊客所認識,而這些在未來計劃裡,卻未必被考量到。
[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局長 林振豐]
只要當地的居民願意和我們配合,公部門也非常願意把這些私有土地,跟隨我們開發的腳步,有意願的這些民眾,我想會納入整體的開發,從整體性來看,用整體性來開發。
目前公部門的規劃,最主要的方向仍只鎖定在,硬體設施的修繕、歷史文獻或是口述歷史的收集,對於與聚落之間的串聯,居民與遊客的互動關係,甚至是未來要如何經營維護,卻未多做著墨,這樣單點式的保存案,未來能否再開啟出礦坑的繁榮,可以說仍是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僅保存了礦場設施本體,而忽略了人文與聚落的發展,生命的故事並不會延續下去,也許就只留下了落日黃昏那一剎那的畫面而已。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Jan 09 Wed 2008 14:41
54集-「出礦」不出礦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