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現代藝術」詮釋客家面貌?去年底,「哈旗鼓文化藝術團」推出「綠水伯公客家歌舞劇」,邀集演員、素人登上劇場,講述六堆客庄農業轉型的故事,從種植檳榔到可可,還有「綠水伯公」福德祠,都是真實發生的故事與場景。哈旗鼓文化藝術團的靈魂人物─團長李榮豐說,「哈旗鼓」通俗的原意其實就是在胳肢窩搔癢,希望透過藝文表演,散播客家文化之美、帶給大家歡樂。


 


氣勢磅礡的嗩吶聲,揭開《綠水伯公》精彩的故事序幕,演員襯著旋律,搭配優美舞蹈,娓娓道出六堆客家庄的故事。

[李榮豐大女兒
李書蓉]
其實哈旗鼓就一直以來,樂舞,樂舞融合的風格,一直是我們的傳統,這次《綠水伯公》它的音樂比較現代,使用許多不同的風格,不過呢,最重要的主題,是我們要跟隨著故事線,春夏秋冬。

舞台前方就是音樂組,李書蓉是首席嗩吶手,也是團長李榮豐的大女兒,近距離的演出,讓觀眾更能身臨其境,「哈旗鼓文化藝術團」在樂舞結合上,下足功夫。

[李榮豐二女兒
李佳蓉]
像春,就是比較特別,它用的是馬來西亞的客家山歌,去改的一個曲調,像是秋雨,大家可以應該,會很耳熟能詳會聽到「天公落水」的音樂,也是客家的。

改編傳統客家歌謠,運用中西方樂器,講述台灣這片土地多元的故事,團長李榮豐,從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處處留心,信手拈來,寫出「接地氣」的劇本。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團長
李榮豐]
像這些種可可、咖啡的(農民),很久之前我就跟他們接觸,我看到他們從辛苦的時代,到心肝膽膽大,不知道我這個東西種下是否會成功,這段掙扎的過程,有他的堅持,他的奮鬥,這是台灣最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我們六堆客家庄,身為一個創作者,希望用最美的樂舞,來呈現出。

我跟你說,你爸爸就種植檳榔,種什麼可可,種什麼,種個頭,爸,難道要我們世世代代都種檳榔嗎?

這回挑大樑擔綱男主角的姜智中,劇中叫「仕金」,這一幕他手上拿著可可果實,在和村庄裡的農民爭論,種植檳榔和可可,有什麼未來?

總之 一句話,要我們砍掉檳榔樹,餓肚子,絕對不可能,不可能。

吵架、衝突,真真實實,近年六堆客庄的產業演進,躍上舞台,哈旗鼓的這齣《綠水伯公》,循著產業轉型脈絡,發展故事軸線。對姜智中來說,由於是真人真事改編,他想盡辦法努力揣摩,如何詮釋到位。

[《綠水伯公》 男主角
姜智中]
光演這客家劇,我就覺得很特別,因為第一個就是語言的挑戰,然後再加上,這個又是真人真事改編的,我會覺得,那,我其實滿有,我演到現在,我覺得我滿有壓力的,是因為這是真人真事改編。

這齣客庄可可產業的故事,背後的主角除了是一大群農民以外,還有一位真正故事的主人翁,那就是世界巧克力大賽金牌得主曾志元,演出的這一天,他特地撥空到場欣賞,帶著老婆小孩,靜靜地在台下,看著自己近年打拚的故事,被搬上舞台。

[「世界巧克力金牌得主
曾志元]
整場這樣看下來,我覺得,我們的哈旗鼓,李團長他真的很用心,這些一步一腳印,這樣慢慢打起來的基礎,說實在的,這部戲裡面,就有許多精髓的地方,也說出我們許多人的心聲。

[《綠水伯公》 男主角
姜智中]
其然後其實一開始,家人也不是很支持我走表演藝術,那一直到,我的成績有出來之後,他們反而支持我,我覺得,就像這部戲一樣,就是一開始,大家是非常,反對你種可可的,對 到最後,感覺好像我講的,很有一些道理,他們也願意嘗試接受,就是那種從被否定,到被認同的那種過程,跟我自己本身的,那個,自己的人生寫實有點像,所以我就用我這個心情去演這個,這個內容。

演的是別人的故事,但發展產業、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深深觸動男主角姜智中,無論是從排練到演出,學習客語、背台詞,揣摩、釋放,都是走心且深刻的過程。

啊 我想到了,秀梅 妳好厲害,好聰明喔,我可是什麼都沒講喔,

男女主角有好幾幕對戲,都讓不會客語的姜智中和黃于庭,吃足苦頭。

那個,我跟妳說喔,于庭,于庭,妳講的時候,要感謝大家,不要說,不行,要再咬字再清楚一點,再慢一點。

劇中女主角黃于庭,不只要演出,她同時還身兼哈旗鼓「藝術總監」的角色,演出前,黃于庭全心為舞者叮嚀確認;擁有現代舞專業的她,在這齣「綠水伯公」中絞盡腦汁,安排舞碼橋段,試著用創新角度,說客庄的故事。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舞蹈總監
黃于庭]
我當時就跟了另外一個舞蹈老師,叫簡葳敏 簡老師,有一起討論說,我們可不可以跳脫以往,就是舞蹈在台上呈現的客家文化的方式,然後加入一些比較,我們現在這個世代會看到的,譬如說現代舞、或是芭蕾舞,一些武功,然後把它融合,然後讓,有一個新的舞蹈詮釋。

[李榮豐小女兒
李昕蓉]
我覺得,因為我們這次的舞,是用四季來命名的,那第一首「春」呢,它是比較含蓄,然後比較柔美的一種,甜甜的那種感覺,初戀的感覺,到夏天呢,它是很熱情、很奔放,甚至要有點殺氣的,舞龍舞舟,到秋天的時候呢,又更內斂,然後它連配色上面也都是昏黃色的,然後微笑也只能微微的就是這樣笑,冬天的話很歡慶。

團員們從動作、表情,呼應四季,哈旗鼓在細節上精心雕琢,培養團員與觀眾,邁向客家新世代。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舞蹈總監
黃于庭]
客家在我們這個世代裡面,會有一點點距離感,那我會想要帶的是,用我們這個世代理解的客家,跟能夠接受客家的方式,然後來呈現在這個舞台上面,就是,不是只有就是用可能,一些可能嗩吶,或是什麼一些比較傳統的樂器,我們可以保留,可是我們可以保留這些,再加上其他的東西,就是用新的東西,去詮釋舊的文化。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團長
李榮豐]
這當中有幾項是我要挑戰的,第一,我們客家的,這個新的意象,要如何讓大家看到,所以編舞上突破過去傳統的作法,用一種比較藝術的方式,或說年輕的方式來進行,這種表演方式讓大家感受到不一樣,這次哈旗鼓不再像過去那麼老派了。

在原有的舞台劇場上,增添多媒體視覺效果,這是哈旗鼓所著墨的「新」,但「新」並非全然拋棄傳統,而是將原有的精髓,轉換為另一種「守護的能量」。

對當地人來說,地方上大家都熟知的敬聖亭,以及旁邊有「福德祠」,就在大家生活周遭,像「福德祠」是大家重要的精神信仰,這次舞團特地將這兩個景點,搬上舞台。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藝術總監
曾鼎凱]
很多藝術家,他的想法來自於上面,他的思想比較高,藝術水準較高,不過客家的戲劇、或是客家的藝術不一樣,是源自於土地,從土地上來的,一開始會有些泥沙,會有一些土味,這就是這個客家的特色,慢慢地我們要把這些味道去處理掉,要昇華掉。

從2004年成立到現在,哈旗鼓繼續邁向第16個年頭,在李榮豐的帶領下,團員保有不變的活力,持續帶給觀眾,感動人心的視聽覺饗宴。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團長
李榮豐]
他們來參與,他要先開心,先感覺到有成就,他才會持續,我們客家正需要許多人來接續。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藝術總監
曾鼎凱]
因為我以前是學跳舞的,我回到屏東這個文化的沙漠,所以一下子不知要做什麼,渺茫,就跟著我爸爸去種咖啡,後來有一天遇到李榮豐老師,就跟我說,鼎凱,聽說你在跳舞,(有)編舞的天分,這個哈旗鼓文化藝術團,你要來試試看嗎,所以我就想說,好啊,我就來試試看,就是這個十年前的一個開始,我跟哈旗鼓,跟李榮豐老師,就一直一直到現在。

在團員心中,李榮豐是伯樂,也是一股安心的力量。

[《綠水伯公》 男主角
姜智中]
他是我見過,一個很有氣度的,算是團長,譬如說像我們,不會講客語的,演出又在當急的時候,又在當急的時候,通常一般人就也跟著急,就開始怎麼還不會、已經給你.,可是團長不會,他就說 你來,我再花時間另外教你。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團長
李榮豐]
這次我就是兩字「牽成」,大家都想將最好的人帶上舞台,我是將最有心的人帶上舞台,他們有些是河洛人,我拜託他們講,你的客語會一次比一次好,下回你的客語,因為這場戲劇變得更好的話,你願意嗎。

他跟演員,就像是家人般溫暖緊密,事實上,李榮豐全家也真的一起投入,大女兒擔綱首席嗩吶手,二女兒負責音樂編排,舞者中看得見小女兒,翩翩起舞的身影,太太則擔任行政工作。

[李榮豐小女兒
李昕蓉]
他是一個對自己的理想,很堅持的人,然後呢,可以看到他為了這一次的「綠水伯公」,耗費心血,然後睡眠時間都不足。

[李榮豐大女兒
李書蓉]
爸爸在哈旗鼓裡面,對我而言,除了是一個精神的領袖以外,更多的是我們藝術的,藝術品格的啟蒙老師, (如果)不是我爸,我現在應該不會,不會吹嗩吶,我曾想過 就不要吹了,算了啦,去升學啊,當記者啊,從事其他的,不過他就問我一句話,妳演奏嗩吶時開心嗎,我就 很開心啊,那就繼續吹嗩吶啊。

過去在教育現場服務的李榮豐,透過哈旗鼓,持續推廣客家藝文表演,多年來,不變的是那份堅定的心。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團長
李榮豐]
我想一家人共同投入客家,不需多言,我就一個「客家」,所以客家這件事情應該是,一種幸福方程式,一種,一個家庭,經營自己家庭的一種生活方式,你說有一個家庭,因為客家變得更圓滿、更幸福,我想我們才可以跟別人說,邀請大家來到我們客家人的家庭。

李榮豐總以「樂在其中」勉勵所有團員,哈旗鼓透過每年推出新內容,演繹客家,一步一腳印,擴散客家文化能量。

採訪/撰稿 許儷齡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